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问题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探寻

2018-02-24 05:34卢创业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36期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核心素养

卢创业

摘要:核心素养的提出,是课程改革的落脚点和突破点,而核心素养的落实,仅仅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内容进行变更和选择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基于此,在中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框架下,探索一种符合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对一线教师而言,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而文中提及的“问题教学”模式正是这样一种探寻。本文浅析了“问题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和教学应用,对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实现课堂互动教学、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核心素养;问题教学模式;中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2-0037

一、“问题教学”模式概述

在讨论“问题教学”模式前,我们先看看全球极具创新活力的苹果公司生产一款手机的简单流程:概念机→样品机→产品机。不难看出,其中最具难度的就是“概念机”的设计环节,这需要运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达到一定高度才能做到,创新能力正是苹果公司的生命力所在。而我们文中所探寻的“问题教学”模式正是基于这样的相似过程。

所谓“问题教学”,就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它把教学内容和数学概念化作问题,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解决疑问从而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养成心理品质的过程。也就是说,问题教学是一种学生体验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体验,获得知识和技能,同时又培养了发现问题的能力、探究与合作的精神,使知识和能力,过程和结果,情感、態度、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很好地得以实现。简单而言,“问题教学”模式的三个基本环节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用?”

在“问题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将知识内容和数学概念化作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是什么?怎样才能得到它?学它有什么用?学生将以上问题解决了也就掌握了所要学的数学概念、逻辑推理过程以及知识的创新应用。多年来,囿于传统,教师在课堂上只顾讲“怎样得到它”,至于“是什么”和“学它有什么用”则鲜有提及,这让学生缺少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也就不能怪学生提不出问题,没有创意。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回归生活,数学只有运用在生活中才能赋予其活力与灵性,才能让学生认为学数学有用,从而爱上学数学。数学的教与学应该联系生活,注重知识的实践运用,变传统的“书本中学”为“生活中用数学”,只有这样,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才不会无从谈起,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才能有所提升。

二、“问题教学”模式运用

“问题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但不是简单地向学生抛出若干问题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在运用“问题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时,一方面,需要注意所提问题的“含金量”要高,一定是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的,要能切实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围绕“问题教学”模式的三个环节进行教学,而这在三个教学环节是层层递进的,教师需要牢牢把握从“是什么?”“怎样得到它?”到“学它有什么用?”的衔接递进。

1. “是什么”

围绕“是什么”的教学环节,教师所给的学习材料应该是要能刺激学生学习“这是什么”。因此,在教学的引入环节,教师应该紧扣“是什么”设置“问题情境”。例如,在教学完小数之后进行小数的性质教学时,围绕“这是小数的性质”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数“5、50、500”,并提问:这三个数相等吗?谁能在这三个数的后面加上适当的单位名称,就可以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教师在此设置的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会使学生疑惑:三个大小不等的数加上什么样的单位名称才能用等号连接?此时,教师已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同时还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学生积极思考后,可能会想到:5米=50分米=500厘米;也有可能会想到:5元=50角=500分……教师一一肯定后又问:谁能加上同一个单位名称后将这三个数稍作变化再用等号连接起来?由于才刚进行过小数的概念教学,因此学生很有可能会想到:5元=5.0元=5.00元……此时教师就可以追问:刚才像5元,5.0元,5.00元……这些数量是相等的,那么像5、5.0、5.00这样的数大小是否相等呢?为什么?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学生会带着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求和对学习材料的浓厚兴趣,产生“这是什么?”的疑问,而这恰恰就是教师需要教学的“这是小数的性质”。

2. “怎样得到它”

围绕“怎样得到它”的教学环节,教师应巧妙地铺设中间环节,引导学生自己理解和掌握“可以这样得到它”。例如在教学“1元=10角”这个知识点时,我们可以在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探寻“1元=10角”:教师在电子屏幕上投影出一支标价为“1元”的漂亮铅笔,并提问:商店里有这样1支漂亮的铅笔,哪位同学能够正确地付钱把它买回来呢?学生经过思考后会回答用1元。此时教师继续追问:如果一次付钱不找零,我们可以怎么付钱?用多大面值的人民币?需要几张?学生思考后可能出现的答案有:用1张1元的、用2张5角的、用10张1角的等。而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1元的铅笔有这么多种付钱的方法,那1元跟10张1角究竟谁比较大呢?于是,“1元=10角”就被引导出来了,而学生对这个换算结果是非常乐于接受的,教学效果也比直接性的知识灌输要好许多。

3. “学它有什么用”

在围绕“学它有什么用?”的教学环节时,许多教师对此往往并不重视,教学完知识点后常常带领学生进行课堂总结,鲜有提及课堂所学的知识能有什么用,许多学生往往会对数学抱有只是纸上谈兵的态度。在核心素养框架下,我们不妨加入这样一个教学环节:今天学的这些知识我们在生活中能见到吗?它有什么用?当然,这里将会出现五花八门的答案,这也是我们乐于见到的结果,不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限制,不设置标准答案,在经过学生讨论后,教师再来进行课堂总结,所能收获到的教学效果往往会是出乎意料的。

参考文献:

[1] 何敏球.利用“问题教学”促使学生主动参与[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2(7).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中心业余体育学校 528000)

猜你喜欢
中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核心素养
论新课改下如何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中小学数学教学数字模拟化研究
初中化学课堂中问题教学的设计与实践尝试
例谈问题解决法在化学复习课中的应用
“问题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