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美术“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2018-02-26 07:23
关键词:聋生生活化教学生活化

(安徽省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 安徽阜阳 236000)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提倡走近学生,走进生活。倡导生活是聋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因此,在小学美术活动中,我们应奏响“生活化”的乐章,沟通生活与美术活动的联系,让聋生对美术产生兴趣,发现、理解、探索美术知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笔者就如何进行“生活化教学”模式建构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激情引趣,让孩子走进生活

爱恩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教学实践也充分地表明: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才有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以及创造性的运用。在教学中,要准确把握聋生的心理特点与身心发展规律,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感到学习就像游戏一样轻松愉快。每节课有意识设置几个兴奋点,把握聋生好表现、善模仿的特点,把角色扮演、做游戏等这些与生活有关的活动引进课堂,让学生在新奇有趣等情景中学习美术,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1.设置情境、联系生活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课堂的情景设计。例如:在教学二年级《调色游戏——间色》这一课时,我把颜料和调色板带到教室,在学生好奇的眼光中,向他们展示三原色,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将红色和黄色调和,这时学生会发现两种颜色调和变成了橙色,在不断的混合,不断的调和过程中,他们又认识了绿色、紫色等。在他们获得新知(间色)的同时,把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物体的颜色,在看看、玩玩、说说中完成了教学任务。结合不同的内容,用实物,挂图等各种教具,用游戏,讲故事等各种方式,构筑一幅幅生动活泼的场景,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生活场景中。

2.竞争机制、走进生活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针对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我还把“竞争机制”引进课堂,在教学《有趣的圆形》时,我把学生分成三组,在学生了解圆形的基础上,把事先画了许多圆形的纸分给同学,比比看,哪一组添画的圆形物最多,这种形式的课堂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和参与意识,还强化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要我学”为“我要学”,让所有学生都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走进生活,让孩子学会观察

艺术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教育的源泉。艺术教育应根植于聋生的生活。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在进行美术活动时,应注意抓住聋生身边的事物来组织活动,让孩子融于生活和大自然中,仔细观察,用心感悟。那么怎么让学生学会观察呢?

1.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

针对地区特点,向学生进行观察目的的教育,强调注意对象的形象结构。我带学生观察生态园的春天,孩子们怀着极大的兴趣来到景区,挑选自己喜欢的对象,认真观察。这时,我让说说自己观察的收获,有的说:“生态园太美了!”有的说:“我喜欢这儿的湖水。”还有的同学说:“我喜欢这儿的小桥。”我相机让学生把自己的观察画下来。

2.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观察

为了引导学生更准确地表现事物,在美术课上,我注意用比较的方法去教学。学生于比较中观察、发现、创造,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带领学生游生态园时,当长颈鹿轻松地吃到树上的叶子,而小羊无论怎么努力也够不着,这时我抓住时机问学生,学生自然而然地回答,是因为长颈鹿比小羊的脖子长。在观看禽类动物时,学生就很自然地拿鸵鸟和鸡作比较,学生有了这些生活观察又经过绘画实践,他们不仅能独立作画,而且还能及时发现画面上的问题进行修改。

3.引导学生观察时掌握事物的规律性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有其规律的。针对学生作画中易出现的问题,在教学“画树”这一课时,我一改往日的说教式教学,把学生带到室外,让学生仔细观察树木生长的规律,学生不仅看到了树干分枝,树枝的生长规律,同时还注意到了由大到小、越分越细、越分越多的这个规律。我问学生:“为什么树木不是由细枝分出粗枝呢?”孩子们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在教师的启发下,学会了观察生活,掌握了认知规律和绘画技巧。掌握了这些规律后,学生一般都能画得很好。

三、观察生活,让孩子在创新中成长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艺术取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提高想象空间,拓展知识视野。在学校组织的手工大赛上,全体同学个个兴趣激昂,信心百倍,参加了编织组、刺绣组、泥塑组、剪纸组等的比赛。比赛开始了,学生有序地走向自己喜欢的手工小组,聚精会神地做着。看,前面的刺绣组,在一针一线地绣着美丽的画面,绣着他们心中的蓝图!学生的创意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后面的泥塑组,学生在没有范例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捏的奥运福娃、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海水中的鱼虾等,个个都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右边编织组的袖珍鞋帽,布扎小娃娃和布贴画,每幅作品都是那么精细别致!左边的剪纸组也不甘示弱,剪刀似跳动的音符在他们手中舞动。刹那间,一幅幅精品展现在大家面前,有漂亮的窗花、逼真的蝴蝶,还有神似的各种动物等。真可谓是“能手绣贵品,巧手塑精品,妙手剪艺品”!如果不是亲眼目睹,根本就不敢相信,这些作品竟然出自一群聋孩子之手。其实,他们展现的正是“生活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总之,在聋校的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聋生“以目代耳”这一视觉优势,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培养聋生在生活中观察的兴趣,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并保持良好的观察习惯,最大限度地开发聋生的潜能,积极开发“生活化教学”的模式,让聋校美术教学焕发生机和活力!

猜你喜欢
聋生生活化教学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把握“三个基点”,助推聋生数学探究
聋生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研究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培养低年级聋生看图写话能力的策略
美术,让聋生就业多一些可能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