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2018-02-20 07:44张丽君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36期
关键词:脑细胞康复训练缺血性

张丽君

214023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危急重症,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被认为是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根据相关报道显示,超早期康复护理可在发病早期对患者进行有效护理,以显著改善预后,促进患者康复[1]。因此,为了提高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本文就超早期康复护理应用在该类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进行了分析探讨,具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7年1月-2018年9月收治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均通过颅脑CT等检查确诊,排除发病时间>24 h的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60~76岁,平均年龄(66.0±2.6)岁;观察组患者年龄61~77岁,平均年龄(66.7±2.2)岁。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两组的基本资料已经过对比分析,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方法:⑴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⑵观察组加用超早期康复护理,主要内容:①入院12 h内康复护理:在患者入院12 h内,需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为其制定整体的康复护理方案;对患者家属进行完善的健康教育,叮嘱家属不要给患者准备刺激性食物;积极主动和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交流,疏导其不良情绪,并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制定的系统化康复护理方案,以增强他们的理解和配合。②入院12~24 h的康复护理:护理人员需严密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叮嘱患者尽可能活动肢体,假如患者活动困难,可在其承受的力度下帮助其进行被动训练,上肢尽可能保持外展,腕关节、肘关节伸直并保持在同一平面,将手心朝上,指掌关节分开;为了避免发生压疮,可在患者患侧臀下放置软枕,将下肢保持在中立位置,而脚背和床面保持垂直,定时帮患者翻身;对患者重复实施经颅电刺激,同时用认知行为干预方法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改善。③入院24~72 h的康复护理:在患者入院24~72 h,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进行全面功能康复训练,比如,在床上完成大小便;进行桥式运动和床上移动训练;等肢体功能恢复到一定程度,则指导患者借助支具下床活动,并根据患者实际恢复情况逐渐过渡到康复器械辅助的步态训练;对于恢复效果较好的患者,护理人员应鼓励其尽早独立行走、穿衣等[2]。

观察指标:①根据简易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运动功能情况,满分66分,分数越高表示情况越好;②根据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量表(BI)评价两组护理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情况越好[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1.0处理数据,计数数据用χ2检验,计量数据用t检验,如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护理前后的FMA、BI评分对比:在护理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FMA、BI评分无明显差异,但经过护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 论

对于脑动脉闭塞性疾病,时间一直是治疗的关键因素。在患者发病后的数小时内如果能够给予有效护理干预措施,则可尽可能挽救患者濒死的脑细胞,从而缩小梗死范围,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4]。

超早期康复护理提倡在疾病发展早期给予针对性的康复训练,以提高护理效果,改善患者预后。现代康复学认为,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可塑性,因此,对于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可一定程度上恢复患者脑组织和神经功能[5]。然而,对于老年脑卒中患者来说,其由于年龄的增长,身体各项机能均有所衰弱,功能重塑性较差,加上普遍伴有基础疾病,所以,尽早采取康复训练更有利于患者脑组织和脑细胞重新建立自主循环侧支,促进病灶周围脑细胞的代谢,增强脑细胞的可塑性,达到改善肢体功能的目的[6]。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了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模式,而对照组只用常规护理方法,经过护理,观察组患者的FMA、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和常规护理方法相比,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更能提高中枢神经的可塑性,深层次挖掘损伤组织和器官的修复潜能,迅速全面建立脑部侧支循环,从而促进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表1 两组护理前后的FMA、BI评分对比(分)

综上所述,对于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给予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从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应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猜你喜欢
脑细胞康复训练缺血性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