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打工子弟心灵笔记:值得一个时代倾听的声音

2018-02-28 19:21丹颜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18年2期
关键词:子弟学校爸爸妈妈北京

丹颜

2017年11月,首部打工子弟心灵笔记《追随》出版。56名10来岁的小作者,用112篇心灵笔记,道出他们从乡村到城市、一路追随父母的辛酸与温暖。

据统计,目前我国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总数约1亿人,每3个孩子里就有一个或是盼着父母回家,或是跟着父母在异乡漂泊。比起那些每天被父母呵护的孩子,留守儿童太早地经历了与至亲分离的痛。能被外人看到的是他们生活困顿、求学艰难,却很少有人能真正走进他们孤寂的心。

作家怀旧船长,历时半载,穿越大半个北京城,为北京行知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教导写作,把孩子们的心灵笔记编辑成书并出版。对这些孩子来说,他们并不太懂得时代的变迁,他们只需要最实际的爱和呵护—他们的学习需要更好的环境,他们的成长需要父母的陪伴,他们的内心需要特别的关注。

今天,我们所记录的,不仅是打工子弟的心路历程,更是一个时代应该俯下身去倾听的声音。正如性格色彩创始人乐嘉在给《追随》一书的序言中所写:“亲情的割裂、求学的艰辛、前程的迷茫……这些情绪累加到每个活生生的个体身上,是生命之重,抑或生命之轻,或许谁都不能回答。”

追随:留守的生活就像菜里没放盐

“我飞奔出去,在大雨中追赶我的妈妈,但是我的步子太小,追不上……从我的家乡到北京只有千里之遥,但我和姐姐却用了5年的时间才追随到妈妈的脚步。”

—《追随》宋宇欣 女 籍贯黑龙江牡丹江

今年13岁的宋宇欣是个秀气的小姑娘,当记者说到她的作品很棒,把大家感动得掉泪了,小姑娘有些羞涩地笑了,说:“那是我亲身经历的,所以记得很清楚。”至今,宇欣的抽屉里仍珍藏着一块奶糖,那是7岁那年,妈妈要外出打工,出门前留给她的。

宇欣清楚地记着那天,天很阴沉,好像随时要下雨。自己和姐姐玩儿捉迷藏,妈妈和姥姥姥爷在屋子里悄声说话,饭早就做好了,却没有人来吃。“后来,妈妈把我带到院子里,她拿出两块糖,一块放在我手里,一块剥好放进我嘴里。”妈妈告诉她,出门去给她买糖。“妈妈的手紧紧抓住我的袖口,好一会儿才松开,缓缓走向大门,又回头望了一眼,她的脸那么苍白……”那一幕,宇欣仍然历历在目。

“我贪婪地吮吸着嘴里的甜蜜,看着妈妈消失在风里。直到姐姐跑过来抱住我,哭着说:‘妈妈走了,不回来了!”她手里的糖掉到地上,飞奔出院子,在大雨中追赶着妈妈……可是,她的步子太小,追不上。从那天起,宇欣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那块没有吃的糖被她珍藏起来,在此后的1800多天里,成为了童年最深的记忆。

后来,宇欣就开始了留守儿童的生活,有时住姥姥家,有时住大姨家。和所有的留守儿童一样,宇欣觉得,亲人们虽然对她很好,但他们的家永远不是自己真正的家。后来上学了,她就盼着放假,因为只有寒暑假才能和父母团聚。

10岁那年,宇欣和姐姐终于来到了北京。她还记得第一次回到父母身边的情形,“坐了十几个小时火车,兴奋得一夜没睡。当见到爸爸妈妈时,却有些犹豫。”姥姥推了推她,可她仍然不肯上前,直到爸爸妈妈把她搂在怀里,她才哭了出来。

宇欣的父母在北京开了一家小餐馆,在父母身边的日子,虽不算富裕,却特别温暖踏实,一家人围在一桌吃饭,太幸福啦!宇欣很喜欢北京,觉得这里什么都好,学校多,环境好,设施也好。她曾经很羡慕北京的孩子,“他们可以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但现在,她终于也和他们一样了。谈及将来的愿望,宇欣说,“希望可以成为一名作家,养活父母,一家人永远不分开。”

和性格内敛的宋宇欣不同,来自山西的李子炎活泼开朗。这个生在黄河边的12岁男孩,快言快语地向记者表述着:“在记忆里,我的家乡是清凉的,总是飘着一股浓浓的醋香,滚滚黄河水咆哮着从铁路桥下流过,飞溅的河水把凉气洒向四周,火车经过时,带来一股凉风。留守老人们坐在阴凉处,拿蒲扇有一下无一下地驱赶着蝇虫,旱烟锅在缺了牙的嘴巴里咂得巴巴作响……我和小伙伴们每天抓蚂蚱、逗蚂蚁,烤玉米和红薯。”童年单纯而快乐,可他仍然觉得缺少了什么。后来,他才明白,没有父母陪伴的童年好像菜里没有放盐,其他味道再多也不行。10岁那年,李子炎跟随父母来北京读书。“北京看不到奔腾的黄河,也闻不到醋香,走到哪里都是满满的人和车,还有难闻的汽油味儿。但只要能跟爸爸妈妈在一起,就是整天吸雾霾也是幸福的。比起村里的小伙伴,我很幸运。”李子炎如是说。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城乡巨变,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背井离乡到城市务工。“妈妈说,家里各项开支需要花钱,北京挣钱的机会多一些。”无奈的分别、迁徙、流浪,让孩子们过早地懂事,也过早地体会了生活的无奈。虽然在亲情面前,所有的埋怨也抵挡不住爱的温暖,但是,正如宋宇欣作文里写的:“逝去的童年不像奶糖一样可以保存,它永远不可追回。”

求学:我只想在北京留下一张课桌

“没想到,一张小小的课桌,虽然占不了多大地方,但要安放在这里可没那么容易。没有学籍,没有户口,没有几证……爸爸带着我东奔西走,但没有一所学校愿意收留我。”

—《北京,我一定会回来的……》郭奇 男 籍贯河南信阳

几乎所有初到北京的孩子都会遇到一个问题—求学难。小作者高宏硕向记者讲述了自己艰辛的求学路。终于从老家山东德州来到了北京,想着妈妈和自己描述的北京的美好,宏硕内心充满了期待。可来到北京后,他就遇到了一件难事—上学。“妈妈带着我连续跑了很多所学校,可都因为证件不齐无法接收。回到家,妈妈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哭,埋怨自己没有能力给我找个学校。”后来,当得知被北京行知打工子弟学校录取时,宏硕的心情无比激动,“心像一只活跃的兔子,都快要蹦出胸膛了。”妈妈紧锁的眉头也终于松弛下来,脸上露出了几天来的第一抹笑容,“那笑容像明亮的阳光,照在我的脸上。”

12岁的男孩郭奇也有类似的经历。他学习成绩优异,是一枚妥妥的学霸,但因为没学籍、没户口,没有一所学校愿意收留他,父亲带着他东奔西走,最终找到了北京行知打工子弟学校。他全身心投入学习,一直都保持着班级第一名。然而,一次班会上,老师郑重提到“学籍卡”3个字,并且告诉他们,如果没有学籍卡,他們在北京的学习将止步于六年级,初中必须回老家上。郭奇这才知道,最近爸爸妈妈四处奔波是为了帮自己办学籍卡。看着父母奔忙的样子,郭奇心里很不是滋味,爸爸却告诉他:“你只管学习,别顾其他。”他记在心里,更加用心学习。endprint

“后来,父母几乎跑断了腿,终于为我带回了‘学籍卡。不过,此时我才知道,父母费尽心力弄来的东西,只能为我在北京的学习延长3年,我的心被狠狠震碎了。” 3年后,郭奇还是需要回老家读高中,面临和父母的再次分离。不过,难过了一段时间后,郭奇还是振作了起来,他说,“追随父母的脚步太难了,但无论如何,我的决心永不会变。我在心里一遍遍告诉自己:首都北京,总有一天,我要靠自己的本事重新杀回来!”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限制和教育资源的阶段性短缺,外来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上学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在打工子弟求学难的情况下,一些民办学校承担起了打工子弟教育的任务。即便如此,同在北京,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公办学校还是有着天壤之别。但这些孩子们无论是何民族和出身,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都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成长:他们更需要心灵的关怀

“我有一个好朋友,我们从小在一起玩儿,她不光舞跳得比我好,学习也比我好,但是她爸爸不让她上学。她说:‘不让上学,我将来还是走妈妈的老路,生一堆孩子,我不愿意。她爸爸没想到一个女孩子竟然说出这种违逆的话,怒吼着给了她一巴掌。她哭着冲出家门……”

—《维吾尔族的小孩上学好难啊》热依拉 女 籍贯新疆沙雅

在一群汉族孩子中间,新疆维吾尔族女孩热依拉特别显眼。鲜艳的头巾包裹着略带卷曲的长发,黑葡萄一样的大眼睛,长长的睫毛忽闪忽闪的。见到记者,她笑起来,腮边两个甜甜的酒窝。可就在一年多前,热依拉还是一个见人就低头的怕羞的小姑娘。

跟随父母来北京时,热依拉的汉语还说不好,当时插班来上课,老师要她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热依拉奇怪的腔调引得同学们笑起来,她一着急,索性说起了维语,同学们更听不懂了。“我渴望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可是,我又很害怕陌生的北京。我很胆小、很少说话,更不会举手回答问题。”

热依拉在学校里没有朋友,形单影只,课间也从不和同学们一起玩儿,常常坐在座位上发愣。热依拉对记者说:“爸爸妈妈工作忙,没有机会听我的心事。还好,老师们帮助了我。”几位老师发现了她的孤独,课下帮她补习汉语,和她聊天,告诉她愿意做她的朋友,还号召同学们都来关爱她。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和帮助下,热依拉渐渐开朗起来,开始和大家一起玩儿游戏、踢毽子。怀旧船长对记者说:“现在,她恢复了活泼的性格,常常和老师同学分享家乡的趣事。经过半年的刻苦学习,她还写出了《维吾尔族的小孩上学好难啊》和《古尔邦节》两篇佳作。”2016年的儿童节,热依拉在全校师生面前表演了新疆舞,赢得大家热烈的掌声。

内蒙古女孩刘耀娜的母亲是一名残疾人,因为不堪丈夫的家暴,带着她来到北京。刚来学校的时候,耀娜非常自卑。在一次写跟母亲职业有关的作文时,一向勤奋的她反常地坐在座位上抠手指。老师拍着她的肩膀说:“孩子,妈妈残疾更应该得到关注和尊重。她那么困难也要把你带在身边,她比任何一位母亲都伟大,你应该为她感到自豪。”在老师和同学的掌声中,耀娜抬起了头,挺直了背。她以母亲为原型,创作了《血泪铺成的幸福路》《挫折》两篇佳作,深深感动了家长和老师,轮椅上的妈妈也绽放出笑容。

这些孩子虽然追随父母来到了城市生活,但因为父母忙于生计,无法细致入微地体察他们的情绪。来自安徽黄山的男孩黄抒涵无比失落地告诉记者,他的作文《虚实之间》获得了一等奖,可爸爸说要送货没时间,连颁奖典礼都没来参加。河南固始的女孩张瑞鑫现在虽然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了,但多年的留守生活让她变得很冷漠,见谁都难得笑一下,“我不知道还能相信谁,生活更没有什么可以让人开心的。”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这些和父母一起背井离乡来到陌生城市的孩子,因为过早尝到了人生的辛酸,大多坚强、懂事,同时也自卑、内向,留守生活造成的情感缺失和对新环境的不适应让他们缺乏安全感。孩子们正处于青春期,是非常敏感的年龄,他们不仅需要物质的关怀,更需要有人倾听他们心灵的声音。也许为人父母,我们为生计所迫不得不远离家乡,但请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更不要在情感上“遗弃”他们。因为,总有一天,父母会发现,没有什么能比孩子拥有安全、丰富的内心更重要的了。

后记:

2017年11月29日,北京市海淀区行知学校,全国首部打工子弟作品集《追随》新书发布会在这座古朴的青砖院子里举行。这是一场特殊的新闻发布会,没有贵宾席,没有媒体专区,孩子们是真正的主角。这些文字,从孩子们的心里长出来,有迷惘彷徨,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希望;这些文字,像冬日里的暖阳,坚定而明亮。

行知学校离机场很近,记者和孩子们的对话常常被一架架低空飞过的飞机打断。学校只有一块篮球场大小的水泥场地、两张乒乓球案,因为场地有限,孩子们课间只能玩儿单人跳绳。但这在打工子弟学校里还算条件好的。

采访结束时,正逢学校放学。一年级的孩子们穿着校服,迈着整齐的步伐,童音琅琅“首孝悌,次谨信……有余力,则学文。”一架飛机轰鸣着从校园上空飞过,冲天而去。

愿每一个孩子,都被这世界温柔以待。

(鸣谢:北京行知打工子弟学校校长易本耀,公益发起者作家怀旧船长)endprint

猜你喜欢
子弟学校爸爸妈妈北京
三线建设时期的子弟教育需求与师资供给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我的爸爸妈妈
出海捕鱼啦
我眼中的爸爸妈妈
爸爸妈妈,我能行
北京市打工子弟学校的生存状况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