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无限沧桑感 一水秦淮阅废兴
——读王棽林《畏秋楼诗稿》

2018-02-25 17:23
许昌学院学报 2018年7期
关键词:诗歌

张 永 祥

(南阳师范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王棽林,字槐三,号角山居士,河南禹州人。生于同治八年(1869年),卒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清末壬寅年间(1902年)举人。角山先生号称“中原霸才”,早年曾亲身经历过维新运动,参与过以抵御外侮为目的的经济活动,也曾游历过当时正如日中天的日本,故而思想较为活跃。其学“初攻辞章,继谈经济,后兼精考证义理,熟究周秦汉宋之术,并衍溢及欧西哲学”(清·陈嘉桓)[1]序5。可惜他生不逢时,举业初入佳境,适逢清廷废除科举,故盛年未及入仕,横来半生飘零。但即便在艰难时事中,角山先生也能够尽己所能匡危救难,其与友人一道,兴办“颍滨经舍”,创办“三峰矿务公司”,义务修撰《禹县志》,表现出一位爱国乡绅特有的气节与风骨,同时他还著有《角山文集》《畏秋楼诗稿》《遣日录》《民史传》等著作多达200余卷。

作为一名有着重要地域影响的河南籍诗人,角山先生的诗歌创作遵循了传统文化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表现手法,艰难时事、书生意气、飞觞酬唱、题影题画、家乡风物、亲情友情、人生况味,无不剪裁入诗,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各体兼擅。从《畏秋楼诗稿》收录的五百余首诗歌来看,角山先生诗歌创作以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会试落第为界,大体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创作以儒家入世思想为主,内容既有热血青年慷慨报国的书生意气,也有大时代下的困惑与挣扎。后期创作受时代发展和个人身世影响,一变而以道家思想为主导,《孙知事符卿暨配范夫人五十双寿,并三公子合卺双喜诗序》云:“棽林学从《南华》,言多荒唐,自用我法,公其许我乎?”[1]52《次韵酬蓬仙兼柬颍滨诸子》也自称:“近日趋味钻郭向。来解南华第一篇。”[1]66角山先生这一时期的创作,除了反映面对时代的迷茫外,还有大量受到庄学思想的影响、努力追求精神超脱的闲适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畏秋楼诗稿》中还有一部分诗作表现他从未忘记“天下兴亡,匹夫与有责焉”的士大夫担当,内容涉及他奋力救灾、抗匪,尽力造福乡里,义务修撰《禹县志》等等。这部分诗作虽然不多,但与全集合观,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将复杂情感融入沧桑往事的完整人生。

一、热血男儿的抗争与迷茫

光绪十七年(1891年),22岁的王棽林参加开封府试,以第一名的成绩中试,由此成为一名大清国秀才,正式踏入读书人的行列。遗憾的是,此时的中国,已经不是以前那个能够让人静下心来读书的中国了。1894年,中日爆发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消息传来,年轻的王棽林认识到“欧风美雨来何骤,买椟还珠亦无救”(《送东寅先生泛海别禹》)[1]38,遂毅然“弃举业,究世务”,希望能够用实际行动挽救国家危亡,即所谓以“血战取封侯”(《庚子作感时诗》)[1]32。与当时所有的爱国青年一样,此时的王棽林风华正茂,颇有几分“挥斥方遒”的书生意气。

庚子作感时诗(节录)

读书少慕范希文,意气磊落扃超群。忧乐早担天下任,如此秀才今几人?衮衮诸公真肉相,儿女妻妾皆无恙。棘门灞上直儿戏,海底撼出大风浪。[1]32

辛丑春感时诗(节录)

国势日益衰,强邻四外逼。士夫尽泄沓,朝廷宵旰急。乱民到处有,假名托效忠。大局岌岌危,国门战血红。銮舆竟播迁,震惊至九庙。奇祸未曾有,早为杞人料。[1]2

晤张罗明远(节录)

匹夫皆有责,国士更怀伤。守旧行多伪,维新势已张。自非真性血,何以报君王?补牢应未晚,请为觅亡羊。[1]103

抒怀(节录)

生性如顽石,可转不可裂。钝匠误击之,火星飞一瞥。何当读诗书,涵养此热血。朅来阅世情,差悔铸错铁。偶欲鸣不平,亦复知曲折。未任鞭驽马,小走而大跌。[1]13

五七言古诗的形式确实比较适合表现这种关乎国家兴亡的大题材,也非常适合表现这种震荡开阖的激扬情感。清朝末年是所有中国人都不堪回首的一段时间,年轻的王棽林不幸遭遇乱世,从光绪十七年(1891年)考取秀才,决心投身救国行列,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参加科举考试中举,再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会试失利,与其千回百转的人生经历相伴的是中国这个老大帝国风雨如晦的十二年。中日甲午海战的惨败、《马关条约》的签订、维新变法的悲剧、八国联军的入京、《辛丑条约》的签订,其中每一件事都足以深深刺激一位爱国青年的心。难怪年轻的王棽林大声疾呼“大局岌岌危,国门战血红”,严厉批评“衮衮诸公”不思进取、误国误民,盛赞范仲淹“忧乐早担天下任,如此秀才今几人”,希望能够为国家所用,“补牢应未晚,请为觅亡羊”。也正是受这种心理支配,他才重新走入场屋,再次参加科举考试,并成功中举。王棽林这个时期的诗作,不仅题材宏大,而且意气昂扬,议论风发,堪称时代强音,虽然表现形式是传统的旧体诗,但就诗歌题材的重要性、思想性和艺术性而论,足以比肩黄遵宪的《人境庐诗草》而毫无愧色。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王棽林会试落第。同年,他与禹州知府曹广权合力创办的三峰矿务公司又面临倒闭。《漫歌》注云:“是年,比利时人欲攫取三峰山煤矿开采权,禹州人奋起抵制。知州曹广权顺乎民心,与作者同设矿务公司,官商合办。嗣因经营不善,资本亏空,改为官督商办。”[1]37在种种内忧外患面前,年轻的王棽林空有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家财耗尽,又前途茫然,满怀愁绪,偏偏无处可诉,于是万千心事,一一付诸诗篇:

即咏(节录)

明月出树末,其光生微热。卧看不忍去,照此一腔血。三山胪石薪,何代遗灰劫。深藏如枕秘,一旦大发泄。淫雨作狂澜,禾田多破裂。眷言起长叹,画肚五夜彻。[1]12

漫歌(节录)

生逢汉祖必溺冠,技止此耳客何能?坐令神州竟陆沉,天子蒙尘九庙惊。市井小臣痛欲哭,独报区区之忠诚。将走君门一献策,遍干诸侯又谁听?[1]33

癸卯秋,三峰山矿物公司时忧亏闭,漫歌(节录)

手擎豫南数十州,一寸热心一斗血。平抛官橐一洗空,无米顿教巧妇拙。倒倾杖头钱以磬,叩尽囊底智已竭。何术可点一寸金,此错难铸六州铁。坐念前途总茫然,欲向塞翁问真诀。[1]37

送东寅先生泛海别禹(节录)

忽闻骊歌第一曲,忍抛别泪洒长天。我谓先生救世切,一寸热心一斗血。先生反谓子亦颇,生来天性近木讷。唱许唱邪别无人,我与先生日益亲。[1]38

愤怒出诗人,这句话在此时的王棽林身上显得分外贴切。他这个时期的诗歌几乎都是血泪交流的呐喊,内容沉郁,感情丰沛,节奏跳跃而奔放,笔力千钧。“市井小臣痛欲哭”,“一寸热心一斗血”,的确写出了时代重压下的诗人的愤怒。然而,沸腾总会冷却,愤怒也会平静,只是平静之后的王棽林,却又陷入深深的迷惘之中。

古意·其四

中年多俗累,百事一无成。而今都解脱,大梦为之醒。[1]5

摅怀

我不知人趣,人谁肯我亲?河山悲满目,骨肉念伤神。难约魏三隐,愿邀元八邻。遽然成老大,霜雪鬓边新。[1]107

闲咏

人生原是梦,何梦到如今?满地没心草,一天翻手云。无端蛇足画,谁念象身焚?行矣看山去,搔首对夕曛。[1]108

又代樊蓬仙先生作(节录)

尘劫浑不管沧桑,全家已泊水云乡。烂熳百花红簌簌,空明一棹白茫茫。[1]62

闲吟

说鬼谈禅强自宽,花开花落镜中看。文章憎命一身累,日月掷人两鬓残。李白无妨终醉死,屈原不悟独醒难。怕来枕上茫茫感,且耐孤灯短檠寒。[1]151

茫茫

茫茫身世奈何天,百计终归一惘然。昙现爱空兰是梦,仙还望断玉如烟。啼冤杜宇昔为帝,逃劫野狐今作禅。我不胜杯新颂酒,拼将烂醉扫尘缘。[1]152

“遽然成老大,霜雪鬓边新”,出离愤怒之后,诗人的创作中偶尔还有“河山悲满目”式的峥嵘流露,但总体上已经是尘缘了尽后的沧桑与茫然。王棽林这个时期的诗歌在思想上皈依老庄,“而今都解脱,大梦为之醒”。但沧桑过后的伤感与茫然无助的情绪一时仍难以抚平,“尘劫浑不管沧桑”,“空明一棹白茫茫”,“文章憎命一身累,日月掷人两鬓残”。幸运的是,经过此番磨难,王棽林的诗歌已经脱去少年的青涩与棱角,进入到一个更加圆融成熟的诗歌境界。“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清代诗人赵翼的这个评价用于王棽林的诗歌创作历程再合适不过。

二、清雅居士的闲适与温情

回乡归隐之后,王棽林便彻底告别了血与火的激情岁月,过起了山乡隐居的悠闲生活。山名角山,人淡如菊,清雅自在,陶然欲仙,角山居士之号由此而来。这个时期,他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题材风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内容上,主要以闲适诗和亲情诗为主,兼及酬唱应答、题影题画和诗歌批评理论。与此相关,王棽林此时完全陶醉在道家盈虚自然的玄妙哲理当中:

失题

黄粱原是梦,锦瑟未须笺。悟得盈虚理,尘中自在仙。[1]106

漫咏

日月一壶中,阔论齐物通。三眠三起柳,半死半生桐。学道骑牛史,知几失马翁。坐看名利客,多少走途穷。[1]105-106

遣怀·其一

生与青山有宿缘,不知今世是何年。一窗风已羲皇上,几卷书多秦汉前。每喜竹竿何袅袅,但看荷叶故田田。秃头久作枯僧状,听鸟对花总是禅。[1]160

王棽林这种类型的诗歌,思想上深得庄学真谛,风格上舒卷自如,读之令人悠然神往。从《畏秋楼诗稿》中我们不难发现,王棽林后期非常欣赏袁枚和张问陶一派抒写性灵的诗歌,他自己的创作也一改过去那种不平则鸣的沉郁而激荡的格调,转而追求洒脱率性、“天然入妙”(《何陋居内外即景》自注)[1]157的清新诗风。 “春风到处有生意,小草山中自在香。”(《浊酒》)[1]134细腻温润的诗句中透着一派自然的生机,确实是他这一时期心境的真实写照。在诗歌理论方面,他在总结性灵派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独具一格的“空灵”说:

题熙儿诗课后

骥子原来最好儿,小年诵得老夫诗。须知诗是吾家事,诗在空山独往时。[1]270

读船山诗钞(一)

新城宗派喜风神,点染太多失性真。别有一编消白昼,船山诗格总清新。

读船山诗钞(二)

借得诗篇手自钞,空灵那复费推敲。不关人籁关天籁,明月清风度玉箫。[1]210

偶作(节录)

读诗聊寄兴,作诗亦偶然。诗成无格律,情韵俱任天。[1]16

题画扇

至乐归渔子,心如沙鸥渺。水绿与山苍,天然结构好。金紫那复縻,得此亦足老。不知何许人,画留武陵稿。[1]11

拙诗大意

诗歌起皇古,原不论四声。衢童与壤叟,各以天籁鸣。虞书垂名训,言志相和赓。下逮三百篇,无非理性情。齐梁莽小儿,妄自作刑名。唐宋大家出,颇不受墨绳。愚者乃胆怯,服勒到毕生。吾听湖湘语,通风混腾亨。齿舌南北异,谁能判浊清?我且行我法,懒与迂腐争。[1]17

即境

吟虫真有信,秋至一山声。得句还嫌俗,闲心已似僧。瀑飞新涨绿,石绣老莓青。自分成无用,焚香读道经。[1]103

即咏(节录)

浮生归有命,由来宰之天。天亦苍苍耳,运化随流迁。譬彼花飞落,茵溷各偶然。达人大觉悟,一断前后缘。[1]20

透过这些带有诗论性质的诗歌,我们大致可以概括出王棽林“空灵”说的几个理论要点:一是强调诗歌是独抒性灵的产物,要得之自然,不必刻意追求,也就是作者所谓的诗歌创作“不关人籁关天籁,明月清风度玉箫”。二是诗歌的诗格要以清新自然为主,情韵天成,无需雕章琢句,更不可受格律的牵绊而失去“天然结构”的真性。三是诗歌要经得起孤独岁月的考验,要能够彻悟庄子“茵溷各偶然”的思想精髓。正是有了这种自觉的理论追求,王棽林才创作出大量令人惊艳的闲适诗,风情万种,美不胜收。

摅怀

不成天下士,人海一平民。看月生虚籁,居山隔远尘。俗缘能解脱,诗格爱清新。消夏无长策,酌酒聊贺贫。[1]102

即景·其一

小院清邀月对樽,遮留秋色不开门。今朝一为寻诗出,诗在山南黄叶村。[1]261

即景自遣·其二

自匾所居曰“何陋居”,诗以夸之

环山十里尽垣墙,风有清声月有光。故鸟归林千种啭,闲花遍地四时香。晴云冉冉霏窗户,雨水深深漫野塘。更喜天然图画里,牧童点缀几牛羊。[1]139

何陋居题壁·其一

修竹新荷好纳凉,不从人世问苍黄。瀑泉翻白感时雨,树叶露红窥夕阳。曲趁崖头花有坞,斜随山角石为塘。鸟声多与幽心会,领略书香更草香。[1]144

即咏

大雨连番慰老农,桑麻日长兆秋丰。无名野草无边绿,着色山花着意红。云变陆离朝霁后,瀑流明灭夕阳中。闲来自对方塘坐,看取蜻蜓想化工。[1]146

何陋居内外即景·其一

南山之北北山南,小署居士作头衔。此地一丘兼一壑,其人不履亦不衫。鸟惯笼中闲日月,鱼从盆里豁江潭。未须花事多题咏,但道桑麻即雅谈。[1]157

小院、野塘、桑麻、牛羊、书香、草香,角山的一丘一壑、一草一木都如同天然的画图,亲切而耐人寻味,让人顿时脱离尘世的喧嚣,领略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在作者刻意营造的这个如同水墨画一般的田园世界中,人的感情世界自然也是温馨而美好的,这从作者一系列的亲情诗中可见一斑。

长女于归薛氏有感,因次韦苏州《送杨氏女》韵贻之

天道何昧昧,人情自悠悠。赋命有厚薄,漂如不系舟。谢公偏怜女,爱尔敏且柔。生小好身手,草草勤未休。廿年擎掌珠,长大勉羁留。一朝别我去,恻然怀百忧。入门多生疏,幸勿动招尤。宝筏一字忍,甘苦如环周。孽业堕女身,以顺为正猷。我生悟大化,尘世几春秋。百感亦云暂,当发竟莫收。女切勿自悲,我泪已潸流。[1]18

怀内

秋月春花知几何,小年啼笑梦中过。工贫久自亲盐米,薄福从来厌绮罗。百病催人衰老易,半生愧我别离多。天寒翠袖须珍重,好为夫家保太和。[1]125

悲歌示儿(摘录)

我本乾坤一痴人,廿年褦襶走风尘。眼望宝山不得到,荆棘拦路挂我身。车轮半毁马蹄蹶,满襟尘土满头雪。举杯一歌《行路难》,回卧空山看落叶。病骨支离易感秋,百感茫茫上心头。浮生如梦梦中梦,排日遣愁愁更愁。我原无可无不可,待与儿曹脱缰锁。红白堆成一片秋,且坐家园数花朵。[1]58

舅氏益三先生遗影

并哭公私总一哀,每从痛定痛还来。不辞抵死田间老,可奈虚生天下才。历历感恩惟我最,肫肫怀抱向人开。两年尘世如怜念,为报中原是祸胎。[1]127

赠别思昉·其三

两年泛尽武陵槎,倦鸟归云淡淡花。他日相思回头望,青山一角野人家。[1]270

毫无疑问,作为一名社会中下层知识分子,王棽林对人生甘苦有着非常丰富的生命体验。当他把有关亲情、友情的生活内容剪裁入诗的时候,他自然会加以提炼和净化。这类诗歌既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又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再经过艺术加工,自然真切生动,感人至深。其中,《长女于归薛氏有感》就是这样一首感人肺腑的亲情诗代表作。在这首诗前面的《序》中,作者把自己嫁女前患得患失的心理感受刻画得淋漓尽致。至于诗歌本身,作者用叙事体的创作方式,把女儿从小到大的经历以及今后的人生道路絮絮道来,字里行间那种浓浓的父爱着实令人为之动容。虽然形式上诗歌是步人原韵,但全诗回环往复,情与事浑然一体,毫无牵强生硬之感。而且作者叙事体的创作方式与韦应物原作抒情格局相较,更显得义脉连贯,气势沉雄。总之,不同于前一个人生阶段诗歌创作的激情澎湃,这个时期王棽林的内心因为有道家思想的寄托而较为平静。也正是这些闲适诗和亲情诗的存在,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更加真实的角山先生,一种在理想与现实、个人与国家的复杂旋涡中苦苦挣扎的苦难人生。

三、儒者情怀的一贯坚守

现实和理想永远是一对充满纠结的矛盾体,无论王棽林多么喜欢和倚重道家思想,他也永远无法摆脱现实生活给他带来的真实压力。然而,他毕竟是一位接受过正规传统教育并出国见过世面的知识分子,现实生活的压力不仅仅来自清苦生活中的柴米油盐,也包括国际政治局势的风云变幻、国家前途的黯淡、家乡父老生活的困顿。对此王棽林内心充满了关切和担忧,这种复杂的心态在他的一些诗作中有较为充分的体现。

偶作

读诗聊寄兴,作诗亦偶然。诗成无格律,情韵俱任天。今岁甘雨足,可以庆丰年。偷闲且为欢,勿为日忧煎。传闻京畿旱,斗米数千钱。又闻南服水,沧海没桑田。况复东三省,劫灰荡飞烟。日俄皆天骄,风鹤起百端。群龙皆无首,未免各袒偏。中外多变故,后患且未捐。位卑而言高,岂曰能智贤。朋侪有美酒,邀我泛杯船。惟宜千日醉,一睡无纠缠。[1]16

赴汴道尉氏旅店题壁

廿载劳劳走客车,寸功未就鬓将华。心伤辽左千军血,指数汴南一路花。万事目前战蛮触,百年身后化虫沙。迩来深自悔形役,诗里田园梦里家。[1]117

“诗里田园梦里家”,诗歌的桃花源一如既往地美好,家乡真实的田园生活也算得上风调雨顺,父老乡亲们今年可以稍稍喘口气了。但从整个国家形势上看却并不乐观,北方京畿地区遭遇严重的干旱,南方偏又碰上“沧海没桑田”的大水,国际局势更是动荡不安,日俄战争硝烟又起。更可恨的是,日俄两国之间发生战争,其目的却都是把我们的东三省收为他们的囊中之物。不仅如此,帝国主义之间的不义战争是在我们的土地上展开的,遭殃的是我们的百姓,这不能不说是“老大帝国”的悲哀,也是作者意气难平的症结所在。

从本质上讲,王棽林仍是一位儒者,济世救难、忧乐天下的封建士大夫情怀仍然时刻在心头萦绕。“良医良相总是仁”,儒家思想中对社会人生的这种伟大信念已经深入到他的骨髓,哪怕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依然是“老马不知人意倦,槽头犹恋旧时香”。

寿张叟

每遇稻花风,香飘襟袖间。兴到三杯酒,不醉亦陶然。太平自在我,丧乱尽由天。松乔今何在?清闲便是仙。[1]23

医者刘君一珍小影

禁方三世手生春,良医良相总是仁。神化丹青方技传,瓣香敬作孙真人。[1]234

送孙思昉

长安居罢知米贵,五岳归来看山难。无端颠倒作奇想,且与樵牧共来往。相逢直将小友呼,论年讨取一日长。朝朝暮暮伴登临,风风雨雨话古今。蓬莱文章建安骨,芭蕉情绪海棠心。[1]69

读书有触

插足软红三十年,囊中诗料更无钱。交游惭似依人鸟,心迹清于出水莲。一卷残书消白昼,六朝家世旧青毡。棋中黑白何须问,舌笔生涯只信天。[1]116-117

即景

应时一雨病苗苏,蓑笠人皆入画图。野草怒生青未了,晴云欲散淡如无。峰高呼吸通中岳,石古玲珑压太湖。消夏最宜真率会,小童赤足笑提壶。[1]137

排闷·其一

秋到角山草自青,解嘲聊筑子云亭。观书敢道眼如月,揽镜早怜鬓有星。忧国频年龙战野,传家个日鲤趋庭。蠹鱼食字知多少,乞作神仙竟不灵。[1]176

自嘲

清宵卧后思纷纷,欲说平生恐厌闻。处士老怀顾炎武,秀才壮志范希文。和丸未及报慈母,割肉从无遗细君。默诵杜诗成独笑,安排明日且看云。[1]177

通过这些诗作我们不难看出,到晚年的时候,王棽林已经完全融入家乡的田园生活之中。虽然他依旧关注天下大事,但那些距离他的现实生活毕竟太过遥远,所以他对其更多的是抱着一种“芭蕉情绪海棠心”的遗憾心态,而家乡父老的现实苦难却是王棽林一直牵挂在心的。无论是稻花飘香、丰收在望的欣喜,还是天降好雨、病苗复苏的欣慰,无论是对父母妻儿照顾不周的歉意,还是对朋友“心迹清于出水莲”的坦然,王棽林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父老乡亲的眷恋都溢于言表。除了创作了这些田园牧歌般的诗歌,王棽林还做了许多对家乡有益的工作,其中意义最大的莫过于义务修撰《禹县志》。对于这项工作,王棽林在诗稿中也多有记述。

县志局即事

穷途何地寄生涯,权借修书度年华。略计新编俱有草,敢言老眼上无花。真人近拜长春观,古后初封本夏家。自昔颍川盛文物,于今到处是悲茄。[1]180

志局独坐,凄然不乐,有作

商声满地不堪听,遍洒江山战血腥。乱世更逢贫病老,孤身相伴影神形。四年寄食长春观,三代征文古夏亭。木叶而今摇落尽,剧怜秋草为谁青。[1]188

乙丑春暮更来长春观,感旧有作

久傍仙居览物华,可怜劫后不宜家。难忘娇女朝呼饭,尚想老妻夜纺纱。门外两尊青石兽,墙东一树紫桐花。风光依旧偏寥落,满院更无噪晚鸦。[1]189

据王棽林弟子孙至诚(字思昉)《畏秋楼诗集赞》记载:“先生精通小学,淡泊名利,以为近世人心陷溺成为祸乱,故归《民史》,崇论民贵,鹜高尚其志,俾自发舒材性,以绝外慕。”[1]序7正是在这种“道济天下之溺”思想的主导下,王棽林不顾年老体弱,长年寄居长春观,不受食薪,义务参加《禹县志》的修撰,历时长达十七年之久。其间甘苦,正如其夫子自道:“穷途何地寄生涯,权借修书度年华。”“乱世更逢贫病老,孤身相伴影神形。”“难忘娇女朝呼饭,尚想老妻夜纺纱。”诗句虽质朴无华,字里行间却仿佛有千钧重量,先生当时音容,眉间愁态,鬓角霜花,宛然若在目前。

公元1936年10月,《禹县志》修成并准备出版的第二年,王棽林于禹县县城寓所溘然长逝,逝后葬于他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的角山脚下,享年六十七岁。斯人已逝,只剩下长春观“门外两尊青石兽,墙东一树紫桐花”。伤心哉!

TheInfiniteVicissitudes:WangChenlin’sWeiqiulouShigao

ZHANG Yong-xiang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Nanyang 473061, China)

Abstract:Wang Chenlin was an eminent person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He was also a Henan poet with an important geographical influence. He was talented, but unfortunately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was abolished at his time. However, as a patriotic squire with national integrity, Wang Chenlin devoted himself to his hometown during the difficult times, recording everything around him with a poem. His poems showed different spiritual outlooks with the precipitation of time, from the hard struggle of the bloody men to the leisure and warmth of the elegant people, and to the adherence of the Confucian scholars, faithfully recording the vicissitudes of life in Henan from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Reading his poetry is the same as reading history.

Keywords:Wang Chenlin; Confucianism; patriotism; leisure; feelings.

猜你喜欢
诗歌
诗歌不除外
诗歌两首
马元诗歌10首
诗歌写作怎样学?
诗歌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每一个“远方”都唱出了自己的诗歌
跟着诗歌畅游道里
诗歌岛·八面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