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体系下运算能力的提高

2018-02-24 11:55张百茹
新课程 2018年7期
关键词:运算书写生活化

张百茹

(吉林省松原市逸夫小学,吉林 松原)

小学阶段学习数学旨在提高学生运算能力、自主探索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解决遇到的难题,体会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从而更好地学好数学、用好数学。本文从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根据能力增加练习量、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和灵活运用法则和公式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魅力

多数学生觉得数学内容枯燥乏味,主要是由于复杂的运算、难记的公式没有任何的乐趣。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将每节课的知识点罗列清楚,重视生活化教学情境的落实工作。针对小学生普遍存在玩心重、好奇心强、注意力分散的特点,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融入生活元素,保证上课初始就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产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教师再给予适度的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在充满生活韵味的情境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在学习应用题时可以设置购物情境,例如:为了奖励拔河比赛参与的学生,教师从文具店采购10支5元的钢笔,8个6元的笔记本,请同学们帮助算下需要多少钱?再通过钢笔笔记本取走拿回的过程重现,创建不同的生活化情境,让学生理解加减乘除法的运用,使解题思路不局限于课本内容,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运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根据能力增加练习量,提高综合的运算能力

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体系下要注重练习量,教师给学生留大量的习题、学生反复练习的知识点,就是学生在不断和反复积累的过程,长此以往在日后测试中稳定发挥,才能考出理想的好成绩。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能力水平,决定每名学生的练习量。这里说的量不仅仅指的是练习题的数量,还是指练习题的层次质量。小学生每日需要做的练习题数量多,基本上熟练掌握简单的知识点,但对于较难的知识点还有待突破,平时针对难点内容要加大练习力度,才能不断地提高运算的能力,否则即使掌握解题方法,但是解不对题也是丝毫没有意义的。在实际的运算过程中,要用平常心稳定的答题,切勿着急忙慌不顾准确率,争取用最短的时间一次性算对,做到简单的问题不粗心,有难度的问题不惧怕,切实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小学是学生养成良好计算习惯的最佳阶段,教师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为此,教师可以从认真审题、规范书写和反复验算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养成认真仔细审题的好习惯。多数学生拿到题后,由于审题不认真就急于动手做题,在没有看清运算符号、条件的情况下,最终导致解题思路不清晰,运算的结果频频出错。例如:遇到加减法计算20-2+18时,学生受到2+18整数信息的干扰,往往先相加做和导致整个运算顺序错误,简单的运算题也容易出错。其次,养成规范书写的好习惯。端正的字迹让学生避免出现错写、漏写的情况,凡是作业和习题都要书写工整,根据书写的步骤进行自检,提升计算过程的正确性。例如:数字0和6的书写,潦草的书写让人傻傻分不清,由于看不清楚导致误判的情况时有发生。最后,养成检查验算的好习惯。主要是通过检查和验算帮助学生发现答案的对错,有效提升运算做题的准确率。

四、灵活运用法则和公式,提升学生的运算技能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限,教师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帮助和指导,才能让学生掌握基础计算技能。小学阶段接触的数学题,多数是由几个小问题组合而来,只需要逐个击破就可以轻松解题。为了准确掌握运算的方法,要学会灵活运用数学法则和公式。学生在学习混合计算时,教师要先讲解四则运算法则,对于基本原则切勿混淆使用,学生要牢记各种图形的性质和特征。例如:学习混合运算27+144÷12×3-6时,整道题包含加减乘除法,学生刚接触会无从下手。教师要引导学生,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只有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运算顺序,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为了让学生在解题时游刃有余,数学教师可以在每节课前,抽出几分钟带领学生复习学过的加减法知识,或对学生运算基础进行考查,保证学生能够熟练应用后,再合理导入混合计算的课程,学生才能掌握混合运算的规律。

提升小学生运算能力并不是朝夕之间能够完成的,需要家长、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配合。家长要给予适当的家庭辅导,根据成绩反馈加强训练;教师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学生要加强平时的练习量,才能提升自身综合数学素养。相信通过不断地努力实践,数学运算将不是难以完成的任务。

猜你喜欢
运算书写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Unwritten 尚未书写
重视运算与推理,解决数列求和题
用什么书写呢?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有趣的运算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离婚起诉书写好之后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知识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