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学生与文本间的交汇点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探析

2018-02-24 00:02邓林玉
新课程 2018年9期
关键词:文本教材阅读教学

邓林玉

(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三角镇中心小学,广东 梅州)

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具备了初步的阅读理解以及文字使用能力。在进行该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使学生能够抓住文章关键语句,深入感知文章情感,从而提升阅读教学效率,增强自身文学素养。

一、有效的提问帮助学生感悟文本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同样如此。教师有效的提问导入通常是学生阅读文章的引子,也是让学生能够沿着正确思路思考阅读探究的风向标。教师通过几个精心设计的问题不仅可以突出阅读教学的重点,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节奏与方向。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要抓准问题的题眼,保证所提出的问题具有针对性,并且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有质量的问题辅助阅读教学,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同时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问题导入的关键在于能否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分析语文阅读教材,抓住其中关键词句进行提问,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关键词句作为文章中的重要组成内容,抓住关键词句提问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教师可以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把握文章的脉络,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在《开国大典》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找出开国大典的时间,在开国大典时都有哪些活动?毛主席的讲话内容又有什么?学生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阅读,查找答案,在主动探索中,认真阅读,结合问题对于课文的整体内容有了一个更为深刻的理解,从而促使学生阅读效率得到提升。

二、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

文章是作者表达情感的载体,通过语言文字,表达作者对自然、对人、对物的不同感受。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即是使学生感受到文章中体现的生命价值和情感流露。通过阅读,感受文中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感受文中风景如画的秀美风光。感受胜于理解,在阅读中感受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气韵魅力,通过阅读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如在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中,让学生思想情感发生碰撞的是室内和室外的鲜明对比,是人物内心前后变化的鲜明对比。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渔夫一家今后的生活进行想象,深入感受文本内涵。再如进行长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把握好长文短教这一规律,找准切入点,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怎样的伯父,又是一位怎样的先生,从文章中捕捉人物的动作与神态,从而感知文章中人物的内心情感。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严肃”的表情背后,鲁迅先生的内心世界,感知那个时代背景下鲁迅先生充满悲怆但又充满希望的复杂内心。

语文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文本,在品赏中积累情感,在想象中激活思维,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不断丰富文本内涵,与文中人和物产生共鸣,在心中感悟到语言艺术的魅力,促使阅读教学有效开展。

三、结合语文教材开展拓展阅读

语文教学是开放的、整体的,也是综合的。小学六年级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教材往往不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补充拓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拓展链接,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内容虽然浅显但其寓意深刻,有效的阅读教学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的隐含价值,即所蕴藏的道理。教科书是凭借,课外资源是活水,合理适度的拓展链接应是锦上添花的精美之作。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捕捉文本的拓展点,为学生适当拓展讲解一些教材中没有,但与教材相关并且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的课外内容,增强学生的阅读欲望,拓展知识范围。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向学生普及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等著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外拓展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教师通过延伸教材,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宽了语文教学的空间,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爱阅读、多阅读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地提升阅读能力。

阅读对于提高小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及逻辑思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对于文本多角度的解读和感知,文本是知识的载体,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充分挖掘文本资源,推动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交流,在接触中完成语文知识的自我构建,从而提升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文本教材阅读教学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