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慈善基因工程” 落实“爱心种子项目”

2018-02-20 14:36何焕利
慈善 2018年6期
关键词:慈善爱心活动

何焕利

渭南市实验小学自建校以来,始终坚持“以爱育爱,爱心相传”的教育理念,把慈善教育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突破口,着眼于国家课程校本化,积极推进慈善教育进校园活动。

一、注重顶层设计,慈善教育指导思想明确化

慈善教育进校园、进课堂,关键在融合,核心在坚持。学校以“构建社会化、生活化、活动化、主题化爱的教育”为目标,采取了慈善教育“与学科教学、与课题研究、与习惯养成、与日行一善、与社会实践、与教育扶贫、与文明建设、与师德教育”相结合的八个措施,不断推进活动持续、积极、健康发展。学校对小学慈善教育的定位是以小学生为教育对象的道德教育活动;内容是小学生应掌握的初步慈善知识和理念;目标是培养小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等慈善品质,培养其互帮互助、助人为乐的慈善行为,形成有爱心、同情心、感恩心的慈善习惯;途径是学科渗透、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生活体验等。

二、立足课堂教学,将慈善教育课程规范化

课堂是慈善教育的主战场,是对学生渗透慈善理念的主渠道。在慈善教育进课堂的实施过程中,学校重点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开设慈善教育课。针对综合实践课有课程标准无教材的现状,学校把每月一节的慈善课纳入综合实践课的范畴,排进课表,坚持做到“五有”,即有教材、有师资、有教案、有考核、有评比,使慈善教育课从一开始便步入规范化、科学化。

(二)是明确慈善课教法。学校提出慈善教育课“导—读—行”三步教学法,即情境导入、感知品读、活动践行。学生们在“爱心图片”“爱心歌曲”“爱心故事”“爱心剧场”的熏陶、渲染下,开展“爱心行动”的慈善之举,让学校的慈善教育课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精彩格局。

(三)是整合学科教学内容。要求品德课和学科课教师充分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教育因素,落实对学生慈善行为的培养。低年级创设情境,进行慈善意识及习惯的训练;中年级交流慈善故事,提高对慈善的认识;高年级进行社会调查,理解慈善内涵。

(四)是把慈善教育纳入校本研修的范畴。为了提升课堂质量,学校组织老师们开展“一三九”主题研修活动,即围绕“一个主题”,通过“三个轮次”的研修,经历“教材解读、学情前测、教学实践、课堂观察、课后检测、课堂解读、评课研讨、活动小结、成果汇编”等九个阶段,达到人人研究慈善的目标。同时,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慈善示范课、赛教等活动,一节节主题明显、效果斐然的慈善教育课脱颖而出,我校刘平、周莉、王凤等多位老师在国家、省慈善教育工作会上作课,并受邀前往省内外多所学校送教慈善课。

慈善教育课程规范化,让师生对慈善有了清晰、准确的认识,使慈善理念深入人心,激起了全体师生做慈善的自觉性、主动性。

三、依托实践活动,使慈善教育体验多样化

实践体验是实施慈善教育的重要载体。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积极挖掘资源,开展了四个层面的体验活动:

(一)途径多样,营造氛围。我们通过建慈善长廊、讲慈善故事、唱慈善歌曲、写慈善征文、开慈善队会、学慈善人物、行慈善之举等措施,把慈善教育和学校德育、校园文化建设等融为一体。

(二)校内活动,精彩纷呈。学校依托读本,开展了“我的出生故事”“家庭爱心树”等活动,孩子们搜集的爱心名言、爱心对联,是他们对慈善的关注与倾心。我们还开展了慈善故事大赛、手抄报大赛、硬笔书法大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这些活动将慈善理念内化为孩子的感性体验,在全校师生中形成了慈善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教师行动,引领带动。传播慈善理念,从事慈善之举是老师的责任与义务。教师开展了“送课下乡”“无偿献血”“疏导交通”等志愿服务活动;老师们与留守儿童结对,进行“一对一”捆绑帮扶;大家牺牲休息时间,走进千家万户进行家访;连续两年参与“9·5一日捐”“9·9献爱心”活动,老师、家长及号召起的社会人士参与人数达到了一万余人。在老师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孩子们也参与到慈善活动中来了。

(四)走出校园,爱心行动。我们先后组织过多次爱心捐赠活动。2010年为玉树灾区献爱心捐款捐物。2012年为闫村中心小学捐赠文具、衣物上万件。2013年向留守儿童捐赠玩具、书籍。2016—2018年,连续开展“废旧衣物、一张纸献爱心”活动和“暖冬”行动,这些活动让同学们成为“小小慈善家”“小小爱心家”。

(五)小手带动,辐射社会。慈善教育需要辐射到家庭、社会。蒋家豪家长向南师中心小学的留守儿童捐赠了55床被子,石傲文家长向班级捐赠5000元图书。家长们自发走进校园,走上大街,擦玻璃、拖地板、疏导交通、捡拾垃圾。在“小手拉起大手”的激励中,更多的家长投入到慈善事业之中,达到了“大手撑起慈善”的目的。

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历练。多样的活动,让我们的慈善教育落了地,生了根,开了花,结了果。

四、依托研究课题,让慈善教育系统深化细化

2016年12月,经省教科院评审、推荐,我们申报的《西部小学慈善教育实践的途径与方法研究》被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立项为教育部“十三五”规划课题。至此,我们慈善教育工作走上了创新路、迈上了快车道!

(一)基于三个考虑——申报课题。1.慈善教育系统研究的理性要求。国外学者主要聚焦于大学生的慈善教育。国内学者对于小学慈善教育关注度不足,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2.学校慈善教育深化的刚性需求。自承担全国、全省慈善教育工作现场会后,我们一直在思考:慈善教育如何深化?突破口在哪里?落脚点是什么?这些需要上升到理性的问题亟待解决。3.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客观需要。慈善课题研究能让孩子们社会责任增强、劳动意识提高、人格逐渐健全。这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不谋而合。

(二)解决四类问题——开发读本。1.扩面延展,扩充视听感觉材料,增加直观感受,解决一、二年级无本可读的问题。2.分层细化,解决小学段、六个年级都是一个读本的问题。3.实践适应,结合学生年龄及认知特点,设计不同的生活体验及实践,提升可操作性。4.明确目标,把慈善意识、社会责任感等长远目标分解成学会尊重、学会关心、互帮互助、同情心、感恩心等近期目标,分解到每个学期,逐步达成。

(三)形成五项成果——研究效果。1.形成了 5000余字的《西部慈善教育现状调查报告》。2.撰写了6篇慈善论文,从方方面面对慈善教育进行了剖析。3.编撰了一套12册《慈善读本》校本教材。4.汇编了6册学生慈善教育成果成集。5.汇编了教师“教育故事”“ 教育随笔”集,培养了3名教师成为临渭区慈善教育教学能手。

课题研究,让我们的慈善教育进课堂工作有了主心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五、师生共同努力,实现慈善教育的常态化

慈善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师职业素养和学生核心素养明显提高。

(一)有3名教师被评为临渭区慈善教育教学能手,7人荣获省市区级慈善教育先进个人,10人执教了区级以上慈善教育示范课;收到了165位群众送来的46封感谢信、62面锦旗。学校先后被教育部授予“和谐校园先进集体”,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校园”, 被省教育厅评为“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等。

(二)慈善教育增强了学生的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我校师生为贫困儿童、留守儿童捐赠书本、文具、衣物上万件。“废旧衣物、一张纸献爱心”活动,募得善款13866元、捐赠衣物35000余件。学生能主动帮助老师打扫教室、清洁区卫生,能积极承担家务、完成力所能及的劳动;多次走进福利院,给孤寡老人洗衣服、洗脚、打扫房间卫生,多次走上大街,清理环境卫生、宣传文明礼仪……这些行为和习惯的形成,彰顯了学生关心他人、健康生活、文明生活的良好素养。

(三)学生人格逐渐健全。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从《慈善读本》学习到课外社会实践,学生们悄悄发生着变化。通过传唱爱心歌曲,爱的音符滋润了他们的心田;通过搜集爱心图片,诸多的慈善人物、慈善机构让他们惊叹,日行一善已渐渐成为他们的习惯;通过讲述爱心故事,创办爱心剧场,孩子们懂得了宽容,学会了合作;通过捐赠衣物、文具、图书等,孩子们懂得主动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

爱心无极限,慈善无终止,慈善教育始终在路上。今后,我们将坚守慈善教育不动摇,积极探索,不断实践,让慈善成为孩子们心灵世界的主色彩,让爱心成为孩子们人生路上的主旋律,将“以爱育爱,爱心相传”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将“慈善”这个“基因工程”和“爱心”这个“种子项目”做好、做精、做实在!

猜你喜欢
慈善爱心活动
“活动随手拍”
爱心树(下)
爱心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爱心的奉献
慈善晚会4
慈善晚会3
慈善晚会2
慈善晚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