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管专业学生就业意向调查研究
——以罗格斯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为例

2018-03-02 01:01林张琳曾婕颖李妍华戴小桐
中国市场 2018年5期
关键词:东北师范大学经管格斯

林张琳,曾婕颖,李 莹,李妍华,戴小桐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1 调研背景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中美两国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中国2016年高校应届毕业生总量为765万人,而2017年高达795万人,相比去年增长30万人。相较中国,美国每年的高校毕业生平均增速远低于中国。在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在“政府机构、科研事业”的就业满意度最高,表明了我国大学毕业生对于“铁饭碗”“体制”的推崇和追求。与之相比,美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就务实许多:先就业,后择业[1]。在美国,大部分大学生的学费是由政府的教育贷款支付,他们需在毕业后清偿贷款,他们甚至接受完全无薪的工作,以求得未来留在该企业工作的机会,这与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大相径庭。

学校方面,美国每所高校都设有就业指导中心,担任大学四年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美国大学生在本科四年中,必须选修一门及以上就业课程。自1911年哈佛大学第一个开设就业指导课起,美国形成了高校核心、法律保障、政府依托、用人单位积极参与的框架体系,如图1所示。学生、高校和社会三位一体,共同促进就业服务工作的进行。而在中国,高校虽也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但却还没有形成特别完善的框架体系。

图1 美国就业框架

东北师范大学罗格斯大学纽瓦克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的,由东北师范大学和美国罗格斯大学合作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该学院从2015年成立至今,尚未有毕业生,每个学生都对未来的就业前景感到困惑和迷茫。本研究可有效填补尚未有毕业生的纽瓦克学院就业指导空白,同时为全国其他院校的经管类学院提供就业指导参考材料。

2 调查的基本结论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东北师范大学与罗格斯大学经管专业学生,共发放问卷1600份,其中在东北师范大学发放800份,回收问卷795份,回收率99.4%,其中有效问卷793份;在罗格斯大学发放800份,回收问卷719份,回收率89.8%,其中有效问卷631份。

2.1 东北师范大学、罗格斯大学经管专业学生就业意向的特点

2.1.1 就业前期准备

根据东北师范大学经管专业学生所填写的问卷来看,仅14%的同学个人职业定位和发展目标非常明确。针对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28%的同学“充满信心”,51%的同学表示“不想那么多,车到山前必有路”,19%的同学持“茫然失措”态度,2%的同学持“焦急”态度。通过访谈我们得知,经管专业学生对找到工作是比较有信心的,但对找到满意工作的信心不足。

而反观罗格斯大学经管专业学生所填写的问卷,79%的学生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68%的学生对就业充满信心。通过访谈,我们得知美国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就业指导机制,学生们从小学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美国经管专业大学生在最近几年,一个显著的变化是追求职业的稳定性,很多毕业生往往是先求稳定再问收入,先求体面再问发展。

2.1.2 择业方式选择

总体而言,东北师范大学经管专业学生择业方式主要是“就业”和“继续深造”,而罗格斯大学经管专业学生择业方式主要是“就业”和“创业”,如图2所示。

图2 就业方式选择

根据东北师范大学经管专业学生所填写的问卷来看,有45%的学生基本做好了就业的准备,这符合国家目前的就业政策。34%的学长准备继续深造,我们从访谈中了解到部分学生即使选择工作,也会考虑继续深造的问题。

而反观罗格斯大学经管专业学生所填写的问卷,选择“就业”与“创业”的学生比例相当,大致接近40%。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多数美国大学生学费是通过贷款得到的,大学毕业时背负的债务总额多在2万美元左右,所以部分学生想尽快就业以还清债务;同时,美国人长期形成的行为准则是英雄主义、成功主义与自由主义,这就导致了“创业潮”的盛行。

2.2 东北师范大学、罗格斯大学经管专业学生就业意向的影响因素

影响经管专业学生就业意向因素有很多,如经管专业学生自身定位、自身就业竞争力、学校的课程设置、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社会福利等,将从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分析。

2.2.1 主观方面:自身定位与就业竞争力情况

根据东北师范大学经管专业学生所填写的问卷来看,在影响就业意向的主观因素中,48%的同学考虑“薪酬水平与发展机会”,占比最多;占比最低的为“回报社会”,仅为1%。在“自身就业竞争力”方面,77%的同学认为影响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为缺乏实践经验,其次是专业性知识,为75%。作为东北师范大学经管专业学生,在实践经验和专业针对性方面和综合院校学生相比是明显缺乏的。

而反观罗格斯大学经管专业学生所填写的问卷,在影响就业意向的主观因素中,56%的同学考虑的是“兴趣爱好”,占比最多。在“自身就业竞争力”方面,88%的同学认为影响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是缺乏专业性知识,其次是社会关系网络,为69%。通过访谈,我们得知美国大学本科一般注重兴趣爱好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传统也导致了部分学生学非所用,缺乏专业性知识。

2.2.2 客观方面

第一,学校角度:课程设置与就业指导工作。根据东北师范大学经管专业学生所填写的问卷来看,43%的学生认为学校课程设置不仅深度不够,而且范围不广,不能满足学生在就业时对专业知识的需求。学生希望学校给予帮助的需求很大,每项需求的比例均达到了35%以上。其中帮助学生提高就业求职技能、组织校内招聘会和其他招聘活动、到各地联系用人单位,拓展就业市场达到了70%以上。

而反观罗格斯大学经管专业学生所填写的问卷,67%的学生表示学校课程设置合理,且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学生希望学校给予帮助的需求不是很大,需求集中在帮助学生提高就业求职技能与组织校内招聘会。通过访谈,我们得知多数学生认为就业是自己的事,学校课程设置与就业指导只是自主择业和劳动力市场的重要补充;且美国多数高校的用人单位网络是相对固定的,用人单位的员工来源与每年的员工需求也相对固定,这种壁垒不是校方多组织招聘活动就能打破的。

第二,社会角度:用人单位所重视的就业能力与素质。根据东北师范大学与罗格斯大学经管专业学生所填写的问卷来看,在用人单位所重视的能力与素质方面,实践经验、沟通能力、专业知识、团队意识以及创新能力排在前五位。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我们不仅要加强知识性的能力,更要加强学生的非知识性的能力,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至关重要。

3 中美经管学生就业意向存在的问题与差异

3.1 中国经管专业学生就业意向存在的问题

3.1.1 就业定位不准

许多经管专业学生存在盲目的求职行为,对当前专业的就业形势估计不准,在选择就业时大多随大流而动。通过对东北师范大学经管专业学生的调查,我们发现58%的经管学生都没有长远的职业发展目标,总是为了经济收益而放弃个人兴趣,这都造成了大学生高离职率的现状,给企事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困难。

3.1.2 职业适应意识薄弱

与许多其他专业相比较,经管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多集中于银行、证券、会计事务所等机构,更加直面市场,这要求经管专业学生必须在较短的时期内迅速完成角色转换,但目前经管专业学生仍普遍存在适应期过长、角色转换过慢等问题,大部分经管专业学生的就业意识还停在简单的理论运用层面,缺乏实践经验,未与现实的就业就职挂钩。

3.1.3 就业方向不坚定

受许多传统观念和长辈价值观的影响,许多经管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经常发生动摇。通过对东北师范大学经管专业学生的调查,我们发现近60%的经管专业毕业生首选的就业单位为国家机关单位,而选择私企的仅占14%左右,大多数学生希望在发达地区或沿海大中型城市就业,很少有人想去农村地区工作,而以国家机关单位为就业意向单位的学生中,有75%的人表示有过其他就业意向,但由于长辈和社会固有思想改变了就业意向。

3.2 美国经管专业学生就业意向存在的问题

3.2.1 期望值高

美国经管专业学生对自己的薪酬待遇有着过高的期望,在本科阶段对自己未来薪酬期待太高。2016年美国大学毕业生的年收入约为4.5万美元,而在调查中84%的经管学生对未来就业的年收入期望都高于4.5万美元。

3.2.2 就业消极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经历了十多年快速持续的增长,那时大学生找工作非常容易,企业也相当慷慨,既许诺长期工作合同,还提供优厚的退休福利。[2]但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经济进入了波动期,失业率持续攀升,这间接导致了美国经管专业学生在就业方面表现出消极性,从对美国罗格斯大学纽瓦克学院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22%的学生表示“对未来就业不太憧憬”,甚至于有2%的学生认为“就业即失业”。

3.3 中美经管学生就业的差异性

从学生自身能力来看,许多美国经管专业学生在职业适应方面比中国学生强,从小开始的实践教育与就业指导使他们更具有适应性和变革性,更乐于也更易于接触一个新环境并融入于此。在学校就业指导方面,美国哈佛大学在1911年首先在大学生中开设了就业指导课。近年来,中国高校借鉴欧美国家的先进做法,加大就业指导力度,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迅速提高,但仍与美国存在一定差距。在就业政策方面,中国政府出台了各项政策规定,涉及权利义务、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就业援助、创业扶持、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多部法律也对大学生就业做了阐述。而在美国,政府规避了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规章制度设计方面的责任。

4 借鉴价值

4.1 自主择业

美国大学生在就业时,信奉的是“自主择业”原则,认为就业完全是个人的事情,失业或一时找不到工作也不该埋怨政府。美国大学生多数依靠丰富的实践经验与适应能力自己解决就业问题,实现职业理想。因此,完全的自主择业是美国大学生就业的基本经验。

4.2 高校与用人单位积极参与

在美国,几乎每所高校都能积极联系相关企业,都有相对稳定的用人单位网络。同时,用人单位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相关活动,包括提供实习岗位或参加人才招聘会。但需要指出的是,高校和用人单位在美国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只是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它只是起到提供充足就业信息的作用,绝不可越俎代庖。

5 对策建议

5.1 学生自身

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应该明确自身定位,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在美国,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具有明确的规划和思考,不依赖与外界条件与客观因素,完全凭借自身能力在社会中竞争。因此,我国大学生应该借鉴美国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在校内努力丰富自身专业知识素养,在校外积累实践经验,提升自身竞争力。同时,在心理素质培养方面仍需要加强,正确对待择业方面遇到的问题,走出择业的误区,主动认清社会现状从而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

5.2 学校角度

5.2.1 定向设置课程,培养社会需求人才

对于经管专业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在未来求职过程中尤为重要。在培养学生成为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学校需在用人单位要求的需求基础上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将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性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侧重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就业实操能力。

5.2.2 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学校应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将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在美国,大部分大学均设有就业指导中心并配备专职人员,就业指导中心会定期对学生进行专业培训,为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因此,我国应摒弃当下以完成高就业率为目标的思想,从学生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关于就业的知识和职业规划课程。就业指导课程应始终贯彻于学生四年的学业生活。赵胜利[3]指出“我国要改变就业指导‘临时抱佛脚’的现状,逐渐地将就业指导工作向全程式转变,使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在执行方面,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来设计指导方向,建立学校与就业指导中心的固定联系,尽可能了解学生的需求所在,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帮助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5.2.3 建立校企联系,加强合作关系

在美国方面,几乎每所高校都有自己固定的用人单位需求,会定期为学生提供就业招聘或者提供实习岗位。因此,加强校企合作对学生未来就业具有重要作用。学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了解市场情况,联系用人单位,从而形成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未来就业提供有利平台。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方面可以邀请成功人士为学生介绍社会现状,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未来就业前景,并且学校可以从企业方面了解到更多就业信息,通过供求方面的结合,更好地完善学校的就业指导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5.3 社会角度

在社会方面,政府应承担起创造就业岗位的责任。一方面,在教育体制改革推进上加大力度,使学校更具备自主权,能按照市场的需求来培养专业化人才;另一方面,政府也应将就业指导放在首要地位,开展职业规划讲座课程,加强对招聘会、人才市场的监管。只有经济社会高度发展,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人才需求量越多,种类也就越多,大学生就业才能具有多样化与多选择性。因此政府应在产业发展方面加大力度,对高校招生与课程设置方面增加广度、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为大学生创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营造一个温和的市场氛围,有助于大学生未来的事业发展。

[1]陈莹.中美大学生就业现状比较与启示[J].闽江学院学报,2013(4).

[2]杨冬民,孙赵勇.中美大学生就业的比较分析及借鉴价值[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4).

[3]赵胜利,蒋洪甫.中美大学生就业指导差异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7(4).

猜你喜欢
东北师范大学经管格斯
纪念希格斯玻色子发现10周年
捕捉希格斯玻色子之手
“新经管”建设工程的时代背景、总体思路及设计方案
Charlotte’s Web: A Fantasy Pig,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Death
A Feminist Analysis of Aunt Georgiana in A Wagner Matinee
Addressing Forms of Gender in Andersen's Five Fairy Tales
检察日报社2017年度“十佳采编明星”、“经管服务明星”
希格斯理论获奖姗姗来迟
希格斯子闯入了死胡同
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