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网络狂欢对主流话语的解构和重构

2018-02-22 05:51杨晓东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傅园慧巴赫金网络空间

杨晓东

(西北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对中国而言,每次参加全球性的体育赛事尤其是奥林匹克运动会都会成为国内媒体集中报道的重大媒体事件。全球性体育赛事的报道对国家主流形象的塑造作用得益于强大的议程设置功能,同时对集体形象的建构也决定了一直以来体育赛事中运动员的媒介形象被设置在“千人一面”的媒介框架之中。

然而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是个特例,中国游泳队队员傅园慧意外走红,网络热词“洪荒之力”和“傅园慧表情包”引起的社交媒体狂欢预示着中国舆论场上一种新生话语力量的崛起。这种狂欢对随后的所有媒体对运动员的呈现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用,搞怪的傅园慧、迷糊的孙杨、耿直的宁泽涛等等,一个个血肉丰满、贴近现实的运动员形象呈现在了我们面前。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发轫于网络空间的一种新生话语力量的暗流涌动,在狂欢理论的关照下来理解这种网络传播现象,对于我们理解媒介与社会的发展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一、借用狂欢理论关照网络传播的四种研究路径

网络空间与巴赫金关于第二世界的隐喻具有很高的相似度。因此,众多国内传播学学者借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来关照网络传播中的狂欢现象。比如,叶虎在《巴赫金狂欢理论视域下的网络传播》一文中指出,网络传播与狂欢理论无疑具有紧密的关联,网络传播的自由开放性和交互主体性、虚拟性的特点都契合了狂欢节的全民性、仪式性以及平等、对话精神的特点,构成了人们的第二种生活:人们无须屈服于所谓的社会主流观念,完全可以捍卫自己的立场,发表自己的言论和意见。[1]

随着网络空间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以微博的兴起为标志的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近年来有许多学者进一步把狂欢理论的观察视角从宽泛的网络空间研究聚焦于微博空间的研究。比如,刘庆华在《巴赫金狂欢理论视角下的微博现象》一文中指出,微博以其简单记录和快速分享的特点,实现了全民性的话语狂欢。在微博时代人人都有话语权,大众从中体验到了自由性和平等性。[2]

同时,还有部分研究者从网络狂欢的全民参与性质着手,把视角锁定在了网络狂欢现象的部分群体上。在这个研究视域里,分析草根群体利用网络空间进行自我表达的文章相对较多,也有研究者把草根群体的范围进一步缩小以研究网络空间传播中的特殊文化现象。比如,朱学蕊就以活跃在网络空间中的“网络红人”群体为具体研究对象,研究“网络红人”群体在“把关人”功能弱化的网络世界中通过特殊的传播路径表达自我,并完成了网络世界里的话语权争夺。

同时,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还有少数学者以批判的态度对待网络传播中的狂欢性质。比如,刘晓伟就以新浪微博中“春晚吐槽”现象为例进行了狂欢理论视域下的网络狂欢性质的批判性研究。他认为,微博空间中的狂欢充斥着碎片化的特点,在话语喧嚣的同时还形成了“沉默的螺旋”,这其中,微博大V成为左右对话的关键性力量。所以他认为网络传播中的狂欢现象与巴赫金意义上的狂欢理论只能说是一种形式上的相似,在理论内核上的关联度上存在一定的出入。

这些研究都是借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来关照网络传播现象的有益探索,但是研究中也存在不足。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缺少依托具体事件的案例研究;二是集中于解构,忽视重构。所以,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傅园慧事件这个案例上,去审视这种构建上的互动,难以绕开这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网络空间能够实现这种对主流话语解构和再建构的过程?二是网络空间又是如何完成这种主流话语的解构和再建构的?

二、案例分析

(一)回溯:傅园慧事件

傅园慧,中国女子游泳队运动员。北京时间2016年8月8日,在里约奥运会女子100米仰泳半决赛中,傅园慧发挥出色,晋级决赛。赛后,傅园慧接受采访时夸张的面部表情以及“洪荒之力”一词的使用被网友发掘,并以表情包和网络流行语的方式广为传播,引发媒体的广泛报道,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媒介现象,这一媒介现象在本文的论述中以“傅园慧事件”加以概括和指代。

(二)傅园慧事件对媒体呈现的影响

这种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傅园慧的媒体呈现数量,对傅园慧的媒体呈现内容以及对傅园慧的媒体呈现形式。首先,媒体对傅园慧的关注度,一定程度体现在报道数量的变化上。以新浪网高级搜索数据库呈现的搜索结果为例,关于傅园慧的媒体报道数量从2016年8月8日开始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其次,相比于以前媒体只关注体育明星是否夺得比赛名次,傅园慧事件之后,关于媒体对体育明星的呈现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比如在对傅园慧的报道中,评论性的内容开始关注傅园慧现象背后的“运动员心理素质”“多元的社会价值评价”问题,而消息类的内容则多围绕“网红”“洪荒之力”“段子手”等关键词展开。最后,受网络狂欢现象的影响,对傅园慧的媒体呈现形式也与以往的体育明星报道不同。比如,澎湃新闻网在报道中加入了8月8日傅园慧接受采访的视频,并且用视频截图的方式定格傅园慧夸张的表情,南方都市报在8月9日刊登的对傅园慧的报道采用故事加访谈形式的人物特写,引用了互联网流行语“逗比”以及“游泳界的泥石流”来形容傅园慧的网络调侃话语。

三、两种视域下对傅园慧事件的解读

(一)从狂欢理论出发,理解网络空间

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中,理论的前提是两种世界、两种生活的划分。第一世界是官方的、严肃的、等级森严的秩序世界,而第二世界则是狂欢广场式生活。在对官方世界完全“颠倒”的世界,是平民大众的世界,人们平等而亲昵地交往、对话与游戏,尽情狂欢,对一切既定的神圣物和日常生活的正常逻辑予以颠倒、嘲弄、贬低和歪曲。[3]从狂欢理论的视角出发,网络空间与主流话语建构下的“拟态环境”①的对立多少能在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的划分中找到一些影子。而基于全民的平等参与和意见的自由表达这两种基本特征的网络空间对传统主流话语的挑战和影响,也一定程度上带有第二世界颠覆第一世界的烙印。与主流话语相比较,这种颠覆性的新兴话语力量呈现出区别于主流文化的特点,突出地表现为网络空间中草根话语的崛起。

(二)新媒体赋权下,草根文化的兴起

一般而言,草根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而言的。传统媒介报道方式利用议程设置功能对社会议题和议题的表达贴近于主流文化,把媒介事件建构在主流话语体系之中,同时社会最底层的“草根们”站在公众话语权的末端,只能被动接受主流话语下的媒介内容的输出。而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却改变了这种情况,新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社会热点事件都发轫于网络,尽管有时大V的引导看起来更加有效,但是最终还是借由草根群体的数量优势,并依托网络空间传播的特点形成社会的集体性关注。草根话语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体现出一种自下而上的对主流文化建构下的主流话语权的挑战,同时也对主流话语的重新建构起到了推动作用。为了完成对社会话语权的争夺,主流话语开始重构自己的话语体系,形成一种既区别于传统建构方式又不完全等同于狂欢式的网络表达的新话语,这个过程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新媒体环境下一种具有多样性的社会主流文化的再塑造。

四、网民“加冕”:不可忽视的话语力量

网络空间全民参与的特点与主流媒体建构下的社会事实形成对照,营造了一个自由表达、各个社会群体都有参与感的舆论场,这种舆论场的出现首先对主流话语在社会话语体系中的统治地位进行了弱化和分解。其次,在网络事件的传播中,通过仪式性的全民狂欢,网民对主流话语建构下的主流形象进行戏谑式的“脱冕”,具体表现为网络空间中强大的娱乐精神赋予媒介事件一种娱乐效果,这个过程也是网民群体改变自身话语地位的“加冕”过程。同时,在主流形象“脱冕”和网民群体“加冕”的过程中,原本建构在主流话语体系下的严格的传受等级逐渐消失,通过网络空间中的开放性平台,普通公众有了更多了解媒介事件的渠道,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解读媒介事件,摆脱了对主流话语建构的“拟态环境”的依赖,同时作为受众的个体在网络空间里都成了独立的发声体,传者和受者之间的鸿沟不再明显。发生在网络空间的这些变化都体现了普通公众对传统主流话语的逃离,为了重新夺回社会关注和社会话语主导权,主流话语体系也在发生着变化,体现为一种全面、真实、多样性的建构的过程,而这种建构是在盛行于网络空间的草根话语的影响下完成的。可能仅仅表现为一种形式或者风格的转变,但这背后新兴话语力量的崛起对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却不容我们忽视。

注释:①拟态环境:指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

[1]叶虎.巴赫金狂欢理论视域下的网络传播[J].理论建设,2006(05):67-68.

[2]刘庆华.巴赫金狂欢理论视角下的微博现象[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02):134-135.

[3]胡春阳.自由及其想象——以巴赫金狂欢理论为视角[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16.

[4]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五卷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巴赫金访谈录[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6.

[5]刘晓伟.狂欢理论视阈下的微博狂欢研究——以新浪微博“春晚吐槽”现象为例[J].新闻大学,2014(05):108-109.

[6]史鑫.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下的网络传播时代[J].文学教育,2016(04)58-59.

[7]李雯婷.体育明星的媒体呈现特征与变化探析——以傅园慧报道为例[J].视听,2016(10):144-145.

[8]丁未.新媒体与赋权:一种实践性的社会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9(10):77-79.

猜你喜欢
傅园慧巴赫金网络空间
重新为巴赫金画像
对话与距离:《踩影游戏》的巴赫金视角解读
在与巴赫金对话的长远时间里
巴赫金“表述”研究的再阐释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专题概要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军地联动共治涉军舆情 打造清朗网络空间
论网络空间的公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