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与对外汉语教师的文化使命

2018-02-26 01:25宋春香
教师·中 2018年11期

摘 要:随着“一带一路”的逐步推进,对外汉语教师必将担负起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在教学实践中,掌握目的国的语言,增强中外文化沟通的能力,践行异质文化沟通的使命;创新课堂教学理念,增强中国文化传播的能力,践行本国文化传播的使命;秉持平等对话理念,增强比较文化研究的能力,践行比较文化研究的使命。

关键词:“一带一路”;对外汉语教师;文化使命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8-05

作者简介:宋春香(1975—),女,黑龙江龙江人,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文学与文化、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1世纪是世界文化对话交融的世纪,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一带一路”既是一个政治经济领域的时代话语,也是一个中国当代文化层面的关键词。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同世界各国不仅加深了政治经济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而且也在中外文化融合碰撞过程中实现了不同文化的融合与认同。

其间,富有影响力的“中法文化年”“中俄国家年”“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以及中欧合作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都在世界掀起了中国文化热潮。与此同时,各大高校的“国际日”“文化日”等校园留学生活动也丰富着中国文化的内容,提升着中国文化的热度。在国际教育和文化的交流中,对外汉语教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必然要在未來的“一带一路”实践中履行跨国文化使者的光荣使命。

一、异质文化沟通的使命:掌握目的国的语言,增强中外文化沟通的能力

对外汉语的课堂离不开中外文化的沟通交流,语言作为中介工具必然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国际的激烈竞争就包含着语言人才的竞争、语言技术的竞争,乃至语言意识、语言规划的竞争。”甚至可以说,“离开了对目标国家语言的掌握,要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就面临障碍。”为了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的前进步伐,“从文化的角度讲,需要大力推动区域国别研究和相关语言专业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加强汉语教师的国际化意识和文化交流水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发挥文化使者的光荣职责。

1.重视非通用语的人才培养和储备

在未来的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中,语言是最基础的沟通工具,而非通用语种人才的培养和储备继续列入日程。实际上,“‘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和国家的通用语言五十几种,加上民族语言和部落部族语言共有两百多种。我们现在同国际打交道用得比较多的是英语,按照我国语言学家观点,英语它只能够表达表面的意思,而这么多国家进行深入交流最重要的是会当地的语言,当地语言融合进去之后,文化认同才能很好地建构起来,文化认同的建构有助于国家之间的认同建构,假如语言不能深入交流,永远是有隔阂的,甚至有的语音不能通约,更需要双方的理解。”仅中亚五国的语言特点就表现出“语言呈多样化态势,俄语地位降中有升,主体民族语言地位提升至国家语言”。当前,“国家汉办的师资储备应该与国内高校的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目前很多高校围绕‘一带一路开始招收培养非通用语专业学生,这是一件好事,有利于服务国家战略,增加国家的外语人才储备,提升国家的语言能力。这也有利于改善未来的外派汉语教师的语种结构。在现阶段,也可以通过培训的方式,来解决外派教师外语语种单一的问题。”而且,国家“一带一路”官方网站——中国一带一路网已正式开通俄文、法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四个语言版本。目前,中国一带一路网可同步支持中、英、俄、法、西、阿六大联合国官方语言访问,可覆盖全球大部分地区用户。这必将为汉语教师的文化传播提供强有力的语言支持。

2.优化多语种师资队伍的结构建设

毫无疑问,“一带一路”需要合适的话语体系,多元化的师资队伍是实现文化认同和拉近交流距离的重要保障。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师以英语为通用语,留学生的汉语学习也大多以英语为中介语。新时期,要想进一优化多语种的汉语教师队伍,必然要加大小语种专业教师的培养,在英语语言为核心的话语体系中不断拓宽德语、法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俄语、阿拉伯语等小语种教师的发展空间,改变汉语教师的单一语种结构,为吸引中亚、中欧等国际留学生来华学习,提供充足而合理的师资准备;为“一带一路”国家各个领域的投资合作提供可以优化的语言环境,做好语言服务。

3.加大目的国的语言文化国情教育

“用符合文化习惯和情感诉求的话语同异国人民沟通绝非易事,中国在这方面改进的空间还很大。”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和国情知识的教育。世界需要中国,中国也需要了解世界。在全球共享文化资源的时代,在汉语走上国际文化舞台的时代,“世界也在倾听多语言的声音,欣赏多元文化的精彩。每一个民族和国度的语言与文化,都可能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影响他人,变革自我。”只有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文化传统,才能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设置人文化的教育模式,尊重他国信仰和民族习惯,有比较、有区别、有实效地开展汉语教育,取得汉语学习与中国文化传播的理想效果。

二、本国文化传播的使命:创新课堂教学理念,增强中国文化传播的能力

1.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平台,经典文化与大众文化传播相结合

对外汉语教师是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使者。“传播”是指客观地传递信息,侧重以传者为主导,向外传递、散播信息,主体意识强烈,而“国际传播”淡化传者的角色,强调国与国之间信息的双向流动。在打造全球“命运共同体”的理想背景下,通过教育教学进行文化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既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和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必由路径,更是建构世界文化共同体的时代使命。为此,汉语教学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平台,一方面积极发挥孔子学院的文化推广作用,建设网络平台和汉语教学课堂,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形式,加大国家汉语教师的培训和力度,提升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国内对外汉语课堂的文化传播作用,借助国内的文化平台,打造国学课堂,丰富文化形式,增强文化自信,在汉语教学和文化交流中,汉语教师充分挖掘中华文化的精髓,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方法,运用情景设置、肢体语言和对话互动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潜移默化和通俗易懂的教学形式,把中国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外国留学生和一切喜欢中国文化的外国朋友,在言传身教中促进中外的文化认同,实现中国优秀文化传播的积极效果,为世界贡献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其间,尤其要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传统的经典文化与当前的大众文化之间的有效结合。在语言的教学过程中,经典文化固然重要,但是不能忽视流行文化以及大众文化的影响,时代流行语和当代网络话语都不同程度地传递出了文化的信息,“大众文化传播对于高端的文化、价值精髓的传播有极大的作用和影响。”“因此,经典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传播都需要重视和加强,中国文化在全球传播方面还需要做更大的努力。”

2.把握语言与文化的内在关系,树立文化教学相渗透的意识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并不等同于文化,语言学习是根本,而其内在的文化是贯穿汉语教学始终的“红线”。汉语教师在输出中国语言的同时,需要增强语言符号的解读力,把汉语载体所承载的民族传统、文化心理、集体精神等内容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语言是载体,语言教学不可能不伴随文化教学。事实上,古今中外从来就没有不伴随文化教学的语言教学。我国自古以来就强调‘教书育人,而古希腊也倡导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其目的都是使所培养出来的人,既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又要具有良好的品德、优雅的气质。而要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品德、优雅的气质,必然要对受教育者进行文化教育,包括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另外,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希望将自己所持有的文化以及所持的人生观、价值观融入到世界多元文化之中,并都竭尽全力而为之。因此,历来所有的外语教学,不管是英语教学、法语教学、德语教学、西班牙语教学、俄语教学、日语教学、韩语/朝鲜语教学、泰语教学、越南语教学、阿拉伯语教学还是其他语言教学,无不伴随着文化教学。学生在接受一种外语教学的同时,会不知不觉地接受浸润于语言教学中的该语言所反映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特别是他们的民族理念、人生观、价值观。”

3.打造凝聚文化精髓的汉语课堂,发掘中国文化特色的教学资源

在关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现状的综述中,可以看到“目前我国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存在以下不足:偏重語言课中的文化因素教学研究,专门的文化课教学研究不够;偏重语言交际文化研究,非语言交际文化研究不够;偏重文化差异研究,文化共性研究不够;偏重主体文化研究,亚文化研究不够。”这些大都是教学理念的差异,或重视语言中学语言,或重视语言中学文化,或注重文化中学语言。无论是以传授语言为主的汉语课堂,还是以传授文化为主的汉语课堂,都离不开内容丰富的教学材料。从大文化观的角度讲,中级以上汉语阅读文本应收取包括现当代文学和中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语言材料,安排“世界文化遗产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专题,甚至尝试直接将当代文学作品纳入语言学习的计划,实现口语交流和文学用语的融汇学习的效果,正如我们中国孩子学习英语要读莎士比亚,要看哈利波特一样。一本好的文学读物可以让学习者很好地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减少文化理解的误差。

三、比较文化研究的使命:秉持平等对话理念,增强比较文化研究的能力

1.全面分析,深入理解“一带一路”的文化意蕴

文化是民族的,必然也是世界的。来自不同国家之间的任何一种交流都潜移默化地含有不同文化信息的碰撞与融合,从而在共融共处中实现彼此的文化认同。“全球化与现代化交织的世界图景是‘一带一路文化蕴含展示的现实场,彼此承认、平等交往、理解沟通、优势互补是‘一带一路的文化蕴涵延伸的意义域。现实场与意义域的结合,特别指谓了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的借助,搭建沿线各国不同文明形态、不同文化模式之间的对话平台与空间,指向了‘一带一路相向而行的话语语境和软实力建构的释放。”只有经过全面分析“一带一路”的文化意蕴,才可能高屋建瓴,一览众山,为科学严谨地进行文化比较研究奠定前行的基础。

2.关注他者,理论联系实践创作跨文化研究成果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文化与风土人情等各不相同,这既为文化比较研究提供了资料,同时也对汉语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文化研究离不开对他国的关注,只有经过系统的分析和客观的体验,才能够形成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意义的科学成果。“实际上,人类的物质生活和思想文化并不像上帝造人那样一天之内就能完成。当代的物质文化生活都是建立在几千年历史的累积之上的。我们华夏子孙今天身边的各种动植物、经济作物乃至宗教、文艺、习俗,很多并非土生土长,而是受益于世界文明的交流、传播。历史上的‘一带一路就是这种交流、传播的重要渠道。”每一位国家汉语教师必然要根据教学需要和研究兴趣来关注不同视域的他者世界,教学相长、文化共生、平等共享,在教学实践中生成最新的跨文化的语言文化研究成果。

3.兼容并蓄,平等共享来自世界各国的人类文明

“一带一路”的实施不仅仅是经济政治的战略,也是东西方“文化圈”的营造与共享。“一带一路”文化圈是“多个国家民族血脉相通的文化圈,多个国家与中国语言相通的文化圈,多个国家与中国共享信仰的文化圈,多个国家与中国有共同文化遗产的文化圈,多个国家与中国山水相连的文化圈,多个国家与中国有山口、走廊、道路、口岸相通的文化圈,多个国家在经济上与中国高度互补的文化圈,直到近代也是很多国家与中国有朝贡关系的文化圈。今天,这里的很多地方还是一个未开发、原生态、世外桃源型的文化圈,如巴基斯坦北部山区。”在中外共同营造的文化圈中,汉语教师自然需要秉持文化自信与自尊,既不要“居高临下,令人误解”,也不要“火药味浓,让人生畏”,做到话语得体、表述得当、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平等地分享来自世界的文化与文明,完成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

参考文献:

[1]陆俭明.“一带一路”建设与汉语教学[J].汉语应用语言学研究,2017:97-104.

[2]吴冰冰,于运全.“一带一路”案例实践与风险防范·文化篇[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7:3-4.

[3]王义桅.“一带一路”:中国崛起的天下担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67.

[4]赵世举,黄南津.语言服务与“一带一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13,222.

[5]新华社.国家“一带一路”官网俄文、法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四个版本正式上线[N].2017-12-21.

[6](奥)多丽丝·耐斯比特,(美)约翰·耐斯比特,(美)龙安志.世界新趋势:“一带一路”重塑全球化新格局[M].张 岩,译.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7:159.

[7]宁继鸣.语言与文化传播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3:123.

[8]罗 兵.他者镜像:“一带一路”与中国形象传播——以俄语地区为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12.

[9]徐希燕.“一带一路”与未来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231.

[10]陆俭明,马 真.汉语教师应有的素质与基本功[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31-32.

[11]詹小美.全球空间与“一带一路”研究(文化卷)[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89.

[12]陈思琦.一带一路下对外汉语教学的新方向[J].课程教育研究,2015(19):43-44.

[13]贾绍东.“一带一路”视角下的汉语国际推广[J].新东方,2017(1):72-75.

[14]吴 泓,董 波.“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双语教学思考——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6):50-51.

[15]邢 欣.“一带一路”需求下的国际汉语教育[J].海外华文教育动态,2016(1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