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分析

2018-03-01 00:25倪春华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36期
关键词:制约因素高质量发展

倪春华

摘 要:涪陵宏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升级,新旧动力转换有序展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绿色发展全面扎实推进,为其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也面临着经济发展质量总体不高、产业结构矛盾较为突出、新旧动力转换仍显滞后、经济开放度总体水平不高、居民生活质量总体不高、生态建设和环保任务重等制约因素。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有利条件;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8)36-0106-02

涪陵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是涪陵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更是建设山清水秀,美丽涪陵,幸福涪陵的必由之路。

一、涪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涪陵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全面贯彻中央和全市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扎实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为涪陵实现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宏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1.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作为地处西部内陆欠发达地区,由于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涪陵的地方经济继续保持了高速的增长态势。2012—2017年,涪陵实现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2%,高于同期全市11.3%和全国7.1%的平均增长水平。2017年,涪陵实现地区国内生产总值992亿元,按不变价计算为2012年的1.57倍。

2.社会就业形势保持稳定。2012—2017年,面对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不断增加,涪陵区实现就业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2012年72.5万人、2013年74.5万人、2014年76.3万人、2015年76.5万人、2016年76.9万人、2017年77.6万人),连续六年实现就业72万人以上,并且每年保持增加1万人以上。六年来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2.3%,基本稳定在3%之内。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显效,成为经济运行中的突出亮点。

3.物价水平保持基本平稳。2012—2017年,涪陵区居民消费价格分别为2.6%、2.8%、1.9%、1.7%、2.0%、1.6%,年均上涨2.1%,价格涨势温和。在经济保持年均12.2%的高速增长,还能维持物价平稳,这样的运行格局难能可贵。

(二)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升级

1.从三大产业结构优化的情况来看。首先,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增加值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2年的6.7%,下降到2017年的6.1%,下降了0.7个百分点;其次,第二产业的比重也在逐步下降,增加值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2年的61.3%,下降到2017年的61%,下降了0.3个百分点;最后,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增加值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2年32.0%,上升到2017年的32.9%,上升了0.9个百分点。

2.从三大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的情况来看。首先,第一产业内部调整突出的成效是,优质高效的农产品比重上升。以种植业为例,2017年,涪陵区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5.3万吨,比2012年增加了43.8万吨,增长3.4%,在播种面积几乎持平的情况下,凸现了优质高效的农产品比重的上升。其次,第二产业内部调整突出的成效是,高新技术产业以及高附加值产业的比重在上升。以2017年为例,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4.4%,均高于同期工业增加值11.4%和经济9.7%的增长水平。最后,从第三产业内部来看,得益于“调结构”,第三产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了快速增長。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例,2017年全年实现增加值76.84亿元,增长10%,是2012年46.92亿元的1.64倍,高于地区经济增长规模,占全区GDP总量7.7%,比2012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

(三)新旧动力转换有序展开

1.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动力的作用不断增强。在扩大内需政策措施作用下,居民消费潜力有序释放,消费升级势能持续增强,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发挥,拉动经济增长动力的作用不断增强。2012—2017年,涪陵区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分别为24.4%、26.1%、27.2%、28.3%、29.0%、29.7%,呈现逐年增长态势。

2.创新引领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涪陵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全区创业创新热潮涌动。2017年涪陵区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27 866元/人,比2012年提高47%,年均提高7.83%,高于全市和全国同期水平。2017年新发展微型企业891户,年末微型企业达14 186户,比2012年增加了9 780户,年均增加1 630户。

(四)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1.以重点改革专项为突破,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国企改革纵深推进,相继出台薪酬考核、投资管理、监事会管理等分类监管办法,引入长江电力增资重组能源集团,整合优势资源打造“千亿国投”,国有企业经营性资产集中监管加速扫尾,市属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全面剥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淘汰出清空壳市场主体8 285户,商品房库存面积减少17.4万平方米,多措并举为企业减负11.8亿元,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新一轮乡镇财政体制改革顺利完成。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涉农项目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等改革加快推进。

2.开放水平有力提升。成功创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榨菜)质量安全示范区,关检合作“三个一”快速通关模式全面实行。新增进出口企业50户,出口市场拓展至65个国家和地区,外贸进出口实现恢复性增长,截至2017年,总额达到46亿元。招商引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截至2017年,新引进投资亿元以上项目47个、产值50亿元以上项目5个,全年实际利用内外资320亿元。

(五)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1.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17年,涪陵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 715元,比2012年增加10 145元,年均增长10.2%。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 709元,比2012年增加11 218元,年均增长8.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 466元,比2012年增加5 524元,年均增长11.6%。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六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为2.5,比2012年下降0.33。

2.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2017年,涪陵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 683元,比2012年增加9 636元,年均名义增长13.3%。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发展享受型消费占比明显上升。2017年,涪陵区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3%,比2012年下降4.6个百分点,接近联合国划分的30%~40%的富裕标准。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六)绿色发展全面扎实推进

1.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积极推进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以铁的手腕做好治水、治气、治土、治渣各项环境治理工作,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力度。

2.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做好“水文章”,用好特色牌,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发展技术含量高、就业容量大、环境质量高的绿色产业。

3.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生态“留白”、给自然“种绿”,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市提升,实现山水、田园、城镇、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截至2017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能源消耗量0.30吨标准煤,同比2016年下降10.5%;全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满足优良天数311天,同比2016年增加了45天,优良率达85%;长江、乌江水质保持在Ⅲ类水域水质标准以上;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实现前端生活垃圾收运系统行政村全覆盖,建成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7个,绿色发展效果逐步显现。

二、涪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

涪陵在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动力转换、改革推进、民生改善、绿色发展等方面取得的长足进步,客观上为涪陵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理性审视涪陵发展实际,客观上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第一,经济发展质量总体不高。这突出表现在涪陵人均GDP数量与质量的矛盾。2017年,涪陵地区经济实现了9.7%的高速增长,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8%,实现人均GDP85 968元,比全国人均GDP59 660元多26 308元,多出44.1%。然而凸显的矛盾是,涪陵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未能很好地转化为城乡居民“摸得着的实惠”。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比较,2017年涪陵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 709元,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36 396元少2 687元,少了7.4%;尽管2017年涪陵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3 432元多34元,但仅仅只多了0.25%。涪陵经济发展中面临着人均GDP数量偏高而质量不高的矛盾,凸显的是经济发展质量总体不高这一基本问题。如何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转化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是涪陵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第二,产业结构矛盾较为突出。2017年,涪陵地区生产总值992.2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45亿元,占总产值的6.1%;第二产业增加值604.82亿元,占总产值的61%;第三产业增加值326.97亿元,占总产值的32.9%,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1∶61∶32.9。而同期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827 12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 468亿元,占总产值的7.9%;第二产业增加值334 623亿元,总产值的40.5%;第三产业增加值427 032亿元,占总产值的51.6%,三次产业结构比为7.9∶40.5∶51.6。可见,与全国“321”产业结构相比较,涪陵的经济发展仍以第二产业为主,产业结构类型属于“231”型,这种产业结构类型凸显的是涪陵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如何大幅度提升第三产业的比重,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从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是涪陵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任务。

第三,新旧动力转换仍显滞后。2012—2017年,涪陵区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分别为24.4%、26.1%、27.2%、28.3%、29%、29.7%;而同期全国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分别为51.8%、55.3%、48.8%、59.7%、64.6%、58.8%。对比全国,涪陵区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分别低27.4%、29.2%、21.6%、21.4%、35.6%、28.1%,二者之间的差距平均每年达20%以上。在全国消费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第一动力的背景下,涪陵拉动经济增长动力的作用尽管在逐年增强,但仍落后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表明涪陵经济发展仍然没有由“投资拉动型”向“消费驱动型”过渡,新旧动力还尚未实现有效转换。如何进一步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而实现动力变革,是涪陵实现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第四,经济開放度总体水平不高。由于地处西部内陆,不靠海、不靠边,长期以来,在经济发展中涪陵主要依靠自身要素内循环,以及与周边省份要素的交流,来推动经济发展,发展模式更多呈现的是内生性、封闭性,经济开放度总体不高。2012—2017年,涪陵区进出口贸易总额分别为12.97亿美元、12.1亿美元、11.92亿美元、12.5亿美元、6.94亿美元、6.95亿美元,分别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2.99%、10.69%、9.63%、9.98%、5.14%、4.72%。进出口贸易总额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比重总体偏低,这充分表明涪陵经济开放度总体水平不高。如何进一步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培育新的增长动力,是涪陵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破解的突出难题。

第五,居民生活质量总体不高。从衡量居民生活质量重要指标的恩格尔系数来看,2017年,涪陵区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3%,其中,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9%,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8.3%;同期全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3%,其中,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1.2%。涪陵区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其中,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高5.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高7.1%。在全国居民生活质量已经进入“富足阶段”,涪陵区居民生活质量还停留在“相对富裕阶段”。总体来看,涪陵区居民生活质量不高,对比全国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如何在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创造高质量的生活,这也是涪陵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破解的难题。

第六,生态建设和环保任务重。随着绿色发展的倡导与实施,环保要求将越来越高。2015年1月1日实施的新《环保法》划定了国家生态红线,实行了最严格的环保制度。长江流域不仅要为国家南水北调提供水源供给,上游地区还要为三峡库区的环保让步,长江经济带沿线各地发展面临的环保压力更加严峻。涪陵地处长江、乌江交汇处,三峡库区腹地,涪陵工业园区(含李渡、龙桥、清溪三个片区)和白涛化工业园区均紧临长江、乌江,安全环保压力十分巨大,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工业,另一方面在环保设施投入不足、不能满足工业园区发展需求的现实状况下,要保证境内干流水质不低于上游来水水质,环保压力逐年递增。

参考文献:

[1]  林兆木.关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几点认识[N].人民日报,2018-01-07.

[2]  王军.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六大内涵[N].证券日报,2017-12-23.

[3]  张占斌.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完善四大体系建设[N].经济日报,2018-01-18.

[4]  李伟.高质量发展要处理好五个关系[N].经济日报,2018-02-22.

[5]  冯俏彬.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五大特征与五大途径[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8,(1).

[6]  王一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十大问题[EB/OL].和讯网,2018-02-25.

猜你喜欢
制约因素高质量发展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我国乒乓球运动消费的制约因素探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制约阜阳市校园足球发展的因素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