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教育,有迹可寻

2018-02-20 14:36张静
慈善 2018年6期
关键词:温迪琳达品德

张静

中国的慈善事业,有着自己悠久的传统。从汉唐寺院济贫、赈灾、医疗、戒残杀的长盛不衰;宋代养老扶幼事业的勃兴;到元医疗救助的兴起;还有明清民间慈善群体在中国慈善史上首屈一指 。这些可以说是最早的品德课程中社会实践活动的范本。

成语“积善成德”,说的也是善行好事,长期积小善为大德,就会形成一种高尚的品德。语文学科中体现的“做学问,先做人”的特性也足以说明语文学科和慈善教育课是有共性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成为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的人。

因此我在教学中时常将慈善教育渗透其中,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书中有一篇课文《永生的眼睛》,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眼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课文中的“琳达”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角膜的不理解,到成年后亲自捐献父亲的角膜,当年的14岁的“我”和现在她的14岁的女儿温迪,对亲人捐献角膜的两种不同的态度,有着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也反应了前辈的耳传身授对后辈所产生的巨大的影响。这篇课文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富有深意。“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在学完课文后,我链接了课外内容——温迪的故事。我饱含深情地朗读着。读着,读着,我的泪水噙满了眼窝,作为母亲的我能深切体会到琳达的丧女之痛,我为温迪的死而哽咽,但我更为温迪的善良琳达的博爱所感动!孩子们更是如此!在琳达一家的故事里,我们共同感受到了人间最伟大的情感,那就是爱!但是我们不仅要感受爱,更重要的是传递爱!奉献爱!所以我设计了“你对器官捐赠有哪些新认识?你打算做点什么?”这个问题,在孩子们的回答中,我知道他们从本文中学到了许多许多……课堂上,孩子们纷纷吐露心声,他们真诚地表达了对琳达对温迪的感激,对他们的这份大爱无不钦佩,有的同学表示自己也会召唤身边的人这样做,有一名同学当即决定在周末要和家长一起去献血。还有的同学表示以后也会学习温迪那样,如果他人有需要会毫无私心地将爱心付出,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献出。我想此时,他们的话不是一句空话,关爱他人,热爱生命的思想已然在他们心中萌发。

在教学《渴望读书的大眼睛》后,我让学生们在课后了解除了“希望工程”还有哪些慈善机构,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学生们不仅了解了很多的慈善机构,还向同学们介绍了很多相关的故事。并且要求成立班级的爱心机构,要帮助班级甚至是年级困难的学生。真是爱心不分大小,慈善不分学科,只要是在合适的契机下就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爱,传递善。

二年级下册的《品德与生活》书上,有这么一篇课文《成长记录袋》,课堂上我让学生们在分享自己的成长与进步时,有的孩子说到自己最近又长高了,有的说他写的字有进步了,还有的说他能改掉了做事拖拉的坏习惯。孩子们都能从自己的身体上的变化,习惯上的养成谈了自己的进步,等孩子们说完之后我问他们:我们的成长仅仅是身体上的变化吗?习惯上的养成吗?我认为还有一种大成长就是对他人的关爱,比如我们班的肖珂童同学胳膊骨折了,每天上学时只要走到学校门口,不管是哪个同学遇见了二话不说帮他把书包背进教室;午托吃饭时有同桌主动帮他端饭盛汤;上卫生间时有人搀扶。之后孩子们主动举了很多的例子:发科学书时书没有配齐,王子睿悄悄把自己的书让给了刘昕妍;惠峙瑜妈妈给我们班级带了一个很齐全的医药箱……这节课上让孩子们懂得成长不仅仅是身体年龄上的变化和增长,更是一种德行上的提升。

慈善教育行在课堂,迹在课外。重要的还是要在生活中的落实。记得一次班隊会上,我们班的姚知辰同学分享了一个小故事:有回她和妈妈坐公交车回家,途中上来了一位老奶奶,就在她准备让座时,有位小姑娘抢先了,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老奶奶,这时,姚知辰就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那个小姑娘,她和妈妈挤坐在一个座位上,那个妈妈也抱着小姑娘坐在一起,我想当时两位妈妈抱着孩子挤坐在一起的画面就是最美的。这就是爱心的传播,榜样的力量。

我常常告诉他们:善良的人是最可爱的人,常做好事的人人见人爱,也希望在我的课堂上,能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种下仁爱的种子,将来结出慈善之果!

(本文作者系渭南市实验小学教师)

猜你喜欢
温迪琳达品德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冬天的虫子去哪儿了
是谁破坏了环境?
因谐音不雅 用了15年的车牌被回收
好学者贤
破解湖畔“密”语
心中的玫瑰
小常识
品德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