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标题运用修辞手法探析

2018-02-27 09:55
关键词:反义词成语词语

徐 虹

(中国人口报社,北京 100044)

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今天,一方面,信息独享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由此带来新闻同质化现象。另一方面,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丰富,相应地,对同质化、表层化信息的容忍度也大幅下降[1]。与此同时,由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受众浏览信息的时间也随之碎片化,深入阅读信息的兴奋点也在不断拉高。有专家提出,现在新闻进入了“读秒时代”[2]。这些变化无形中给新闻信息的传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第一时间内抓住受众的视线,摸准受众的兴奋点,是当下媒体须下力气面对的课题。

新闻界有句“标题是新闻的眼睛”的行话。此外,还有“看新闻看题”“5秒效应”等提法[3]。说明新闻标题在吸引读者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新闻评论同样适用上述“定律”。评论作为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向被视为“报纸的灵魂”,其水平的高下,标志着媒体的思想高度和深度。其解析新闻、传播独家声音、张扬个性的特质,使评论成为媒体进行个性化经营的重要着力点。文字生动新颖、观点独特、标题发人深省,为新闻评论快速赢得读者青睐奠定了前提。在新闻“读秒时代”,标题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新闻评论的标题作为文章的论点,甚至可以越过文章(无须阅读),直击读者心坎。

新闻评论标题在拟制时,虽然受观点、理论文章语言风格和思辨色彩的诸多限制,但是运用修辞手法仍是拟出好标题的重要手段。好的标题,必然是编辑在结合新闻观点的基础上,巧妙运用修辞手法,调动文化修养和文字功力,匠心独运的结果。它让读者眼前一亮,为之倾心,甚至终生难忘。本文主要结合《人民日报》新闻评论标题来谈谈修辞手法是如何运用的。

一、巧妙比拟,打破言论惯有的沉闷

在常规概念中,评论文章都是板着面孔,一本正经地论说道理,尤其是政论文章,更是滔滔不绝,字斟句酌,严肃有余,活泼不足。事实上,随着改革开放和都市报的兴起,尤其是近年来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新闻评论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少数政论文章外,新闻评论的内容越来越生活化,参与者也开始大众化、平民化,语言风格趋向活泼,篇幅趋向短小。人民日报的《今日谈》就是优秀的小言论栏目。与内容相适应,新闻评论的标题也越来越趋向生活化。

比喻和拟人,在评论标题中时常见到。通过比喻和拟人,将比较复杂的事物表述得更简洁、更形象,也将读者比较生疏的内容拉到身边变成熟悉的事物,还将比较深层的、生涩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

如《把好习惯的“方向盘”》[4],把对习惯的养成和控制比喻成汽车的方向盘。党员干部将方向盘把好了,就不会被坏习惯带着打滑、跑偏。《“短命政策”伤了谁》[5],将一些地方政府决策不科学不慎重、火速发布又火速收回的政策,比喻成短命政策。以上是运用比喻的标题,再看采用了拟人手法的评论标题。《许可证减肥,责任不能减 》[6],将国家取消和下放部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拟人为瘦身“减肥”。《制假贩假就得一锅端》[7],把捣毁造假和贩假的窝点拟物为“一锅端”。上述比拟,就近取材,从日常生活中找到灵感,通过比喻和拟人(物),将要说明的道理生活化、形象化,从而使评论摆脱望而生厌的说教面孔,打破沉闷气氛,变得轻松、亲切。

在新闻实践中,除了从日常生活中信手拈来比拟的事物,流行文化、文学故事,甚至工、农、医等各个行业中,都可以从中汲取有益的养分,关键是要具备寻宝的眼力和取宝的能力。

如《大学生“懒癌”得治!》[8],引用了医学术语,将大学生中普遍成风的怠惰、拖延、应付了事等懒到家的“症状”比喻成凶险的疾病癌症。《反恐不能只靠守门员》[9],借用足球语言,将欧洲目前单纯依靠精英反恐的被动防御模式比喻成“守门员”,指出其已无法应对恐怖袭击新态势。《惠农款不是“唐僧肉”》[10],借用文学名著《西游记》的故事,批评一些地方将惠农款看作“唐僧肉”,进行层层分流、抽头的贪婪无耻。而《别让创新水土不服》[11],用动植物的“水土不服”拟人化表述某些生命力不强的创新,严重脱离实际情况,所谓“创新”不过是哗众取宠。《文艺作假就是自断经脉》[12],借用武侠小说的语汇,比拟明星在表演中作假,如同练武之人自断经脉,最终结果必然是自废“武功”。

比喻和拟人的巧妙运用,使标题变得形象生动,轻松有趣,更易引发读者的联想和共鸣。需要指出的是,运用比拟不能脱离评论的内容,为吸引眼球而任意为之,需遵循贴切自然的准则,不夸大,不缩小,更不可牵强附会。同时,要注意把握词语的分寸,注意用词的准确性和分寸感。这也是新闻评论应遵守的底线。

二、运用对比,使论点更加鲜明突出

新闻评论往往在对某一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同时,提出自己的论点,边破边立。是与非在对比和辨析中愈辩愈明。新闻评论标题往往就是文章的论点,在标题中使用对比手法,强化了两种观点的对立性,让正确的论点更加鲜明。作者强调什么反对什么,一目了然。

新闻评论标题一般采用如下几种方式进行对比。

一是使用反义词。标题中的一组反义词实际上代表两个方向相反的概念,或者两种对立的观点,标题通过“厚此薄彼”,使文章的观点、立场及作者的情感变得格外鲜明。

如《新业态不可染旧习》[13],用“新”与“旧”的对比,警示共享单车、快递业等新兴行业在方便人们的同时,也要“警惕浪费的旧习侵蚀”。《“前悔”之悟与“后悔”之哀》[14],“前悔”与“后悔”,本来只有时间的差别,但是分别搭配上“悟”与“哀”之后,结果就千差万别,由此提醒党员干部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生活环境,应有抵御腐败风险的“前悔”特质,不要等到逐步变质堕落,吞下无法挽回的恶果后才“后悔”。《高速时代别忘了“慢的权利”》[15],“高速”与“慢”,也是明显的对立。在欢呼高速时代来临的当下,铁路部门也应该给那些“不得不慢一些”的乘客多提供一种选择,尊重民生的需求和权利。以上标题,在简单的句子中分别采用了“新”与“旧”、“前”与“后”、“高速”与“慢”等对比强烈的词语,通过对它们的选择或褒贬,鲜明地表达文章的观点,不含糊,不拖泥带水,表现出斩钉截铁地干脆,显示出新闻评论明辨是非的风格。

使用反义词的另一种情况是采用对偶句(反对)。如《平时多加力,应急少争议》[16],标题用“多”与“少”、“平时”与“应急”两组反义词,凝练地概括出政府在治理雾霾的过程中,应以应急为镜,只有把非常时期照出的监管短板在平时补齐,才能把应急对居民生活的影响降至最低。对偶句一明一暗地描述了两种状态导致的不同结果,孰好孰坏,何去何从,读者一目了然。某网站在转载这篇评论时,将标题改为《餐饮油烟已经成为城市大气的重要污染源》,原标题的文采不仅荡然无存,而且改变了评论的对象,更像是一则消息的标题,不足取。

新闻评论使用“反对”的标题很多,如《监管多找事,安全少出事》[17]、《给培训降虚火,为教育出实招》[18]。对偶句标题不仅语言精练,节奏铿锵,而且极富文学色彩,犹如警句,富有感染力,读后很难忘掉。

二是采用带“不”的反义词。标题放弃对应的反义词,刻意采用由否定词“不”组合出的词,来表示一种对立的状态。如《聪明莫过“不聪明”》[19],聪明的反义词是傻、笨,但标题避开了上述词汇,刻意采用“不聪明”,来表达与聪明相反的一种状态。又如《既要知足,又要知不足》[20],没有使用“知足”的反义词“贪心”“贪婪”等,而是用了由“不”组合的反义词“知不足”,提醒党员干部在个人待遇上要知足和知止。《不怕你了解,就怕你不了解》[21],再次采用了加“不”的组合方式。这种“不××”的反义词表达方式,不仅加大了对立双方的强烈反差,而且让同一词语重复出现,还有一种回旋反复的韵律感,以及加强情感的效果。

如《申遗可缓,保护刻不容缓》[22],标题使用了“可缓”与“刻不容缓”一组反义词,表达作者对张掖丹霞地貌申遗和保护现状的不同态度。仔细体会这个标题与《申遗可以缓,保护不宜迟》的差别,会发现两者在醒目度、语气的急促感和情感的强弱上,是有一定差距的。

三是采用“姐妹词”进行概念比对。“姐妹词”指结构相同、字数相等、部分字符相同的一对词语。“姐妹词”外形上有一定的相似度,所代表的概念有相似点,也有不同点,形同姐妹。“姐妹词”与反义词不同,并非完全的对立,但绝不是等同,其内涵与外延存在差别,不能混淆。外形相似的“姐妹词”被有意安排到标题句中,促使读者进行比对,分辨二者的差别。如《做鲇鱼还是做鲨鱼》[23],同样是“鱼”,鲇鱼只能搅动沙丁鱼群,鲨鱼却是挑战传统车企的领军“大鳄”。选择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要思考二者的区别所在。再如《境外不等于法外》[24],同样是“外”,含义不同。境外属于地理范畴,法外属于法律范畴,标题明确告诉读者,境外亦在法内,外逃的犯罪人员依然逃不出法律追逃的天网。又如《家庭作业不是“家长作业”》[25],家庭作业与家长作业,只有一字之差,却有霄壤之别。学生的家庭作业变身为家长的作业,便失去了家庭作业巩固孩子课堂所学的意义。“姐妹词”被有意安排在标题中碰面,犹如电石火光相撞,二者的差别,瞬间被照亮放大。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在比对中,易混淆忽略的地方,得到显著辨识,促使读者自然进行扬弃。

运用“姐妹词”进行比对,在近年来的新闻评论标题中较常见。当一种易被混淆的概念需要廓清,或者一种似是而非的观念需要辩明时,编辑常常使用这种手法,苦心寻找“姐妹词”,让两个概念进行“面对面”比对。其中一词,往往对另一词起到解剖、衬托或点化作用,帮助读者擦亮眼睛,辨明是非。

如《“驻点”别变成“挂点”》[26],驻点与挂点同样在“点”上,但行为的力度和实质却有差别。一个“挂”形象地揭露了某些驻点干部车来车去、蜻蜓点水的敷衍作风。

三、化用成语、词语,打破常规使标题更加醒目

新闻标题有引用或化用成语、俗语、诗词等情况,新闻评论标题也不例外,引用读者耳熟能详的词语,能使读者对评论文章产生亲近感。如《中超不差钱,更得会花钱》[27],就引用了风靡一时的春晚小品的名字“不差钱”。实际上,新闻评论的标题除了直接引用,还经常化用成语、词语,将读者熟悉的固定词语,根据评论的内容、语言风格等,进行“改造”,创造出与原词相关联但又不同的新词,或者以非常规的方式使用原词。这个带着新面貌出现的词语,熟悉中又有几分陌生,自然引起读者的关注。

一是拆分成语,将成语拆开分装在标题的不同地方。如《“补牢”能否在“亡羊”前》[28],化用“亡羊补牢,犹未为晚”的成语故事,把亡羊补牢拆开,原来一前一后的两个动作,变成“补牢”在先,“亡羊”在后,从而提出与成语不同的论点:先“补牢”,以避免“亡羊”的后果发生。标题因为成语的拆分与颠倒,打破了读者原有的思维定式,吸引读者的目光。再如《污染预警岂能“响”而不“应”》[29],将固定词语“响应”拆开处理,促使读者注意到,响应其实包含两个动作:言语的赞同和行动的落实。标题批评一些地方治理污染只做表面文章(响),并不真抓实干(应),可谓一针见血,展现了评论文章的辛辣风格和犀利刀锋。

二是改动成语。一种情况是改动成语的部分字符,让成语改头换面。如《高职教育要“眼中有人”》[30],标题偷梁换柱,将成语“目中无人”改成了“眼中有人”。眼中要有什么样的人?标题成功挑起了读者的好奇心。

另一种改动是暗中改变成语的意思。成语固有的字形不变,意思却被偷换掉包了。如《办好老年餐桌,需要“软硬兼施”》[31],标题中的成语“软硬兼施”,不再是含有贬义的“软的手段和硬的手段一起用”,而是指办好老年餐桌,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加强建设,保证老人的用餐质量和健康养生方面的需求。

三是同音字替换,以同音字替换固定词语的部分或全部。演化的新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生存,对原词进行解读,或嘲讽。如《书市,莫以“钱景”论前景》[32],标题从“前景”演化出新词“钱景”,入木三分地抨击某些人以经济效益衡量书市,其核心是将目光盯在“钱”上,是无视文化给予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力量的短视行为。再如《脱贫莫成“拖”贫》[33],由“脱贫”衍生出“拖贫”,讽刺本应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某些干部,使用外力“拖贫”,目的是敷衍交差,结果使农民陷入“脱贫—返贫—再扶贫”的恶性循环。化用的新词醒目抢眼,毫不留情地撕开现象的面纱,直捣问题核心,有一剑封喉之效。

再如《莫让“口碑”变“水杯”》[35],批评如今电影评论大量“注水”,备受好评的口碑变为被人吐口水的“水杯”,长此以往,中国电影恐怕真的要“杯具”(悲剧)了。“水杯”这个在特殊环境生存、有特殊含义的词,是结合网络语言创造的神来之笔。口碑变水杯,既荒谬,又让人啼笑皆非。

同音字的化用与“姐妹词”的比对,有异曲同工之妙。“姐妹词”是本来就有的词汇,制作者需要煞费苦心地找出来,并列在标题中,提醒读者比对二者的差别;而化用,则是创新,只存在于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二者在句式的采用上,也有相同之处,多为否定句:“A×× 不是 B××”“莫让A×× 变成 B×× ”等等。

四是改变施受关系。多数固定词根据语言环境打破词组内部顺序前后颠倒使用,并不影响词义。但有些词组如果改变顺序,则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别等问题来“解决”你》[35],标题不仅改变了“解决问题”的顺序,而且改变了词语内部的施受关系,人不再是行为的主动者,而是被动的接受者,问题成为了行为的发出者。当问题不是被人解决,而是人被问题“解决”时,问题就变得严重了!这个改变了施受关系的标题,警示党员干部在整改工作中要认真解决问题,警惕堆积问题的严重性后果。

综上,化用是比引用更高层次的语言升华,需要制作者调动语言文字功力、文学修养、生活知识或专业知识等,对引用的词语进行“点化”,或无中生有,创造出与引用词语有关联但又不同的新词语;或打破常规,以出人意料的方式重组所引用的词语,从而使标题具有石破天惊之效。

四、同词语、句式反复,强化论点使情感更加浓烈

近年来还有一种修辞方式经常在新闻评论的标题中使用,即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句式或字,以强调某种意思,或者加重某种情感。

第一种反复是词语的重复。如《嫌麻烦会惹出大麻烦》[36],批评某些领导干部面对纪律约束,嫌麻烦简而化之躲避约束,最终反而惹出大麻烦。标题九个字两次使用“麻烦”一词,强调党员领导干部要知敬畏、存戒惧,抓早抓小,方能防患未然。如《精彩中国需要精彩讲述》[37],标题重复使用“精彩”一词,既强调中国和讲述的精彩,也强化了制作者对二者的赞赏之情。再如《精准扶贫,用非常之力竟非常之功》[38],“非常”一词,分别修饰“力”和“功”,意在扶贫工作中,只有拿出非常之力,才能啃下深度贫困这个硬骨头。两个“非常”的使用,强调了用力之大才能换来收效之大。

第二种反复是句式的重复。如《教育怎样,未来就会怎样》[39],标题连用两个“怎样”,既是词汇的重复,也是句式的重复。前者怎样,后者就怎样,既点明了教育与未来的因果关系,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和前提条件,又言简意赅,发人深省。

第三种反复是字重义不重。这时重复出现的字,相同的字形之下,含义却发生了改变。如《人脸识别拒黄牛,牛》[40],标题中前后出现的两个“牛”,含义各不相同。第一个“黄牛”,不是黄色的牛,特指倒卖各种紧俏票据的“票贩子”; 第二个“牛”,是口语化的称赞,意思是太厉害了!有意采用了重复字“牛”的标题,与《人脸识别拒黄牛,厉害了!》这样的标题相比,显然在视觉上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也更加口语化,在韵律上也有绵长回旋之感。

重复出现的词汇及句式,如同钉子,被一颗又一颗地钉进标题,反复冲击读者的视觉,最终“揳”进读者的脑海。

需要指出的是,在新闻评论标题制作中,并不局限于单一的某种手法,有时是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以达到吸引读者强调观点的最佳效果。如《农垦改革,要肯改革》[41],标题使用了反复的手法,“改革”两次出现,强调改革势在必行;此外,标题还特意使用了同音字“垦”与“肯”,语气的着重点放在后面的同音字“肯”上,“肯”是整个句子语气最强的着重点,强调改革的施行者自身要勇于改革,勇于承受改革带来的阵痛。再如《做大做强不能靠做“霸”做“强”》[42],批评美国对中国发起的单边贸易保护主义举措不得人心,标题既有同音字与近音字“做大做强”的化用(做“霸”做“强”)和部分重复,同时也有两个概念的对比。总之,无论是修辞手法的单独使用,还是复合使用,编辑只有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加强知识的储备和能力的锻炼,才能在拟制标题时触发灵感,思如泉涌。

猜你喜欢
反义词成语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认识反义词
找词语
反义词 大不同
找找反义词
拼成语
猜成语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