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视角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感性”成分

2018-02-25 07:43武子惠
青年时代 2018年36期
关键词:罗密欧与朱丽叶人文主义感性

武子惠

摘 要:《罗密欧与朱丽叶》贯穿始终的人文主义精神具有反封建和反教会禁欲主义的特点,因而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和攻击性,这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以及现代人的视角去理解和欣赏他。论文从荒谬的感性,滥情的感性以及勇敢的感性三个角度分析。

关键词:罗密欧与朱丽叶;感性;人文主义;现代视角

一、引言

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著名莎评者本·琼生评价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世纪。”  毋庸置疑,《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文艺复兴时期一面伟大的人文主义旗帜,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中的代表性作品。不过我们还应该认识到,由于作者的创作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作品会带有某些时代特征,因此,后人在进行解读时既要知人论世,体察作品的时代背景;又要联系实际,用辨证、批判的眼光理解和欣赏作品,这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可以说,一代代读者和研究者赋予作品新的内涵,为他做出新的诠释,使作品在时间的长河中洗尽铅华,大浪淘沙,最终留下的部分,成为永远流传的经典。

具体来讲,《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浪漫主义的悲喜剧中贯穿始终的人文主义精神具有反封建和反教会禁欲主义的特点,因而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和攻击性,这就要求当代社会的读者,在分析和研究作品时能够联系当前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特征,用发展的眼光去理解和欣赏他。剧本中 “以人为本”的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但是我们也应明白,剧本中那种被极力渲染的,不受理性控制的情感状态只是一种戏剧化的处理方式,不具有现实意义,尤其对于当今的社会生活来说,是不合时宜的。

我把劇本中的“感性”成分划分为三种,下面将依次介绍。

二、荒谬的感性

剧本中最先出场的是最次要的人物,山普孙、葛莱古里和亚伯拉罕、鲍尔萨泽。他们分别是凯普莱特和蒙太古家族的仆人。山普孙和葛莱古里一上场便开始插科打诨,类似古希腊喜剧中的语言描写,一接一的对话方式,类似于中国相声里的捧哏和逗哏,通过喜剧的幽默语言间接交代了凯普莱特和蒙太古家族的宿仇。紧接着,亚伯拉罕、鲍尔萨泽出场。在诺大的广场上,两家的仆人如果各走一边,井水不犯河水,便也都相安无事,可偏偏他们故意寻衅滋事,言语挑逗间就打起来了。继而高一级的人物上场,班伏里奥和提伯尔特,他俩分别是凯蒙两个家族男主人的近亲——侄子,这两人不仅没有好好替叔叔管教仆人,反而一言不合就拔剑互击。激烈的争斗引来最高一级人物上场,凯普莱特和蒙太古,也就是两个家族的核心人物,这两位重量级人物上场后亦不问青红皂白,相互谩骂诋毁,拔剑互击。亲王急忙赶来喝止,“凯普莱特、蒙太古,你们已经三次为了一句口头上的空言,引起了市民的械斗。”这样的闹剧简直让人哭笑不得,让我们觉得荒唐可笑,因为以一个正常的现代人的思维逻辑,我们认为,只有自己的实质性利益被侵犯的时候,我们才可能引爆一直以来埋在心底的仇恨,报仇雪恨,以至于破坏社会秩序,违反法律。总之,现代人的意识里,“生命诚可贵”和法制观念是基本的价值判断,言语挑衅带来的轻慢侮辱不过是倏忽间的不快和气愤,即使的确有损尊严和荣誉,我们也不会贸然采取行动,冒着失去生命的风险去维护面子、尊严和荣誉。“人是一株有思想的芦苇”,理性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故意激怒他人、挑起争端以及面对挑衅不能自已,恼羞成怒,都是缺少理智,放任情绪的结果。

不过,艺术来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戏剧化的情节需要艺术性的眼光去看待,不能过于追求逻辑完美,莎士比亚对于情节的安排自有另一番考虑。故事一开篇的这场闹剧,一方面从侧面说明两家仇怨深重,从仆人到主人,一见面就要争个输赢高下,话不投机就要你死我活;另一方面,也为后面的类似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罗密欧的好友茂丘西奥就是在这种毫无意义的争斗中意外死亡,罗密欧为了给朋友报仇,杀死了凯普莱特家族的提博尔特,他自己因此被判处流放,从而错过了与朱丽叶结合的时机,间接地导致了故事的悲剧结局。

三、滥情的感性

那一边凯普莱特和蒙太古家族在广场上打群架打的热火朝天,这一边罗密欧躲在小树林里,以泪洗面,忧愁苦闷。自然是为情所困。《罗密欧与朱丽叶》,众所周知这是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故事。所以读者读到此处时,定会深信那位让罗密欧在树林里暗自垂泪的美人正是朱丽叶,直到看到这一句“……你所热恋的美人罗瑟琳也要跟着……”,大吃一惊,原来罗密欧一开始所爱慕的另有伊人——罗瑟琳。她已经立誓终身守贞不嫁,而罗密欧仍对她念念不忘,罗密欧说 “她是个太美丽、太聪明的人儿,不应该剥夺她自身的幸福,使我抱恨终天。她已经立誓割舍爱情,我现在活着也就等于死去一般”,当班伏里奥劝他结交些更美丽的女人,以便忘掉罗瑟琳,从单恋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时,罗密欧拒绝了,他说“那不过格外使我觉得她的美艳无双罢了,给我看一个姿容绝代的美人,她的美貌除了使我记起世上有一个人比她更美以外,还有什么别的用处?”,罗密欧嗤之以鼻 “……只要看看我自己的爱人怎样大放异彩,我就心满意足了”。可是当他在宴会上对凯普莱特家的女儿朱丽叶一见钟情时,好似忘了罗瑟琳,忘了不久前才对班伏里奥说过的话。“我从前的恋爱是假非真,今晚才遇见绝世的佳人!”前一秒还对罗瑟琳念念不忘、款款深情,下一秒又爱恋上了朱丽叶?

劳伦斯神父的指责代表了大多数读者的疑虑,“圣法朗西斯啊!多么快的变化!难道你所深爱着的罗瑟琳,就这样一下子被你抛弃了吗?这样看来,年青人的爱情,都是见异思迁,不是发于真心的。……这些悲哀都是你真实的情感,那么你是罗瑟琳的,这些悲哀也是为罗瑟琳而发;难道你现在已经变心了吗?男人既然这样没有恒心,那就莫怪女人朝秦暮楚了。”

表面上看来,这样的移情别恋似乎是虚伪和滥情,但细细想来,恰是人文主义精神的再一次集中表达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的伟大作品,我们不能用普通人的标准来随意评判。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感情的最原始面目就是由心而生。它纯粹、简单,带有原始的冲动和最直接的感官感受。当人心被禁锢,情感不敢表达,那是人的尊严丧失的开始。罗密欧正是在原始的感情推动下,向班伏里奥一吐对罗瑟琳的爱思,一言一语透露着对罗瑟琳的赞美和维护。也因为敢于表达原始情感,敢于抛开任何条条框框和杂质,当一见朱丽叶便已倾心,不带思索,爱的欲望便冲动而出,直白的赞美也脱口而出。罗密欧感情衡量的标尺没有变,只不过是他的理智听从了情感,而由心而生的情感总是变化的。能够顺心而为,表达自己的情感,释放自己内心,让自己得以成为自己,人性和人心的解放让人的尊严和价值开始彰显。

因此,我们肯定《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光辉价值,关键要领会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那种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精神气质。鉴于那是一个被封建王权和基督教会控制了一千年的中世纪——史称“黑暗时代”,人们的每一步为争取“人的解放”而作的斗争都艰苦卓绝,因而莎士比亚的作品就必须具有先锋性,战斗性,好比下一剂猛药,把人物性格塑造得极端化、个性化、典型化,加深读者的印象,强化思想主题。这是一种表达策略。

但是站在现代社会的角度看,“理性主义”至关重要。启蒙运动时代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人从情感动物逐渐成为理性人。现代国家社会的形成使我们不能放任自己的个人情感,一个人不再是只对自己负责,还有国家义务和社会责任。于是,一切自由包括情感自由都需处在国家法律制度、社会道德伦理的制约以及评判下,因而原始的情感冲动必须得到内化或外在的约束。再也不允许有古希腊神话中“海伦和帕里斯”那种带来整个族群毁灭的爱情。

四、勇敢的感性

罗密欧是勇敢的。自始自终不被外人影响,只听从自己内心,一心一意爱慕着心上人,不管是罗瑟琳还是朱丽叶。不爱的时候不怕被指责变心,爱得时候能面对千难万险坚持心意,始终心口如一,始终坚定不移,无惧外在的眼光和言语。朱丽叶是勇敢的,當她得知宴会上那个戴着假面亲吻她的人是自己家族的仇人时,她明知“这场爱恋怕要种下祸根”却仍敢爱。她说“只有你的名字才是我的仇敌,你即使不姓蒙太古,仍然是这样的一个你。姓不姓蒙太古又有什么关系呢?”朱丽叶这份爱同样纯粹,大胆。罗瑟琳是勇敢的,她立誓终身守贞不嫁也是遵从了自己内心,成就了一个独立的自我。茂丘西奥是勇敢的,他玩世不恭、放荡不羁、风流倜傥,作者把他安排为一个喜剧色彩浓厚的人物,承担了戏剧里大部分的笑点。他满嘴跑火车,油腔滑调大讲荤段子;插科打诨中毫不掩饰对女人和性的欲望,公然在大街上调笑朱丽叶的乳媪。朱丽叶的乳媪是勇敢的,她被年轻人间的真挚情谊感动,于是背着朱丽叶的母亲帮这对苦命鸳鸯送信。

从主角到配角,每个人物勇敢的具体方式不同,但他们身上蕴涵的精神是相同的:身体力行地维护人性尊严,倾向于宽容的世俗文化,关怀个性和自我意识,即人文主义精神。不过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因素,这种精神还处在雏形阶段,有些方面过犹不及。

五、总结

荒谬的感性,滥情的感性以及勇敢的感性,彰显了自由、浪漫、纯真、挚爱、个性、尊严······这些人性中熠熠闪光的美好。尽管结局是悲剧,但两家族冰释前嫌又带来新的希冀。时代潮流不可阻挡,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16世纪的星星之火即将迎来17世纪的燎原之势。

参考文献:

[1](英)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M].大众文艺出版社.2016.5.

[2]柳娟.《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红娘形象的对比[J].安徽文学.2016(7):17-18.

[3](英)阿德里安·普尔.太快,太慢[J].莎士比亚悲剧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8.

猜你喜欢
罗密欧与朱丽叶人文主义感性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感性的解放与审美活动的发生——对马克思一个早期思想的引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