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工程专业应用型教学模式应用现状

2018-02-26 01:25戴小斌彭国平
教师·中 2018年11期
关键词:制药工程应用型教学模式

戴小斌 彭国平

摘 要: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制药工程专业作为典型的应用型专业,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在应用型教学模式下进行。通过文献调查,应用型教学模式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较少,急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应用型;教学模式;制药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8-3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5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构建制药工程专业工科类课程应用型教学模式研究”(2015JSJG23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戴小斌(1976—),男,江苏兴化人,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教学实验中心副主任,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制药工程;

彭国平(1963—),男,江苏金坛人,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教学实验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药制药。

一、引言

制药工程专业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于1998年设置为本科教育,南京中医药大学于同年在药学院开设了制药工程专业。制药工程专业作为典型的应用型专业,是以药学、化学工程技术、生物工程为主相互交叉的新兴学科,是化学工程和制药类专业的前沿学科。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制药工程应用型人才应具有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立足于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坚持以就业为向导,符合我国制药工程多元化工作岗位需求的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1]。

二、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利用国内最大的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进行以“应用型教学模式”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收集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理论研究。通过知网进行文献检索,为保证检索文献的充分性,作者分别以篇名、关键词、主题设置检索条件进行检索。以主题为检索条件,以“应用型教学模式”为检索词进行文献检索,得到92条检索记录;以关键词为检索条件,以“应用型教学模式”为检索词进行文献检索, 得到14条检索记录;以篇名为检索条件,以“应用型教学模式”为检索词进行文献检索,得到57条检索记录。对三种检索结果进行归纳分析,删除部分无效文献,得到152篇有效文献。这152篇研究文献是本文的研究基础,本文结论也是依据这152 篇研究文献得出的。

文献检索结果表明,有关“应用型教学模式”的研究最早出现在1997年,彭漪在北京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发表了基础型教学向应用型教学模式的转变,指出应用型专业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以年份进行统计分析,1997年至2005年中间为空白,此后逐年增多,2016年达到顶峰共发表16篇相关文章,说明自2001年教育部召开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应用型教学模式研究滞后于应用型教学模式的实践。当然也说明了当时社会对应用型教学模式未必认同,故而研究很少。

三、应用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内容

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应用型大学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及相关国外及港澳台应用型大学教育模式、教学模式以及课程体系的研究等方面。如安徽滁州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吕小莲等根据应用型专业特点提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讲授、实践操作、技能训练等集中于一体,突出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将理论教学过程与实践教学过程相互融合,可以有效地解决专业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其较好的实践能力。并依据“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以“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滁州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数控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为例,可以对“一体化”教学实施中课程优化设置、“一体化”教材编制、考核方案制订、实践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为高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及相关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2]。

湖南邵阳学院申双花、湖南汽车技师学院陈锡文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特点,提出采用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代替传统的课程教学,形成“项目、创新、教学、产业化经营”“四位一体”的教学管理模式,通过“项目分解、任务驱动、企业培养”的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企业导师以教师的身份出现,引导帮助学生完成教学内容,学生以主体的角色参与、融入创新项目内容,积极完成教学任务,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由单一灌输模式转变为引导者与开拓者相互协作开发的对等工作关系,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本位的理念[3]。

华南师范大学陈壹华、廖素娟以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从实验教材、师资、实践课程建设和实践技能培训等方面对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并就其国际化实践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借鉴英国的阿伯丁大学、澳大利亚 RMIT 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的培养方案,优化整合了自己的实践课程设置;并选拔培养一批优秀教师出国研修、访问、深造,分别赴澳大利亚、法国、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合作高校接受为期 1~2 年的语言和专业实践学习,并规定在外进修期间,融入外企实践实习时间不少于 6个月,让他们到国际企业去大胆尝试,接受锻炼,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国际化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获得了社会各方的好评与国际社会的认可[4]。

西南大学陈裕先根据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重点介绍了德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主体,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理念,即“为职业实践而进行科学教育”,在本质和内涵上是一种面向应用、面向实际的高等工程技术教育, 其任务旨在培养实际生产部门需要的高级技术型、 应用型职业人才。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包括:企业主导实践教学,产学研紧密合作;以能力为本位,注重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性实践能力;建立具有深厚实践背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等。并以此为参照,详细讨论了德国应用型科技大学实践教学模式对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启示,指出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应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理念与实践教学模式,结合自身特色與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应该是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出特色与水平的一条重要路径[5]。

吉林制药工程学院李玉杰、陈海蛟、张志等为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优化实验教学体系入手,根据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特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精选实践教学内容。首先由专业教师、制药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科研单位研究人员及优秀的毕业生组成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和课程开发团队;然后从制药工程专业实际工作岗位入手,精心规划设计精选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培养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新药的设计原理→原料的选择→工艺流程→实际生产操作”系统性、连续性的综合实践能力,并设计多门课程相互关联的、实际岗位需要的综合性实验教学项目,尽可能多地增设学生自主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独立自主和互相合作的团队精神、熟练的岗位操作能力,并根据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需要,调整了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训练过程,重新合理设计实践教学训练环节,确保各项实践教学项目的实施,形成“递进式-融合式”实践教学模式。按照基础性、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到研究创新性“递进式”设置实践教学项目,依据制药工程专业各门课程进度,不同学期的教学内容结合实际工作岗位需要的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研究和开发能力顺序,以“融合式”模式安排各项实践教学项目训练和实习,探索出一条应用型教学模式的新路径[6]。

四、现状分析

1995 年,美国第一个制药工程研究生教育计划受美国科学基金的资助在新泽西州立大学诞生,1998年,美国加州州立大学 Fullerton 分校首次设立制药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计划[7]。同年,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把制药工程专业设置为本科教育,自此,国内各类型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开设了制药工程专业。由于制药工程专业为新开设专业,高校仍然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侧重于理论教学,没有突出本专业的应用型特点,更缺乏应用型教学模式的研究。2006年,有关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开始陆续见诸报道,此后逐年增多,2016年达到顶峰共发表16篇相关文章,说明经过若干年的制药工程专业教育,各高校逐渐认识到应用型专业特点,社会对应用型教学模式的认同也逐渐加深,相关研究故而逐渐增多。如文中所提及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递进式-融合式”实践教学模式等,都对应用型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但针对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模式的直接研究较少,应用型教学模式的概念还未正式确立,相应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十分缺乏。

总体而言,国内高校制药工程专业教育中存在着如培养目标不明确,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的高层次工程应用型制药工程师人才脱节;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不全面;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校企合作的开展和双导师制度比较缺乏等诸多缺陷。

五、结论

综上所述,自2001 年教育部在长春召开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会上正式提出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概念以来,各高校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做了相应研究,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由于传统办学模式的影响,中国应用型大学很难从已有的发展模式中转变过来。制药工程专业作为典型的应用型专业,相关应用型教学模式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是有关国外模式的介绍、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以及针对某一专业课程建设的经验总结。这个方面研究呈现出同质化的趋向,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计划和培训模式仍然是本科院校精英教育过程以理论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的翻版,虽然加入或变更了一定的教学实践环节,却忽略了系统化地针对社会需求的应用实践教学,没有从根本上做到为社会培养急需的实践型应用人才的实践实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此种应用型“专业”教学也并非专业。因此,针对制药工程专业的应用型教学模式的研究成为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晁玉方,杜同爱.中国应用型大学研究现状及展望——基于中国大陆文献的调查[J]. 教育进展,2013,12(3): 65-72.

[2]吕小莲,林植慧,吴卫明,等. 应用型本科院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J]. 大学教育, 2016, 23(7):23-25.

[3]申双花,陈锡文.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指导课教学模式转型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6(22):78-80.

[4]陈壹华,廖素娟.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 31(8):352-356.

[5]陈裕先.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实践教学模式及其对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5(5):84-89.

[6]李玉杰,陈海蛟,张 志. 应用型本科院校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與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1):229-231.

[7]许明丽,赵广荣,白 鹏,等.国外高校制药工程专业教育[J].化工高等教育,2004(1):12-14,39.

猜你喜欢
制药工程应用型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民族地区高校制药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