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庭教育中社会性教育的重要性

2018-02-24 18:54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王星誉
新教育 2018年29期
关键词:三观社会性中国式

□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 王星誉

人接受教育的三大模式,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小学阶段的孩子生活轨迹相对封闭,其接受教育的模式主要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主要负责知识教育,是家长难以影响和改变的。至于家庭教育,则是孩子性格培养、三观建立的重中之重,也是父母可以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关键渠道。

孩子从家庭,到学校,最终进入社会的人生轨迹,体现了个体社会性的重要性。当孩子在学校学习知识和技能,为进入社会工作实现自身价值做准备的同时,家长应该在人格培养、三观建立、协作利他等方面做好社会性教育,为孩子从家庭生活进入社会职场做好准备,实现全人教育。

一、社会性教育缺失的表现与危害

自从1980年计划生育国策推行以来,到2016年的二胎全面放开,36年间,中国式家庭独子化、少子化逐渐盛行,造成了缺乏同辈手足交流互动的近代中国式家庭环境。尤其是新生代90后、00后、10后们,在同龄朋友圈当中的社会交往中,期待被迁就和被关注的孩子们,往往会错误迁移家中父母长辈对自己众星捧月式的迁就和关注模式。其具体表现为:对于个人物品,不懂得分享、不愿意分享;对于公共物品和机会,理所当然的优先占用,没有共享意识;行为决策时,以自己意志为中心,不顾及他人立场;发表言论时,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感受。

对于这种典型中国式家庭独苗,在当今学校和家庭重视应试教育、忽视社会性教育的联合熏陶培养下,极易出现社交认知扭曲、和社交心理障碍。如果不能够及时的得到引导和纠正,甚至还会把这种负面的社交模式继续迁移到成年后的社会交往中去,恶性循环,进而带来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如马家爵事件、复旦饮水机投毒案等在大学集体生活中的矛盾升级事件,就是危害社会的极端表现。

二、社会性教育缺失环境析因

1.学习氛围。

如今入学竞争激烈,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重于泰山。家长和老师恨不得孩子脑袋里就只装着应试知识。孩子在校园生涯的人生轨迹仅限于学校和家的两点一线间,两耳不闻窗外事,课堂内外争分夺秒地学习。在家长的眼里,应试教育是重心所在,素质教育一边站:家务可以先不做,朋友可以先不交,先考出好成绩,成功挤过高考的独木桥了再说。所以,某种程度上,课外书是不赞成看太多的,同学之间在课堂以外过于频繁的交往互动也是要被打压的,因为其浪费时间精力,还不能带来好成绩,短期之内不具备现实意义。

2.同龄氛围。

而如今中小学校园里基本上都属于国家计划生育的产物,在家里都是独苗,是父母长辈手心上的宝,在家里优先享受最好的物资条件,没有机会深刻领会到同辈之间平等竞争和妥协、相互制衡的微妙关系,缺乏亲生兄弟姐妹共同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沟通协作能力,故而自我中心意识较强,合作意识相对薄弱。

当孩子带着以上家庭社交模式进入校园集体生活,自然会遇冷。在当今应试教育体制下,很多孩子的交往浅尝辄止,停留在遇冷的层面上。所以,越是家庭条件优渥、备受宠溺的孩子,越容易经历社交落差,给心理留下阴影,也就越容易变得畏惧社交,抗拒社交。

3.亲子氛围。

典型的中国式家庭中,一般都以父母双方工作收入为家庭经济来源。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加之以工作职位和经济收入论成败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影响,双职工父母肩负无尽的社会和生活压力,为工作所累,对孩子的教育有心无力,只能寄望于学校。父母花在孩子身上的心思、时间和精力大大削弱,和孩子交流互动、分享生活经历和经验的机会也会大大减少。久而久之,父母在孩子身上的影响力就会逐渐弱化。

三、家庭的社会性教育实施

对于孩子出现的社交认知问题,应该如何有效的进行引导和纠正呢?

首先,父母可以在家里创造阅读条件,通过孩子的自我教育,和亲子互动教育来实现。比如,给孩子提供一些关于同龄人之间的故事的文学作品,让孩子通过阅读,以及亲子讨论,让孩子了解同龄人校园和家庭生活的点滴、人和人之间的相处模式,进而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三观和社会人格。

其次,父母还可以利用晚上共进晚餐的家庭团聚时光,通过闲聊自己和他人的生活轶事,在描述和评论的感情倾向和语言表达中,引导孩子的对事件和行为树立正确的认识,在潜移默化、日积夜累中,让孩子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观。

再次,父母除了言传,还应该注重身教。通过父母在家庭成员、亲朋好友、邻里街坊之间的社交模式亲身示范,甚至让孩子参与进来,让孩子在观察和行为中认知和习得协作、利他、自觉等社会性。

猜你喜欢
三观社会性中国式
“社会性死亡”:青年网络暴力新趋势及治理路径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中国式民主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the Walking Dead
五毛钱的“三观”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请告诉女儿,三观不合的人不能嫁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