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倦怠干预策略研究

2018-02-26 01:25汪颖汪付官
教师·中 2018年11期
关键词:学习倦怠高等教育大学生

汪颖 汪付官

摘 要:大学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支柱力量,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素质能力一直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综合素质不断增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倦怠现象,而且呈愈演愈烈之势,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高等教育质量。文章对此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几点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有所借鉴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倦怠;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8-21

课题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14YB107)。

作者简介:汪 颖(1983—),女,湖北黄梅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计算机通信、物联网;

汪付官(1979—),男,安徽安庆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专业建设、教务管理。

一、前言

学习是人们了解和掌握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是成才的必要途径。大学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支柱和主要力量,大学生的学习状态不仅关乎大学生个体的素质和能力,更关乎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整个社会对大学生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只有加强学习,提高学习成效,才能适应新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然而,当今大学生的学习状况一直饱受社会诟病,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倦怠现象。所谓学习倦怠,是指个体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对学习丧失兴趣,进而产生厌烦、沮丧等逃避学习的行为和心理特征。现实中,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学习倦怠的行为,大学生上课迟到早退或者旷课的现象屡见不鲜,思政、哲学等公共课的旷课率更是居高不下。课堂上大学生用手机看电视、玩游戏、聊天的行为更是常态。更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出现考试作弊、论文造假的行为。总之,大学生学习倦怠行为的愈演愈烈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担忧和重视。

二、大学生学习倦怠行为产生的原因

正如上文所述,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象非常严重,威胁到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和干预。

1.社会层面

首先,随着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型教育转变为素质型教育,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断增加,就业压力日益加剧,社会上甚至有“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说法,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同时,社会的急剧变化对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成绩优秀也不一定找得到满意的工作。面对这种情形,很多大学生感到迷茫,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学习积极性下降,慢慢变得消沉和苦闷。其次,调查发现,女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情绪比男生要严重,这与长期以来的社会角色定位有关。受长期社会观念的影响,很多女大学生以及家长普遍认为“女生读太多的书没有价值”,导致很多女大学生缺乏进一步深造的学习动力。最后,从调查来看,来自偏远贫困地区的大学生学习倦怠情况要比城市大学生严重,这与我们传统观念大相径庭。究其原因,来自贫困地区的大学生由于条件限制,上大学之前是一门心思读书,文艺和体育等其他素质十分欠缺,到了大学之后,他们发现与城市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差太多,于是产生自卑和失落的情绪,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中,在虚拟的世界中找自己的存在感,学习成绩下滑,学习倦怠感增强。

2.教育层面

首先,当代大学生专业选择的自由度很低。很多学生在填报志愿时都是盲目听从家长和老师的意见,一味地选择所谓的热点专业或者薪酬高的专业,而不是从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出发,入学之后,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或者学习起来比较吃力,跟不上进度,久而久之就产生学习倦怠情绪。其次,大学生课程选择自由度低。尽管高校都实行了学分制和选课制,但限于师资、设备和学生人数的限制,高校开设的选修课门类依然较少,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很多学生为了学分不得不选择不喜欢的课程,上课睡觉、玩游戏甚至旷课的现象屡见不鲜。最后,近年来,高校教育体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师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但部分教师依然习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上课时照本宣科,很少采用项目教学、情景模拟、翻转课堂、多媒体授课等新颖的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无精打采,慢慢形成学习倦怠。

3.学生层面

首先,受同样的外部因素影响,有的大学生依然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而有的大学生产生严重的学习倦怠,但这都与大学生个体性格特征有很大的关系。有的学生性格内向、腼腆,不愿意与人沟通交流,存在一定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在遇到学习压力时往往不能很好地疏解和释放,进而形成严重的心理压力,久而久之形成学习倦怠。其次,调查显示,学习目标明确的大学生产生学习倦怠的比例远低于其他学生。学习目标是持续激励大学生保持学习动力的内部因素,有的大学生学习目标明确,计划要考取某些证书、考研或者修双学位,学习充满激情;而有的大学生认为只要及格不挂科就行,其他无所谓,这种低端的学习目标带来一定程度的学习倦怠。

三、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干预策略

1.社会层面

首先,大学生的价值需要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得以体现,社会环境和舆论导向对大学生学习情况起着重要作用。全社会应该形成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氛围,从社會地位、薪酬待遇等方面肯定高素质人才的价值和作用,从而激励大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当中,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和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其次,规范用人市场,建立公平、合理的用人机制。用人单位要树立现代人才观,摒弃“学历至上”“人才高消费”的陈旧的用人观念,重视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而不是社会关系和家庭背景,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性别歧视,有关部门要加大打击力度,构建公平的用人市场机制。最后,在家庭中,父母要给予大学生应有的关怀和鼓励,除了在生活上给予应有的帮助,家长也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子女,多了解其想法,给予其一定的参考和建议,但不要替其做决定。同时,家长要赋予子女适当的期望值,不要给子女太大的压力,避免给其带来更多的焦虑情绪。

2.学校层面

首先,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学风建设。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是保证大学生学习效率的前提。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但同时也缺乏自制力。尤其是经过比较辛苦的高三阶段之后,很多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生活中迷失了自己,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者交友玩乐之中而无法自拔。学校制定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加强上课考核、学分管理、期末考核等诸多制度,保证大学生能够按时出现在课堂上,并能够通过课程的考核评价。其次,加强专业宣传和引导。针对部分大学生不喜欢所学的专业,从而产生学习倦怠的问题,高校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加强对专业的宣传和引导。新生入学开始,学校就要通过专业介绍、讲座等活动,帮助新生了解所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岗位设置、专业技能、就业前景等,帮助大学生充分了解所学的专业,增强对专业的归属感,并能够根据自身特点,明确大学期间的努力方向以及未来的职业前景,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高校可以邀请本专业的成功校友回校做报告,让其与新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用榜样的作用来打消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顾虑,从而使学生能够重新认识和喜欢上本专业。针对那些确实对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也可以允许部分学生换专业,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再次,优化课程设置。高校要对现有的课程进行优化组合,删除一些过时的、无效的课程,对剩下的课程进行优化组合,既要体现现代科技、经济发展的特点,又要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个别差异,重视学生的智力、道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值得注意的是,为了紧跟时代进步和企业发展的需要,高校在设置课程时不能闭门造车,而应积极加强校企合作,对企业进行调研走访,了解现代企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真实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的优化设置。最后,改进课堂教法,激发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证明,那些上课风趣幽默、教学方法灵活多变的教师十分受学生的欢迎, 不仅课堂出勤率高,而且学生学习兴趣高,课堂气氛融洽。因此,一方面,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思维,本着“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原则,灵活安排教学方式和方法,积极尝试翻转课堂、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教学以及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给予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增强个人修养和气质丰富。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质,还要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和文化修养。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教師风度会深深地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该课程和专业的兴趣,降低学习倦怠感。

3.学生层面

首先,大学生要养成健全的人格。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往往对生活充满热情,有着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和学习态度。大学生应当认识到人格特征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能够主动调节自己的心理,克服不良情绪对生活和学习的影响。其次,大学生要具有正确的学习动机。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大学生进入大学开始,就要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职业目标,制订具体的学习计划,建立职业愿景,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自己的学习生活充满追求和理想。当然,学习目标要符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如果目标制订过高,远超学生的实力和水平,就会给学生带来焦虑感和挫折感,进而形成学习倦怠。最后,人际交往是培养大学生社交能力、合作能力以及释放情绪的有效途径。大学生要积极参加一些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与同学和老师接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克服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降低学习倦怠感。

四、结语

总之,学习倦怠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不是某个时间段出现的行为特征,学习倦怠带来的生理和心理耗竭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和学习成效,长期处于学习倦怠中的大学生不仅学习效率下降,而且精神萎靡,缺乏活力,严重影响身心健康。长此以往,不仅会给高等教育带来巨大的资源浪费,更会给整个中国的教育事业带来致命的冲击。所以,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至关重要,大学生学习倦怠受到来自各个不同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这一问题的解决必须从不同的方面入手,需要社会、学校以及学生等各方面长期不懈的努力和支持。

参考文献:

[1]高丙成.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类型及其对学习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13(12):84-89.

[2]王小新,苗晶磊.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自尊与学习倦怠关系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92-196.

[3]张文娟,赵景欣.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心理研究,2012(2):72-76.

[4]梁家凤,李炳全.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社会性无聊感与学习倦怠的相关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222-226.

猜你喜欢
学习倦怠高等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倦怠原因分析及对策探究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分析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