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
——推动初中历史课堂更有效

2018-02-24 19:01李丽娜
新课程(中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南京大屠杀先学知识点

李丽娜

(江苏省徐州市第十三中学,江苏 徐州)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一言堂”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更是合作者。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以“主动”“探究”“合作”为主要形式,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这个目标的落实与互动式教学相一致。互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学生的能动性,运用多元互动,促使学生在互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初中历史教学时,如何实现多元互动,下面,结合教学案例,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学生与教材互动,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结合体,其中“学”是核心要素,“教”服务于“学”。因此,教学活动中的互动,首先应是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学习活动和学习任务,促使学生与教材的互动,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学生会学、乐学,课堂教学才有效。

首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任务,引导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点的注意,提高学习的欲望、探究的乐趣。如《走向全盛的唐朝》的“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教学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呈现出充满朝气、开放的、伟大的朝代的情境,再提出问题:这几幅图反映的是哪个朝代、哪一时代的情境?然后提出自主先学任务:阅读教材,结合导学案,完成自主学习环节的自主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思考:唐太宗说过,“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2)这句话说明了唐太宗认识到什么问题?为什么他能认识到这个问题?

(3)这句体现了他的什么思想?

教材的阅读、学案的完成、材料的分析、问题的思考,都仅仅以教材为基准,以学生的自主先学、主动探究为主要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有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教学国民政府“北伐”张作霖的相关内容时,通过先学这部分内容,通过教师的简单点拨,启发学生归纳1927年4月并存的三个政权,这样,也促使学生与知识点的互动。

其次,学生与教材的互动,通过教材插图的运用,助力历史知识简单化、直观化,促进有效课堂的生成。如“鸦片战争”的相关内容的教学时,让学生从插图中,体会出鸦片的输入给中国造成的灾难,以及从禁烟的插图,体会虎门销烟的意义,让学生根据插图得出结论,构建与之相关的知识。插图的运用,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学生与教师互动,和谐课堂氛围

有效课堂,除了学生会学、乐学是主要标志,教师的“导学”的有效,和谐的师生关系的营建,也是决定性的因素。在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可能与教师互动。

师生互动,注重导入环节中的互动很关键。“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新课的导入环节,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应注意“撒网”,学生的学习才会有收获,不仅捕到鱼,也掌握“捕鱼”的方法,并从中获得捕鱼的欲望。

如“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的教学,在课之初,教师首先播放歌曲《南京,南京》,欣赏歌曲之后,再与学生一起赏析这首歌曲的前半部分的歌词:黑色覆盖着记忆,风停止了呼吸,夕阳用余晖为死去的人举行葬礼……提出问题:这首歌曲的揭示的背景是什么、反映了当时南京的什么形势?面对这样的形势,人们应该怎么做?由歌曲的导入,为本课的教学的背景的铺垫,顺理成章引出课堂教学的主题。在导入环节,用多媒体呈现出“南京大屠杀”的有关历史材料,播放视频《南京大屠杀》,播放影片之后,再引出问题:南京大屠杀是怎么回事?“七七事变”的时间、地点、事件、目的以及结果是什么……这样,歌曲的聆听、影片的观看、问题的提出,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如果说课堂之初的导入是“撒网”,那么课堂结束的总结就是“收网”,在课堂结束之际,教师提出总结性的问题,让学生将一节课的所收获的知识,尽纳“网”中,也形成知识体系。如“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的课之结束时,教师通过和学生一起归纳这节课的要点,或者绘制思维导图,促使课堂再次进入高潮,师生和谐互动。如提出问题:(1)七七事变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影响是什么?(2)国共合作的时间和事件的影响。(3)淞沪抗战的开始的时间、持续时间、地点以及影响。(4)南京大屠杀的开始时间、持续时间、地点以及被害的人数……这样,问题的提出和归纳,不仅利于师生有效互动,更利于学生回顾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提高课堂效果。

三、学生与学生互动,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改倡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凸显,学生互动,学生的参与度高,是课堂有效的主要标准。为此,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材的互动、师生的互动,归根到底还是为了生生的互动。

生生互动,首先注重自主先学的资源的共享。课前学生的自主预习,对于不同的个体,预习的方式和情形不尽相同,查找资料,获得的材料来源也不尽相同,对预习的知识点的感悟也不尽相同,而课堂之初,教师有必要停下赶进度的脚步,留下5~8分钟时间,给学生展示自主学习的收获。如“太平天国运动”的教学时,课堂之初,让学生对课前的预习收获进行交流和共享,较之于教师呈现材料、分析材料,效果明显改变,学生不仅交流预习所学,也实现知识的相互补充,彼此借鉴,提高学习效果。

生生互动,主要落脚点在问题的不同看法的交流,对问题的探讨的层面上,彰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利于学生“存同求异”。如“太平天国运动”的教学中,教师提出探究性的问题:(1)如果没有“天京变乱”,轰轰烈烈的天国运动是否会走向胜利?为什么?(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有哪些异同点?……探究性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在交流中互动,探讨性问题,成为互动的基础。

初中历史知识点多、内容杂乱,时间跨度大,历史事件多,意义难以分析和把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不仅是课改的需要,更是历史学科的特点而决定,教学中,教师应从新理念出发,创新课堂模式,改善课堂环境,让互动成为课堂的亮点,成为有效课堂的催化剂,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提升历史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南京大屠杀先学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南京大屠杀80周年谁的记忆与谁的哀恸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复习课中的应用
关于G20 的知识点
先学后教探索数学课堂新模式オ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侨界寄哀思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