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敏灸与温针灸治疗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随机对照研究

2018-02-26 13:29刘春花楼喜强
中国现代医生 2018年35期
关键词:温针灸疼痛

刘春花 楼喜强

[摘要] 目的 评价热敏灸与温针灸治疗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我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康复科收治的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117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8例与观察组59例。对照组采取温针灸疗法,观察组采取热敏灸疗法,对比两组患者疼痛改善情况及复发情况。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PRI、PPI、VAS积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积分值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积分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3.39%)明显低于对照组(1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热敏灸与温针灸治疗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显著、确切,但热敏灸短期复发率较低,说明其短期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 热敏灸;温针灸;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疼痛

[中图分类号] R246.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編号] 1673-9701(2018)35-0132-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rmal moxibustion and warm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shoulder and back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Methods 117 patients with shoulder and back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admitted to our department from May 2016 to May 2018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58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59 patients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warm acupunctur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hermal moxibustion. The improvement and recurrence of pain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RI, PPI and VA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P>0.05). The scores after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P<0.05), but there was still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effective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 The recurrence rat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3.39%)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15.52%) (P<0.05). Conclusion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hermal moxibustion and warm acupuncture on shoulder and back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are both significant and definite, but the short-term recurrence rate is lower in thermal moxibustion, indicating that the short-term curative effect of thermal moxibustion is more significant, and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Key words] Thermal moxibustion; Warm acupuncture;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Pain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为一种全身慢性疼痛性疾病,其主要病机为肌肉与筋膜因无菌性炎症而发生粘连,且形成激发点[1-3]。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为临床常见病,其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当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人们往往处于肌肉紧绷,长时间处于一种姿势,且长时间劳作的生活中,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发生率大为增加。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好发部位主要有颈部、肩胛、腰背部、臀部等,发病主要表现为肌肉紧张、酸胀、疼痛与活动受限等,长时间不注意可能累及头部、四肢等部位[4]。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在祖国医学中属“痹症”范畴,病机为外伤失治,作劳过度,风寒湿邪侵袭,致气血痹阻、血气不畅而致疼痛[5]。祖国医学中针对此病治疗手段较多,应用较为广泛的为针灸[6],本次研究根据“疾病体表反应点为最佳治疗点”的针灸学规律对患者采取热敏灸与温针灸治疗方式,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康复科收治的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117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8例与观察组59例。对照组中男38例,女20例;年龄18~65岁,平均(46.1±3.5)岁;病程1周~3月,平均(1.3±0.2)月。观察组中男40例,女19例;年龄20~64岁,平均(44.3±3.3)岁;病程1周~3月,平均(1.3±0.3)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Simons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诊断的相关标准[7],包括5个主要标准与3个次要标准,诊断需满足5个全部主要标准与至少1个次要标准。主要标准:①主诉区域性疼痛;②疼痛或触发点牵涉痛预期分布区域感觉异常;③受累肌触诊紧带状感;④在绷紧带状区中某一点剧烈点存在点状触痛;⑤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受限区。3个次要标准:①压痛触痛点患者重复出现主诉疼痛;②對触痛点进行横向抓触或针刺会诱发局部抽搐反应;③肌肉伸展疼痛缓解。

1.2.2 中医诊断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8]中相关内容进行诊断:①外伤后治疗不当,有劳损、外感风寒等病史;②肩背部酸痛,肌肉僵硬,患者有沉重感;③疼痛发作与天气变化相关,于阴雨天、劳累后症状加重;④肩背部存在固定压痛点,压痛范围较为广泛。

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西医关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相关诊断标准;②病程在3个月内;③年龄18~65岁;④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3.2 排除标准  ①患者合并急性软组织损伤、腰椎病及风湿性疾病;②半个月内接受过与本次研究疗法相关的疗法;③患者合并严重脏器功能障碍;④精神疾病患者;⑤处于妊娠期、哺乳期妇女。

本次研究经由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开展,所有患者均知情且自愿参与本次研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方法

1.4.1 对照组[9]  采用温针灸治疗,取俯卧位,取穴阿是穴与硬结、肌紧张一处,常规消毒,0.3 mm亳针进针0.5~0.8寸,左手拇指、食指固定病灶,右手持针从硬结、疼痛点进针,进针过程中缓慢捻转,采用震颤法,让亳针轻颤,增强针刺感。留针时采用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1~3团(枣核大小)/次,1次/d,5次/周,1个月为1个疗程,合计治疗2个疗程。

1.4.2 观察组  采用热敏灸治疗,取俯卧位,采用热敏灸专用艾条(苏州市东方艾绒厂生产,国药准字Z3202 0881),规格18×200,于患者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距离皮肤3 cm处进行温和灸。患者自觉艾热向皮肤渗出渗透或向触发点远处感传时,为热敏化穴。于每个触发点进行以下操作:温和灸(2 min)、回旋灸(1 min)、雀啄灸(1 min)、往返施灸(2 min)、温和灸。1次/d,5次/周,1个月为1个疗程,合计治疗2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采用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10],由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指导,包括疼痛评定指数(PRI):分为A感觉项合计11项+B情感项4项,分数0~3分对应疼痛程度无、轻、中、重;现时疼痛强度(PPI):分数0~5分对应现有疼痛强度无痛、轻度不适、不适、难受、可怕的痛、极为痛苦;视觉模拟评分(VAS):刻度尺0分对应无痛,10分对应剧痛,由患者标记目前疼痛情况。其中PRI、PPI由患者报告,调查人员记录,VAS由患者根据自身评定填写。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2个月观察复发情况。

1.6 疗效判定标准

因我国尚未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疾病制定统一疗效标准[11],根据郑筱萸主编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1]中相关内容及本研究特点,以判定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疼痛是否消失为依据,拟定以下疗效判定标准:痊愈:临床症状、体征全部消失,PRI、PPI、VAS积分值均为0分;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有显著改善,PRI、PPI、VAS积分值与治疗前比较下降幅度≥6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PRI、PPI、VAS积分值与治疗前比较下降<60%,≥30%;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复发:因肌筋膜疼痛综合症再次入院。治疗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7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RI积分值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PRI积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积分值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积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PI积分值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PPI积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积分值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积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积分值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积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积分值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积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患者疗效情况比较

兩组间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压力增加,社会进入数据化时代,出现越来越多需要面对电脑工作及长时间工作的人群,这类人因长期坐在办公室与劳作,肩背部肌肉长期承受负荷容易患上颈背部、肩关节、腰部疾病,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为其中常见疾病[13]。该病晨起静止不动时症状较为严重,经过一定量活动后症状缓解或减轻[14-15]。当前治疗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方法较多,如注射治疗、TDP照射疗法、针灸、按摩、推拿等,这些方式均取得可观疗效。

温针灸主要治疗标靶在于[16]:①对不正常的运动神经终板区进行机械性破坏;②针刺造成局部微损伤,组织损伤产生的电能能够刺激痉挛肌肉,放松肌肉,促进血液流通,增加疼痛部位血供,抑制或消除局部炎性物质产生,从而改善局部新陈代谢;③针刺能够抑制疼痛中枢,从而阻断神经递质受体的传导,从而产生镇痛效果。温针灸又称温针、针柄灸、烧针柄等,是将针刺与艾灸进行结合的一种方法。在针刺后能够通过点燃艾绒让热力传入穴位,从而起到治疗效果。温针灸是针刺与温热效应的结合,能够增强细胞的吞噬功能、改善血供、降低神经兴奋性,从而改善局部肌肉痉挛、萎缩。从本次研究结果可知,对照组采用温针灸治疗,其治疗后PRI、PPI、VAS积分值明显低于治疗前,这是因为温针灸能够促使机体释放内源性保护物质如5-羟色胺、阿片肽物质,从而达到镇痛效果[17]。且温针灸具有温通作用,不仅能够温通经络,还能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

热敏灸称之为热敏悬灸,是采用点燃的艾绒产生的艾热悬灸热敏态腧穴,激发热敏效应[18],并针对不同患者施以不同饱和消敏灸量,是一种新的艾灸疗法。符合针灸理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由本次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采用热敏灸治疗其治疗后PRI、PPI、VAS积分值明显低于治疗前,这是因为热敏灸过程中艾绒燃烧产生的热辐射能够让针刺穴位上下分子的氢键产生受激相干谐振吸收效应[19],效应通过经络腧穴进行传播,能够达到疼痛部位及周围组织,从而产生治疗作用。热敏灸的操作难点在于“敏”取穴[20],我院针对热敏灸总结了一套探查热敏态腧穴的操作方法,首先对疼痛部位进行回旋灸,在穴位上进行雀啄灸,激发腧穴敏态化,从而探查出敏态腧穴,再于敏态腧穴上进行温和灸法,直到患者热感消失。由本次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随访2个月后复发率为3.39%,远低于对照组的15.52%,这是因为热敏灸产生的受激相干谐振吸收效应是通过经络腧穴这一特殊途径作为传播途径,其不但能够快速到达疼痛部位,还能够传输至患者疼痛部位周围组织甚至全身,从而提高其疗程[21]。

本次研究对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采用热敏灸与温针灸治疗发现,两种疗法均能够起到治疗作用,但是经过短期随访发现热敏灸能够降低复发率。本次研究没有对两组患者进行中远期随访,无法获得热敏灸与温针灸对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的中远期疗效影响及复发情况,后期可针对此方面做出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卢炳益,黄敏坚,罗秀宁.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研究进展[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32):4932-4933.

[2] Lai YT,Chan HL,Lin SH,et al. Far-infrared ray patches relieve pain and improve skin sensitivity in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J]. 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Medicine,2017, 35:127-132.

[3] Money Sarah. Pathophysiology of trigger points in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J]. Journal of Pain & Palliative Care Pharmacotherapy,2017,31(2): 158-159.

[4] 罗军,肖立娟.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在康复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8,9(15):91-93.

[5] 谭树生,庄小强,黄强民,等.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 河南中医,2012,32(9):1246-1248.

[6] 查和萍,谢健周,范志勇,等.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中医研究进展[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12):22-24.

[7] Simons DG,Travell JG,Simons LS. Myofascial pain and dysfunction:The trigger point manual[M]. 2nded. Baltimore:Williams&Wikins,USA,1999:11-235.

[8]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 201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11.

[9] 袁薇娜,蒋红伟,唐占英,等. 针刺镇痛的临床应用进展[J]. 辽宁中医杂志,2017,44(5):1107-1109.

[10] 李黄彤. 用简化McGill量表评定薄氏腹针对头、身、肢体疼痛的影响[J]. 福州总医院学报,2009,16(3):251-264.

[11] Grosman-Rimon Liza,Clarke Hance,Chan Aaron K,et al. Clinicians' perspective of the current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J]. Journal of Back and Musculoskeletal Rehabilitation,2017,30(3):509-514.

[1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 201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54-57.

[13] 高巍巍,邹德生,王伍超,等.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7,23(6):455-458.

[14] 郑阳,任媛媛.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之经验[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26):171-172.

[15] 刘思兰,王丽娜,金晓红. 冲击波复合激痛点注射对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效果[J]. 临床麻醉学杂志,2016,32(1):20-23.

[16] 张狄,黄振,宋双临. 温和灸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2017,36(10):1239-1242.

[17] 徐丽梅,郑志峰,毛俊涛,等. 隔姜灸和艾条温和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32):6163-6166.

[18] 林颖,杨华元. 腧穴热敏特性及热敏灸的研究进展[J]. 上海针灸杂志,2017,36(8):1021-1024.

[19] 熊俊,陈日新. 热敏灸循证评价与临床转化[J]. 世界中医药,2017,12(6):1248-1252,1257.

[20] 张英,李晶晶,康明非. 热敏灸与辨证穴位灸治疗背肌筋膜炎临床随机对照观察[J]. 针灸临床杂志,2017,33(3):40-43.

[21] 万敏,周洁,周玉梅,等. 热敏灸与穴位灸量学研究概况[J]. 中医杂志,2017,58(5):432-434.

(收稿日期:2018-09-28)

猜你喜欢
温针灸疼痛
疼痛不简单
“陈伤”为何疼痛复发
被慢性疼痛折磨的你,还要“忍”多久
疼在疼痛之外
疼痛也是病 有痛不能忍
温针灸配合肩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临床观察
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分析
温针灸配合穴位贴敷治疗36例心脾两虚型心悸的临床观察
温针灸联合中药复方干预恢复期脑梗死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
不同中医方法治疗混合痔术后尿潴留的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