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教学在初中化学中的有效渗透

2018-02-25 05:56
新课程(中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批判性氧气笔者

苗 伟

(安徽省淮北市实验学校,安徽 淮北)

批判性教学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敢于质疑教师的观点、挑战既定的权威概念,不能只依赖教师获取理论知识,还要通过自身思考和实践不断深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完成知识体系构建和迁移的过程。纵观以往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较扎实,但是他们的问题意识较为欠缺,这就是因为其没有养成批判性思维方式,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要懂得放手的智慧,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逐渐深化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帮助他们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

一、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如果教师以强制性的方式或者高高在上的姿态讲解化学知识,那么学生就会惧怕教师,课堂形成紧张、压抑的氛围,限制他们探究问题的视野和思路,学生也就无法形成质疑、提问、思考的批判性思维。所以,教师要学会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一种快乐和轻松的状态下学习化学知识,从而为他们批判性思维养成奠定良好基础。

在学习“爱护水资源”时,笔者利用PPT展示了生活中人类浪费水资源的一些行为,接着创设针对性问题:同学们,你们能说一说对上述现象的看法吗?刚开始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随后,笔者联想到一则笑话,便进行改编后对学生说:你们知道最后一滴眼泪是怎么来的吗?他们摇摇头,笔者微微一笑说:“那是因为人类无限制浪费水资源,没有了水之后不能再流出大量眼泪,其只能一滴一滴地流眼泪。”与此同时做出贴切有趣的流泪动作,学生当场哄堂大笑,笔者顺势说道:所以,同学们,请问你们能不能谈一谈对上述现象的看法呢?学生听后纷纷踊跃回答,课堂氛围轻松愉快。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批判性教学的基础,只有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唤起他们内心潜在的生命力,从而使其发挥批判精神。

二、小组合作自主解决任务

教与学是完整的动态过程,两者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如果只有教,而没有学,那么学生就会成为学习的机器,反之同样适用,只有学而没有教,学生就会走很多弯路。小组合作可以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教师一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一边让他们以小组的方式共同探讨问题,这样既能在无形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同时又能提高他们探究问题的能力,进而养成批判性思维方式。

在对分子运动进行实验探究时,笔者将一瓶香水带入课堂中,然后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闻到的香水的气味是如何得来的呢?老师认为这是液体独有的性质,你们说对不对呢?”有的学生说对,有的则认为不对,笔者又发出问题信号:水也是液体,可是为什么没有气味呢?学生陷入沉思,笔者顺势陈述道:所以说,老师说得不一定都是对的,同学们一定要敢于质疑老师的答案,这个香水气味到底是如何发散出来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笔者将学生分成3~5人的学习小组,让他们针对分子运动现象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最后,各组就各自实验结果上讲台前阐述,其他学生可以提出意见,等所有人发完言之后,笔者再结合每个人的观点进行相应补充和说明,从而顺利将分子运动的理论知识导入学生脑海中,同时也使得他们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理论结合实践引导学生不断探索问题

科学知识是有限的,但是科学思维是无限的。批判性思维不只要求学生要懂得质疑、敢于质疑,还要让他们形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思维体系,在质疑的基础上去验证自己的观点,并形成自己的结论,从而夯实整体的理论结构。

在学习“燃烧的条件”时,知道燃烧的条件有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参与、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学生提出疑问:燃烧一定要有氧气参与吗?笔者对学生的质疑表示赞许,并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学生通过笔者提示,探究镁带是否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通过自主探究实践得出结论: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与。还有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学生知道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学生就有疑问:铁粉在空气中可能燃烧?然后迫不及待地去实验验证,结果学生比较惊喜:铁粉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说明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的接触面也会影响燃烧现象。

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还需要各方的努力配合。当然,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严格要求自身,不断提高自我素质,从而为学生树立典范。

猜你喜欢
批判性氧气笔者
聚焦空气与氧气
氧气的测定与制取
氧气汇流排间电气设计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