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生德育工作中的无痕教育

2018-02-22 03:39余雪娥
新校园·中旬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中学生

余雪娥

摘 要:当代中学生有其鲜明的特点,疾言厉色的批评、空洞的说教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无痕教育与常用教育方法不同,在无痕教育中,教师创设条件,唤醒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教而不露痕迹,适应了时代的要求。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工作;无痕教育

一、新时代呼唤无痕教育

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德育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难度也越来越大。德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以及由此决定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对受教育者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时代在变,教育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

1. 显性教育方式的局限

在平时的教育中,面对犯错误的学生,许多教师往往进行疾言厉色的批评,板着面孔呵斥学生,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一边是教师伤心欲绝,一边是学生我行我素。也有些教师已意识到操之过急不行,从而运用温和的方式苦口婆心地劝说学生。这方式虽然相对委婉,但一样直击学生的错误,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记得有学者说过,“一旦让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这正道出了上面两种或刚或柔的教育方式失败的症结所在:教育者的教育目的太明显了。

2. 当代中学生的特征

当代中学生自尊心强、心理脆弱,倘若把握不好一个“度”字,可能引发不好的教育结果。当前时代,自媒体盛行,学生获得知识、道理的途径并不比教师少。在这样的条件下,脱离学生实际的空洞说教不是有效的教育途径,甚至很多时候容易让学生反感,不能取得实质性的教育效果。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少年教育中产生困难的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教育行为以赤裸裸的方式出现在他们面前,而人在这种年龄段从本性上就不愿意被他人教育。”实践证明,教育者的“有意施教”并不能让学生乐意接受。

3. 无痕教育,彰显魅力

无痕教育,即不露痕迹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教育技巧、教育智慧。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故事”便是无痕教育最好的诠释。

陶行知在担任校长时,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班上的同学,马上制止了他,并让他放学后去校长室。放学后,当陶行知来到校长室时,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陶行知没有责骂他,而是送了一块糖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王友惊讶地接过了糖果。接着,陶行知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给王友,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迷惑不解地接过了糖。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听到这里,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掏出第四块糖,递给王友:“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待王友接过糖,陶行知说:“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完了吧。”

在“四块糖的故事”中,假如陶行知在看到王友砸人时便大声训斥王友,也许就没有后面王友愧疚地哭了。退一步讲,就算陶行知没有训斥王友,而是教育王友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不能欺负同学,即便王友接受了,也只是貌恭而心不服。

当今时代,我们需要的正是润物无声的无痕教育。批评虽然无痕,却有着惊人的力量,在心与心的交流中,学生醒悟了;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学生的灵魂净化了。

二、进行无痕教育要注意的问题

1. 隐蔽教育批评的意图

教育意图太显现,经常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原因很简单,学生一旦知道你想要教育、批评他,便会对你有所戒备,容易产生抵触心理,会使教育工作变得复杂,甚至难以继续进行。所以学生犯错误时,教师要保持冷静,适当地隐蔽批评教育的意图,让学生在不经意中得到教育和熏陶。

例如,有一次,我接到学生周杰(化名)母亲的电话,说他经常给晚修回家的周杰精心准备消夜,还经常变换口味,可周杰非但不感恩而且还嫌这嫌那,平时更是不顾家里经济捏据而吵着要买名牌衣服。听完电话,我大吃一惊。周杰可是我们班公认的品学兼优的学生。我寻思着解决问题的途径,良久没有找到对策。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一篇短文,是关于一个伟大的母亲的故事。我心中顿时有了主意。班会课上,我用低沉压抑的声音读着短文,教室里静得出奇,当我读完短文时,学生还是静静地沉浸在沉重的文字中。之后,我让学生讨论文章中触及自己心灵的地方。不知不觉中我和学生都走进了爱的世界里。我毫無忌讳地向学生讲述我童年时家里经济拮据,自己怎样为父母分担烦忧。学生也讲自己的父母因为自己身体不舒服而忧心忡忡,因为自己的进步而激动不已。课上没有说教的痕迹,看得出学生的每字每句都发自肺腑。

当问及“回家你愿意做什么”时,学生发言踊跃,“为父母分担家务”“为父母泡杯热茶”,当有位学生讲到为上夜班的父母准备消夜时,我特别注意周杰的反应,他的脸红润了,低着头,似乎若有所悟。后来的事实证明,周杰受感化了,非但不挑剔母亲为他准备的消夜,甚至主动早上起来为母亲准备早餐。

反观上面的例子,假如当我得知我心目中品学兼优的周杰竟不体谅父母、爱慕虚荣时,便对他大声训斥,估计也就没有后来周杰的“若有所悟”吧。所幸的是,我专门为周杰设计的读短文、小讨论,教育意图得到了很好的隐蔽,既保护了周杰的自尊心,又达到了批评教育的效果。是无痕的教育,让周杰有这种转变;也是无痕的教育,让我有这样的欣喜。

2. 创设情境,唤起学生自我教育

在个性张扬的年代,只有唤醒学生自我教育,才是改变学生错误思想的根本途径。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创设情境,抓准时机,使学生在意想不到的宽松环境中自省。

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情境的创设至关紧要。对于不同的学生创设的情境应有所不同。例如,有一天,我发现班上原本成绩不错的陈浩居然抄袭别人的作业。我知道他特爱面子,于是我并没有立刻找他。等到放学前,我装作没事发生,找他聊天:“最近的功课感觉怎样?有没有难度?需不需要老师帮忙?”陈浩表示没问题,最近学的跟实际生活联系很密切,不难理解。然后,我把准备好的作业题让陈浩做一遍,很快,陈浩做好了。看着他的答案,我说:“不错,思路清晰,答题要领俱全,而且和今早作业本上的答题角度不同,证明你很善于思考,发散思维强。”听完我的话,陈浩低下了头,解释说昨晚没时间做作业今早抄了同桌的,也表示已知道错了。我笑着拍拍他的肩膀说:“老师知道你以后懂得怎么做了,加油!”从那以后,陈浩学习更刻苦,在阶段考中从原来的第十名跃到第四名。

找到能感动学生的触动点,那就是创设情境的目的。所以,教师在平时必须多了解学生、多研究学生,这样,当突发事件来临需要进行突发教育时,才不会乱了阵脚,才能有针对性地去创设情境,唤醒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3. 以身示教,于细节中渗透

教师的人格品行、处事方式对学生影响深远。学生一些良好品行的形成,并非是教师有意识给学生讲课,或让学生背记许多条例所能达到的,而是在学校的环境氛围中,学生通过长期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熏陶。细节中渗透着大道理。这种渗透教育是不露痕迹的教育,常常能入脑入心。教师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感化学生,不失为无痕教育的有效途径。

教育无痕,彰显出教育的艺术和智慧:似雪落春泥,悄然入土,孕育和滋润着生命。教育无痕,是一种原则,更是一种追求。但愿每一位教师都能遵循教育的原则,化做春雨,润物细无声,做一个无痕教育的智者。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中学生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浅析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整合的几点思考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探讨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