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美术兴趣课堂废旧物再美化生活

2018-02-24 00:02
新课程 2018年9期
关键词:旧物美化美术

何 清

(福州市仓山区实验小学,福建 福州)

在我们生活中各种饮料瓶、礼品(月饼)盒、一次性纸杯、纸盘、一次性筷子等“垃圾”随处可见。在吃完、用完后,家长不经意间往往是一扔了事。其实这些废弃物品既美观又质地好是很好的制作材料。中国的垃圾分类事业宣传得并不到位,人们总是习惯性地将使用过的瓶子、盒子等废旧物当成垃圾,予以丢弃。孩子自然有样学样,而孩子们年龄小对事情好坏分辨能力较差,思维的主要特点是需要具体形象性。环保意识培的养需要成人的提醒及表率,从小培养环保意识对他们今后的成长有一定的帮助。在日本、新加坡等一些国家,民众都实施垃圾分类,注重废旧物的二次利用,新加坡政府为鼓励更多人回收旧物再循环并制作成实用美观的物品,新加坡地方政府举行常年活动,通过展示和工作坊等,激发公众的创意和进行旧物改造的意愿。在这些国家的基础教学中,从娃娃抓起、从生活的小事抓起,方方面面都渗透了美化生活的环保教育和美育。

一、意识断层,环境意识弱化

在阶梯式基础教育的幼儿阶段幼儿园的“变废为宝”教育做得很到位,学校也积极布置这样的亲子活动。不仅满足幼儿创造力的同时,而且通过这样的环保教育以废旧物品直观、具体和形象的特征引发幼儿借物想象。动手制作出各具特色的新作品,把大家都认为没用的“废”物再一次利用变为独一无二的“臻品”。然而到了小学阶段,随着课程内容的增多,美术课的形式内容走向多样化,这样的活动基本就没有了。对于废旧物品再利用的意识逐渐减弱甚至全无,更不用说制作成艺术品了。说明幼儿园开展的环保活动随着环境的改变、影响,孩子们的环保意识无法延续,无法在孩子们的思维中根深蒂固。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尹少淳教授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之里外》的讲座中指出,中国学生发展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需有图像识读能力,指的是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我们要重点培养学生解读事物、分析事物特性的能力。核心素养要有创意实践能力,指在美术活动中形成创新意识,运用创意思维和创造方法。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去欣赏、感知事物原有的物质美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创作欲望。

二、意识引导,渗透环保意识

美术学科是学生最喜爱的一种综合性和探索性的课堂活动。作为视觉传达教育的美术课程,其本质是让学生发现美进而创造美。废旧材料的定义:就是指大家不需要的废弃的、旧的,失去原有效用的物品,是可回收材料,无害安全的材料。

(一)重建环保意识

在幼儿园阶段建立的环保意识必须重新建立起来。首先要创设良好的手工环境。环境的创设对实现整个教育目标,促进全面核心素养发展起着奠定基础的作用。在小学低年段可以在每月一次的美育兴趣活动课上进行小范围“垃圾分类——可回收垃圾”的主题讨论。引导学生观看、寻找有关旧物改造的视频资料等,归纳收集类别,确定设计的废旧物内容。启发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去寻找身边的废旧材料,发现它们的可取价值,从而对废旧物的再利用意识重新再认识,建立“旧物美化生活”真正意识思想。在小学中年段可以在每周一次的兴趣活动课,通过观看视频、图片资料。启发学生如何利用废旧材料本身优势,发挥中年级学生的自主模仿能力,要求学生对其进行微改造,从而激发学生“旧物美化生活”的创造潜能。在小学高年级组建“旧物美化生活”兴趣课堂,通过自主寻找交流旧物改造的视频、图片启发,并通过讨论说提出自己具体的设计方案,从而建立长久的“旧物美化生活”创新意识。

(二)意识收集废材

直接感知是孩子认识周围事物最直观的途径,也是美术课堂最强有力的表现方法。只有让学生直接参与收集,才能激发他们环保意识及创新灵感。鼓励家长、学生共同通过不同途径来收集废旧材料,让孩子成为废旧材料收集的主角。在黏土铜版画的教学中,我先展示成品,再出示底板,让学生在脑海中寻找生活中哪些材质可以用来制作底板,学生立即想到厚纸箱、月饼盒都可以用来当做底板。并且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材质,有的粗糙如沙,有的层层线条……不同的材质的底板效果截然不同。抓住时机,鼓励学生直接感触各种底板的质感,积极督促学生收集各种纸板。学生通过有意识地收集自己需要的材料,培养了学生节约的良好习惯,为进一步动手活动丰富了材料,更增强了环保意识。

(三)意识探索废材

学生自己收集来的材料,他们会格外珍惜。在课堂活动中会积极尝试探索,发现不同材料的特性,并对不同的废材举一反三,创新出各种不同的制作方法。在浙美版第十一册第九课《小小果壳箱》一课中,我通过垃圾分类游戏进行引导,让其明确可回收、不可回收、厨余垃圾。在可回收废旧物环节中,让学生举一反三寻找不同的材质的材料做桶身,例如:打包盒、薯片桶等。通过现场示范设计了一家三口卡通果壳箱家族形象,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废材的兴趣。

三、意识美化,优化问题解决

(一)内容上的美化

遵循年龄及身心发展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为小学三个阶段的孩子制定了一整套的百花齐发式的生活美劳DIY教学内容。例如:在中年级的兴趣课堂中我设计了Ted Time设计挂饰一课,让平日用完的卷纸心再次发挥它本身形体魅力和土黄色的色彩魅力。通过切割把卷纸切成两半用来粘贴成浮雕状相框边,配上对比鲜明的咖啡色或紫色亚克力底板、小动物积木拼摆粘贴组合,并写上英文字母Ted Time。简单快捷地制作出一个时尚小挂饰,为不同年龄段选择不同的美化活动内容,考虑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并为创新留有一定的创作、表现和发挥空间。

(二)方法上的美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动力。美术兴趣课堂是直观感性的活动,学生对自己所报的兴趣课堂充满期待和成就感。教师要施展浑身解数诱发学生内心潜在的创造力。

从语言上进行美化,欣赏作品时教师美丽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思考、想象,感知作品制作过程的内涵,将自己的思维融入其中,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为“旧物美化”活动的开展奠定完美的基础。每节课的导入性语言都带着“诱惑”,或深邃或欢快,层层深入。在“立体造型”一课中,我运用魔术师神秘般的诱导语言,带孩子玩转废旧纸筒的立体构成。

从视觉上进行美化,教学道具要设计的美、奇、精。优雅的DIY作品一亮相就必须吸引学生的目光。从视觉上进行“洗脑式”美的“轰炸”,从而为“旧物美化”活动铺下色彩斑斓的垫脚石。如设计的“幻彩时刻”一课,利用色彩艳丽的纸藤、纸板、废旧时钟器制作一个新款时钟。我利用纸藤艳丽的色彩给学生一个视觉冲击,让学生顿时兴趣倍增,主动分析教具,说出制作方法。

从活动形式上进行美化,一个有趣的活动内容是轻松的、快乐的。生活美劳DIY课堂就是轻松通过游戏的“加减法”(剪、画、贴等)制作方法,配上乘“除法”的色彩搭配,让废旧材料再次绽放光彩,使它们变成艺术品,从而为“旧物美化”活动的穿针引线、搭桥牵线。

通过语言、视觉、形式上多角度、多元化地美化,使学生兴趣点燃,激发了学习积极性,愿意主动参与制作。

四、意识融合,形成系统体系

只有系统的学习,才能在学生思想中形成模式,逐步成为习惯。我们根据低、中、高三个不同年龄段有意识合理地安排好活动时间和内容,有意形成系统的学习体系。将兴趣课堂活动内容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整理成册。我设计了易成功的创意DIY课程:卡乐篇、瓶罐篇、杂货篇、布玩篇、铁艺篇。每一篇章通过学生亲自“找一找”旧物,“想一想”改造,“做一做”精品来展示学生的创造力。逐渐让学生形成在生活中有意识地收集可再塑的废旧材料的思想,与学校系统的学习体系相融合。真正实现废旧资源的再利用价值的同时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作为视觉传达教育的美术课程,美术兴趣课堂是最重要的途径。把环保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旧物美化”其本质是让学生发现美进而创造美。启发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去寻找身边的废旧材料,发现它们的可取价值并加以利用,在回归生活中美化生活,从而达到“旧物美化生活”的真正用意。在民主、自由、轻松的学习过程中,把环保教育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强化、扩大学生的环保意识,让生活中的废旧物不再是课堂上一份简单的教具,而是更实在地回归到生活中为生活服务。学生用自己在课堂上对于美的获得与欣赏,运用到生活中的每一份可利用的废旧物,对它们进行改造,从而美化生活,从课堂到实践,这才是美术课堂真正要达到的目标,源于生活,归于生活。

猜你喜欢
旧物美化美术
旧物,可以不是断舍离
迷彩色在通信基站天线美化中的应用探析
创意美术
美化語についての一考察
基于GPU加速的引导滤波人脸祛斑美化算法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围头新娘述心声 旧物展示两岸情
巴啦啦,旧物大变身
美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