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稻一种两收头生稻+再生稻-绿肥”稳粮增效模式的探讨

2018-02-25 07:07陈义国青山谈兵朱林赵军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栽培技术

陈义 ??国青山?谈兵?朱林 赵军

摘 要:面对中稻产区日益饱和的生产能力和局限的生产效益,为了解决粮食产业高产而不高效的冲突,当阳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通过多年试验示范探索出了“中稻一种两收头生稻+再生稻-绿肥”稳粮增效模式,到达了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又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为中稻产区农户发展高产、高效、优质、绿色的农产品创造出了新的黄金之路,促进了与再生稻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

关键词:中稻头生稻与再生稻;栽培技术

一、当阳市再生稻发展现状

1.基本情况

当阳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地处江汉平原向鄂西山区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为16.4℃,雨水充沛。当阳市总人口4.86×105人,其中农业人口3.59×105人,国土面积2.159×105hm2,其中水稻面积40920hm2,年产量3.45×105t,当阳市是中国21个优质粮产业工程实施县市之一,也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市和全国486个粮食总产在5×105 t以上的县市之一。

当阳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和新模式,运用现代技术走“科技兴农”之路。当阳市粮食作物以中稻为主,历年一季中稻种植收获后,还有一个多月的温光资源空闲,这段时期的气候条件对水稻生长发育而言是“一季有余、二季不足”,可以充分利用头生稻收割后的光、热、水、肥料和土壤等资源发展再生稻。因此,按照“稳粮提质增效”的基本思路,在中稻主产区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的发展“一种两收头生稻+再生稻-绿肥”高效种植模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既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又可以培肥地力,到达减肥减药的目的。近年来,当阳市中稻一种两收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18年种植面积达1333hm2以上,全程采用品种优良化、测土配方化、操作机械化、栽培轻简化、秸秆还田化、绿色防控化、信息微信化、产品品牌化等新技术,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实现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兼顾了国家抓粮和农民抓钱,同时适应了新时代农业生产“一控两减三基本”的要求,是今后中国农业发展的新趋势,是确保中国未来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举措,对粮食增产有重要意义,有力促进了农业持续发展、农民稳定增收、农村不断繁荣,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现总结该生产模式,以供参考。

二、栽培技术要点

1.再生稻的特点

中稻一种两收头生稻-再生稻栽培技术就是抛栽一次中稻秧苗,在头生稻收割后,利用其强大的稻桩与根系创造活力强而持久的发达根系,促使头生稻稻桩腋芽再次萌发、抽穗,70d后新的稻谷成熟,并在同一稻蔸上进行第二次收割稻谷,实现“让割过的稻桩长谷子”。通常再生稻的颗粒要比头生稻小一些,但是稻穗数要比头生稻的多(割完的一棵头生稻稻秆上一般会长出2棵以上的再生稻穗),因而产量也不少。适合发展再生稻的产区主要是那些阳光和热度不够种植两季稻,但是在一季中稻产区收获后还有一个多月的温光资源空闲,可以满足再生稻的生长需要。因为在原有头生稻的稻桩上再次萌发新芽而成穗,相当于二季稻省去了从收割一季稻后到二季稻生长中期的这段时间,因此在一季有余而二季不足的中稻产区发展再生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2.周年茬口安排

选择中早熟中稻品种在3月中旬播种,4月中旬抛栽,8月上旬收割头生稻,10月中旬收割再生稻;10月底播种油菜,次年3月底翻耕作绿肥,待充分腐熟后进行整田再插中稻秧苗。

3.头生中稻栽培技术

(1)品种选择。选择高产稳产、抗倒性强、适应性广、再生能力强、抗病耐肥、中早熟的优质中稻品种,生育期一般在130d,如丰两优香一号、天两优616、两优6326等品种。

(2)适时早播。为了保证高产,必须做好播种期的管控,一般来说只要气温比较适宜,即保证在12℃以上就可以进行播种了,主要根据发芽出苗的温度范围以及头生稻抽穗扬花不能遇到高温、再生稻抽穗扬花不能遇到低温天气进行确定,确保安全扬花授粉。因此,根据当阳市多年气温以及田间操作实践,在3月中旬进行适时早播,应用塑料大棚集中育苗,保证头生稻在8月上旬收割,再生稻在9月中旬安全齐穗。实践证明,假如播种生育期过长的中稻品种,就会影响再生稻的正常抽穗扬花,遇到后期寒露风而引起空壳率过大,造成减产。假如某一适宜种植的中稻品种由于未按期而是推迟播种,就会出现头生稻收割期延后,由于错失了有效的温光时期而引起再生稻萌芽、抽穗相应推迟,再生稻扬花期遭遇后期寒露风出现成穗率、结实率降低,影响产量。

播种前施足秧田底肥,每667m2施腐熟畜肥1000kg、45%复合肥25kg;每667m2大田用种量1.5kg;秧苗2叶1心时,每667m2用15%多效唑50g兑水叶面喷施,促根、增蘖、壮苗;移栽前5d,每667m2秧田施5kg尿素做送嫁肥,插秧前一天防治病虫害1次。

(3)合理移栽。发展再生稻的大田,要求水源条件好,能灌能排。机插、抛秧秧龄25d为宜,每667m2抛栽1.8萬蔸、基本苗8万以上。

(4)科学田管。实践证明保持适当充足的田间肥力,不仅头生稻产量高,还可以促进再生稻发苗多。每667m2中稻大田施45%复合肥50kg作底肥;秧苗移栽后5d,结合施用除草剂每667m2追施尿素7.5kg作分蘖肥;晒田复水后,每667m2追施尿素5kg、钾肥10kg作穗肥;收割前10d,每667m2施45%复合肥10kg、尿素10kg作促芽肥。除返青期、孕穗期和抽穗扬花期保持稻田一定的水层外,其它阶段均以间歇灌溉、湿润管理为主,适时晒田,收获前切忌断水过早。全力推广频振式杀虫灯、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重点防治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纹枯病等病虫害,具体参照一般中稻栽培方法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5)科学收获。当头生中稻成熟度为90%左右抢时收割,一定要青秆、活秆收割,否则无再生能力。头生稻是再生稻的基础,都生长在同一根系上,再生稻幼芽的正常生长发育取决于头生稻稻桩储藏的营养状况,创造与保持健壮的头生稻稻桩尤为重要。因此,在科学田管的基础上做好机械收割,保留合理高度的稻桩是关键。8月上旬机械收割时,保留头生稻稻桩高度在50cm以上,留茬高度至少与倒2叶叶枕平齐。如果头生稻收割后稻桩过矮,就会影响稻桩正常生理活性,由于营养体变小导致再生稻抗性变弱、发苗慢、抽穗少,造成减产。头生稻收割时要求田间较干,能承载起收割机,防止稻桩压入泥中出现损伤,若有机械踏倒的稻桩应及时扶正促使再生稻发苗整齐一致。收割机要装有稻草粉碎机,收割后若有稻草覆盖在稻桩上及时将稻草清理好,防止稻草覆盖在稻桩上而影响再生稻的萌芽能力。

4.再生中稻栽培技术

(1)加强管理。再生稻怕水淹,水淹老禾蔸腐烂;再生稻怕干,干旱没有再生能力。当头生中稻收割后,根据天气、田间湿度等情况进行复水,保持田间3cm水层,每667m2追施尿素10kg、氯化钾7.5kg,促进再生稻早发苗,做到一轰而起。水分管理以灌跑马水为主,保持田间浅水层,让其自然落干后再灌水。9月上旬,再生稻进入破口抽穗期,每667m2用“920”1g、磷酸二氢钾150g兑水喷雾,促进早抽穗,提高抽穗整齐度、结实率和千粒重。

(2)适时收割。再生稻的上位芽早,分化时间长,下位芽迟,分化时间短,前期分化较慢,后期分化较快,这种特性决定了再生稻上下位芽生育期长短不一,抽穗成熟期参差不齐,青黄谷粒相间。10月下旬,应在全田稻谷黄熟末期收割。

5.绿肥(油菜)栽培技术

(1)抢时播种。选择生长茂盛、抗病性性能强的优良油菜品种,在再生稻收割后及时翻耕整地采用机械直播,应用油菜作绿肥种植应适当密植,每667m2播种量0.5kg。冬前重点防治蚜虫、菜青虫,病虫害防治同常规防治方法。

(2)适时翻压。次年3月底,机械粉碎油菜,并翻耕还田作绿肥。

三、一种两收中稻头生稻+再生稻-绿肥示范结果与效益

1.增加经济效益

2018年,当阳市“中稻一种两收头生稻+再生稻-绿肥”高效模式遍布两河、河溶、半月、玉阳等6个乡镇,发展面积达1333hm2,经当阳市水稻测产专家组现场实收测产,其中河溶示范区平均每667m2总产909kg,其中头生稻610.5kg,再生稻298.5kg;两河示范区平均每667m2总产850kg,其中头生稻为600kg,再生稻250.5kg。今年当阳市普通稻谷收购价格2.3元/kg,再生稻谷收购价4.2元/kg,以此计算,2018年新增再生稻谷5010t,增加产值2104.2万元。事实证明该模式生产效益好,推广前景广阔。

2.确保绿色优质

当阳市再生稻灌浆成熟期昼夜温差大,所产稻米品质优,米质较头生稻提高一两个级别,并且少打2次农药,质量安全性高,有利于人类身体健康,可以满足消费者更高品质的需求,产业化前景十分广阔。当阳市“运文、前进”牌再生稻米已经在宜昌市、深圳市等地取得不错的销售业绩,一些大公司纷至沓来与合作社签订了销售合同。

3.减轻劳动强度

生产再生稻不需要再次购买稻种,不用重复翻耕、播种、育秧、移栽,只要培育好头生稻稻桩保持其健壮即可高产;再生稻中后期的田间管理相对二季稻栽培可以减少农药使用次数,不需要使用除草剂,极大减少了劳动强度;种一次收两次,投入产出率高、劳动效率高、经济效益高,省种、省工、省时、省水、省肥、省药。

四、结语

新时代的农业技术推广者与农业种植者紧密相连、心心相印,长期在农业生产第一线遵循科学、应用科技、勇于实践,不断将新品种与各地自然资源有效结合,创造出优质、绿色、高效的农产品,“中稻一种两收头生稻+再生稻-绿肥”等新模式转变了农业生产发展方式,促进了农业供給侧结构性改革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新时代农业发展的里程碑。在耕地面积日趋减少不可逆转的形势下,因地制宜地提高复种指数,是挖掘粮食潜力的有效途径,开发再生稻是兼顾国家需求和农业生产实际的最佳途径,应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角度,将再生稻产业作为稳粮增效的一个重要举措来抓,把再生稻产业提高到保障粮食安全的高度来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宣传生产再生稻的意义和效益,采取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发展再生稻产业。

参考文献:

[1] 周克难.荣县“杂交中稻+再生稻”配套高产栽培技术[J],四川农业与农机,2014,08(08):34-35.

[2] 罗太海、周勇.杂交中稻及其再生稻高产栽培关键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4,08(15):37-38.

[3] 涂军明,李景润,皮楚舒等.黄冈市再生稻生产现状、问题及适度发展建议[J].湖北农业科学,2016,55(13):3276-3279,3284.

猜你喜欢
栽培技术
提高大豆种植生产效益的栽培技术分析
兰山区义堂镇简易大棚蔬菜高效轮作栽培技术研究
番茄大棚栽培技术探析
早春大棚番茄高产栽培技术
石榴短枝红在驻马店引种表现及丰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