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的几个问题

2018-02-24 18:54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王学振
新教育 2018年29期
关键词:讲授法现代文学文学史

□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王学振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作为一名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师,我感到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必须解决好几对矛盾,处理好几组关系。

一、从教学目的来看,要处理好知识获取和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规定了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意在使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过程有清楚的认识;能够历史地、全面地评价其中的重要作家和代表作品;系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的基本情况;力求科学、公正地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同时对现代文学研究前沿、基本研究方法有所了解,能够用所学到的知识分析具体的文学现象,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审美感悟能力等。”这里实际上存在着一对矛盾:知识获取和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究竟应该侧重于文学史知识的获取,还是分析能力、审美感悟能力的培养?我觉得,还是应该两者兼顾。

有的教师,自身审美感悟能力很强,长于文本分析,因而在教学中侧重讲解作品,花了相当多的时间来引导学生欣赏名篇名作。这对学生分析能力、审美感悟能力的培养,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但是如果将大部分精力用于具体作品的讲解而忽视文学史知识的传授,是不尽合理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从根本性质来讲,属于历史,应该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历史的基本状况,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对文学史的基本脉络有清晰的把握。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三十年文学发展的基本走向。在教学中,我反复对学生强调,三个十年的文学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分:第一个十年的文学(五四新文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是人的文学、启蒙的文学;第二个十年的文学(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受疾风暴雨似的阶级斗争的影响,是阶级的文学、斗争的文学;第三个十年的文学(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在民族解放战争的号角中成长,是民族的文学,但是阶级意识并未彻底退隐,民族文学观、阶级文学观如影随形,相伴相生。其次,要让学生了解三十年文学发展的基本状况。比如学习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就一定要让学生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了解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文学社团的蜂起,了解西方文学思潮的传入,了解鲁迅、郭沫若等代表性作家,了解问题小说、乡土小说等人生派小说和自叙传小说等浪漫抒情小说,以及鸳鸯蝴蝶派的通俗小说,了解以胡适为代表的早期白话诗、湖畔诗社的爱情诗、冰心和宗白华的小诗、以徐志摩和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派的新格律诗、以李金发为代表的早期象征诗派、早期无产阶级诗歌,了解《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的散文、以周作人为代表的言志散文、冰心和朱自清等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散文、郁达夫等创造社作家的散文、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了解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现代话剧所受外来的影响以及田汉、丁西林等剧作家的话剧创作。

有的教师,很注重文学史知识的传授,但是很少分析具体作品,不注重分析能力、审美感悟能力的培养,这也是一种偏颇。因为文学史毕竟不是一般的历史,而是属于历史的特殊门类,文学史教学必须把分析能力、审美感悟能力的培养作为基本目标之一。比如我们讲授徐志摩的诗歌创作,就可以仔细品读《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沙扬娜拉》等名篇,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同时也把握徐志摩抒情诗的艺术美:构思精巧,意象新颖;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章法整饬,灵活多样;词藻华美,风格明丽。事实上我们在讲授每一位作家时,都不应该只讲授其生平、思想、创作概况、风格特征、艺术成就、文学史地位等等,而是应该选讲其代表性作品,从对其代表性作品的具体分析中来把握、归纳其思想倾向、风格特征、艺术成就。在选讲这些代表性作品时,不应该只是介绍几条干巴巴的“定论”,而是应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作品,去与作家沟通、对话,提出自己对作品富有个性的看法,这个感悟、沟通、对话、提出看法的过程,就是分析能力、审美感悟能力的培养过程。没有这个过程,学生不可能真正掌握好文学史,即便是背诵了再多的条条框框,也是徒然无功,我们在硕士、博士招生中经常遇到这种考生,淘汰的主要也是这种考生。

二、从教学方法来看,要处理好讲授和其它授课形式之间的关系

现在上上下下都在讲教学改革,似乎传统的教学方法都不行,都应该摈弃,这其实也是违背教学规律的。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中,存在一个如何处理讲授和其它授课形式之间关系的问题。

我觉得,讲授法是人类教育经验的结晶,虽然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今天仍然有其生命活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乃至很多人文学科的教学中,仍然应该坚持以讲授法为主。百度百科这样归纳讲授法的特点:

1.信息量大,能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说明、分析、论证、描述、设疑、解疑等教学语言,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科学知识,因之适用于传授新知识和阐明学习目的、教会学习方法和进行思想教育等教学范围。

2.灵活性大,适应性强,无论在课内教学及课外教学、也无论是感性知识或理性知识,讲授法都可运用。它使学生通过感知、理解、应用而达到巩固掌握,在教学进程中便于调控,且随时可与组织教学等环节结合。

3.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完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三项职能,同时要通过说明目的、激发兴趣、教会方法、启发自觉学习等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都适用讲授方法来体现自己的意图,表达自己的思想。讲授法也易于反映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人格修养、对学生的态度等,这些又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4.讲授法缺乏学生直接实践和及时作出反馈的机会,有时会影响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和忽视个别差异的存在。

以上四个特点中,前三点都是优点,我觉得是归纳得很中肯的,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中确实也是这样,所以《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还是要以讲授为主。

当然,讲授法同任何一种教学方法一样,也必然有其缺点,上述第四点指出的主要就是缺点。为了弥补这些缺点,活跃课堂气氛,我们在以讲授法为主的同时,也可以适当采用一些其它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比如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适当使用一些音频、视频文件,濮存昕朗诵的《地球,我的母亲》可能比教师本人的朗诵更加声情并茂,桑弧、傅敬恭导演的《子夜》也可能比教师的讲述更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1930年底上海滩的时代风云。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理解原著,也可以采用讨论法等教学方法,甚至可以让学生登台表演。比如学习“巴金”一章时,我就曾布置“如何评价无政府主义及其对巴金创作的影响”“巴金小说人物塑造的特点”“如何评价觉新这一人物形象”“巴金前后期创作风格的变化及其原因”“中国家族小说的发展脉络”等论题,让学生认真准备后举行讨论会,同学们得到了分析问题、展示才情的机会,在讨论会发言踊跃,有的同学还提出了很有见地的看法,其分析能力、审美感悟能力得到提高,对于学术研究也有了初步的体验。再比如学习“曹禺”一章时,可以组织学生对《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经典名剧的片段进行表演。这些剧作时间、地点集中,人物不多,情节并不复杂而意蕴丰富,很适合表演。通过表演及其前期准备,同学们熟悉了剧作,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也提高了表演等等方面的能力。

三、从课程体系来看,要处理好本门课程和后续课程之间的关系

《中国现代文学史》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是整个课程体系的重要一环,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与相关课程的衔接,特别是要处理好本门课程和后续课程之间的关系。

从理论上来讲,《中国现代文学史》应该有其后续课程,包括《现代文学专题研究》、《现代文学思潮与现象研究》、《现代文学作家作品研究》等选修课以及《中国当代文学史》专业基础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本课程与后续课程在讲授内容、讲授方法上的前后连贯性,既要把文学史上的基本状况传达清楚,又要注意给后续课程留下足够的讲授空间,讲授内容不宜过细、过繁。比如中国当代文学特别是十七年(1949-1966)文学的一些基本走向在延安时期就已经露出端倪,当我们讲授解放区文学时,可以对两者之间的关联进行适当的点拨,启发学生的思考,为后续《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学习“埋下伏笔”。因为《中国当代文学史》这门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必然要开设的,所以对于延安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的联系也不必要讲得过多(学生此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了解也不够充分),留待学生学习《中国当代文学史》这门课时再详细讲解。

《中国当代文学史》作为专业基础课是不同院校都会开设的,《现代文学专题研究》、《现代文学思潮与现象研究》、《现代文学作家作品研究》等选修课的开设情况却会因为学校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有很多学校是开不全甚至根本不开设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作为这些课程的先行课程,在教学时要考虑到后续课程的开设情况,根据后续课程的开设情况决定讲授内容,对于开设了后续课程的部分,要适当少讲一些,对于没有开设后续课程的部分,要适当多讲一些。有的学校过于强调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开设得比较少,不要说《现代文学专题研究》、《现代文学思潮与现象研究》,就是《现代文学作家作品研究》也基本上没有开设。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任务就非常繁重,要讲的东西非常多。试想一下,《现代文学作家作品研究》选修课没有开设,《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不多讲一点作家作品能行吗?如果再不多讲一点作家作品,文学史就只剩下干瘪瘪的骨架而没有活生生的血肉了。

四、从课时安排来看,要处理好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之间的关系

1990年代初我们上大学的时候,《中国现代文学史》要开设两个学期,每周都是4学时,总学时在140左右,还要开设《鲁迅研究》等多门后续课程,教学时间是比较充裕的,教师讲得比较细,学生学得比较多。

但是现在搞大类招生,强调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大量压缩,《中国现代文学史》也受到很大冲击,课时基本上不到原来的一半,比如在我们海南师范大学就只开设一个学期,17周,每周3学时,总共只有51学时,后续课程也开设得少,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少,压力非常大。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我的感觉就是要处理好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之间的关系,激励学生课外多学习,以课外学习来弥补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上文提到的学术讨论和登台表演,都是以学生大量的课前准备为前提的,没有课前的充分准备,讨论和表演都无从谈起。即便是教师运用传统的讲授法,也需要学生配合并作大量的课前准备,试想当教师对一部作品进行分析时,根本没有读过这部作品的学生如何能够理解其中的深义?所以教师要把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等提前告知学生,以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阅读现代文学经典著作,了解现代作家的思想与生平,思考现代文学发展的规律性问题,为提高《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课堂教学效率提供基础和保证。

猜你喜欢
讲授法现代文学文学史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三只眼——评季进、余夏云《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论》
浅析讲授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现代视域中文学史著对《红楼梦》经典化的推进(1900—1949)
现代文学源头下的韩国文学探析
中国现代文学教堂书写的空间叙事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运用讲授法的辩证认识
论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土叙事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讲授法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