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细节,想象历史

2018-03-02 06:01
中学语文 2018年2期
关键词:韩信

何 伟

【技法阐释】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一个好故事,从内容层面上看,有了人和人性、悬念和逻辑,还有很重要的一项——细节。新闻人应该养成这样一种习惯:无论做什么选题,首先考虑人物,其次寻找细节。”可以说,故事如果没有细节,就没有感染力;具有了好细节的故事,才有意义。如果我们对文章意义和主题强调太多,就会毁掉无数趣味;最有意义的事情,其实藏在故事的细节里。

当年明月强调:写史即写人,写人即写心。他的《明朝那些事儿》之所以深入人心,让人入迷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将枯燥的历史,变为诙谐风趣、血肉丰满个性鲜明的细节。

培根说:“读史可以明智。”其实,我们学生写作,完全可以向当年明月学习,运用细节,重现历史。即将各种教科书上枯燥无味的历史,赋予一定的想像,从一个个具体的小的角度去描写历史,变成具有波澜起伏、生动形象的故事。历史的车轮永不停息地前进着,虽然在岁月中仅留下了模糊的痕迹,但我们通过再现历史场景,可以让历史重现。通过想象细节,重现历史时,枯燥的历史,就可以具有鲜活的、形象的、立体的情节,使我们的文章顿生波澜,这不失为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名家示范】

一个人,在路上

当年明月

徐弘祖出生的时候,是万历十五年(1587 年)。

在这个特定的年龄出生,真是缘分,但外面的世界,跟徐弘祖并没有多大关系,他的老家在江阴,山清水秀,比较清净。当然,清净归清净,在那年头,要想出人头地,青史留名,只有一条路——考试(似乎今天也是)。徐弘祖不想考试,不想出人头地,不想青史留名,他只想玩。按史籍说,是从小就玩,且玩得比较狠,比较特别,只是四处瞎转悠,遇到山就爬,遇到河就下,人极小,胆子极大。刚开始,他旅游的范围,主要是江浙一带,比如紫金山、太湖、普陀山等等。后来愈发勇猛,又去了雁荡山、九华山、黄山、武夷山、庐山等等。

从俗世的角度,徐弘祖是个怪人,这人不考功名,不求做官,不成家立业,按很多人的说法,是毁了。徐弘祖旅行的唯一阻力,是他的父母。他的父亲去世较早,只剩他的母亲无人照料。所以在出发前,徐宏祖总是很犹豫,然而他的母亲找到他,对他说了这样一番话:“男儿志在四方,当往天地间一展胸怀!”就这样,徐弘祖开始了他伟大的历程。

他二十岁离家,穿着布衣,没有政府支持,没有朋友帮助,独自一人,游历天下二十余年,他去过的地方,包括湖广、四川、辽东、西北,简单地说,全国十三省,全部走遍。他爬过的山,包括泰山、华山、衡山、嵩山、终南山、峨眉山。此外,黄河、长江、洞庭湖、鄱阳湖,金沙江、汉江,几乎所有江河湖泊,全部游历。在游历的过程中,他曾三次遭遇强盗,被劫去财物,身负刀伤,还由于走进大山,无法找到出路,数次断粮,几乎饿死。

在旅行的过程中,他开始记笔记,每天的经历,他都详细记录下来,鉴于他本人除姓名外,还有个号,叫霞客,后来他这本笔记,就被称为《徐霞客游记》。

崇祯九年(1636),近五十岁的徐弘祖决定,再次出游,正当他考虑出游方向的时候,一个和尚找到了他。这个和尚叫静闻,家住南京,他非常崇敬鸡足山迦叶寺的菩萨,曾刺破手指,血写过一本法华经。鸡足山在云南。当时的云南鸡足山,是蛮荒之地。静闻是个明白人,必须找一个同伴。

他们的路线是,先从南直隶出发,过湖广,到广西,进入四川,最后到达云贵。但到湖广就出事了。两人坐船准备渡江,渡到一半,遇上了强盗。静闻在这场风波中受了伤,刚撑到广西,就圆寂了。徐宏祖办理了静闻的后事后,继续前进,去鸡足山,带着静闻的骨灰去。答应他的事情,一定要帮他做到。为了一个逝去者的愿望,为了实现自己的承诺,虽然这个逝去者,他并不熟悉。

旅程很艰苦,没有路费的徐弘祖背着静闻的骨灰,没有任何资助,他只能住在荒野,靠野菜干粮充饥,为了能够继续前行,他还当掉了自己所能当掉的东西,只是为了一个承诺。

就这样,他按照原定路线,翻阅了广西十万大山,然后进入四川,越过峨眉山,沿着岷江,到达甘孜松潘。渡过金沙江,渡过澜沧江,经过丽江、经过西双版纳,到达鸡足山。迦叶寺里,他解开了背上的包裹,拿出了静闻的骨灰,郑重地埋在了迦叶寺里,他兑现了承诺。

他离开鸡足山,又继续前行,行进半年,翻越了昆仑山,又行进半年,进入藏区,游历几个月后,踏上归途。回去没多久,就病了。估计是长年劳累,徐弘祖终究是病倒了,没能再次出行。崇祯十四年(1641),病重逝世,年 54。

他所留下的笔记,据说总共有两百多万字,可惜没有保留下来,剩余的部分,大约几十万字,被后人编成 《徐霞客游记》。在这本书里,记载了祖国山川的详细情况,涉及地理、水利、地貌等情况,被誉为十七世纪最伟大的地理学著作,翻译成几十国语言,流传世界。

没有资助,没有利益,放弃一切,用一生的时间,只是为了游历?究竟为了什么?

是的,这就是: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选自《读者》2010年第19期)

【点 评】我们大都是在历史课本上知道徐霞客的。徐霞客(1587年 1月 5日—1641年 3月 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汉族,明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探险家。他的作品《徐霞客游记》,成为后世经典的地理学名著。

在《一个人,在路上》中,徐霞客被刻画为一个不寻常的人。他一生不去考取功名,终生游历四方,历尽艰苦,几次死里逃生,却并未动摇他的信念,而用双腿走遍了中华名山大川。文章综合运用了白描,对比等手法,将叙事、议论、抒情三者相结合,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明朝晚期的徐霞客别样的风雨人生,精彩人生。徐霞客历经千辛万苦,为了一个并不熟悉的逝者曾经做出的承诺;历经一生游历世间,不仅仅是因为大好河山在那里,还有他的信念、承诺、誓言等,一切都存在于心中——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佳作展示1】

荣与辱

张 玲

韩信回到了故乡,封一个无赖为中尉,被人们议论纷纷。多年前淮阴闹市中的那一幕图景,也在韩信的脑海中浮现。

那个清晨,薄雾沉沉,凉风袭人,他眉头紧蹙,手里握着一把剑,缓缓走过,他正为生计而烦恼。周遭的叫卖声,吵闹声,马叫声,不绝于耳,但这一切仿佛都与自己无关。他还是那样形单影只,无所事事。他心里正寻思着这天到底该到哪里混一顿饭吃。

在街道的拐角,突然有个人撞到了韩信,后面跟着几个人。也许撞的力道过大,也许自己饥饿,手里的剑掉在了地上。他也没十分在意是谁,想捡起自己的剑,离开这里。

耳边突然传来了轻蔑地笑声:“哎呦,这不是韩信韩大少爷嘛?吃过饭没有?”抬头一看,原来是这里的泼皮无赖。韩信不想理睬,掉头就要离开。

对于韩信的不理不睬,这个无赖更加嚣张,认为受了韩信的极大侮辱,在这群哥们中实在没面子。忽然拦住了他,一把夺过韩信的宝剑。

“想离开,做缩头乌龟,还整天人模狗样地拿着剑,你真是侮辱了这把剑呀!这样吧,要么拿着这把剑杀了我,要么从我的裤裆下像狗一样地爬过去!你选择一样吧!”

哈哈哈,周围一片刺耳的哄笑声传入耳膜。“对对对,选一样吧!”有人起哄。围观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形成了一个圆圈,包围着韩信和无赖。

想走是不可能的了。再说,自己的宝剑还在无赖的手里。韩信缓缓地抬起头,看着这个无赖:邋遢鼻子,头发凌乱,嬉皮笑脸,凶气十足。

“杀了他吗?韩信你哪里受到过这样的侮辱,想当初南昌亭长,因早早地吃了饭而等你,就跟他绝交。这个泼皮算什么东西!杀了他。”脑海里有一个声音在说。

“不行,你的理想还没有实现,杀了他,你也会被判处死刑。你对你母亲许下好好活着的诺言如何实现?更别说将来光宗耀祖了!”另一个声音仿佛在反驳。

“选择哪一种做法,的确是自己当前所必须面对的一道坎。爬过去,要受乡人耻笑;杀了他,自己也要被处死!自己该何去何从呢?”韩信仔细地打量着这个无赖泼皮。

忽然,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在他的脑海里一闪而过。大丈夫能屈能伸,不要因自己一时怒气而贻误今后的大事。那么,爬过去又算得了什么?这种屈辱比起勾践,又算得了什么?这道坎又算得了什么?必须忍辱负重,跨过这道坎。

闹市上的人越聚越多,四周被围得水泄不通。只见韩信蹲下来,跪下去,从这泼皮的两胯中匍匐着,爬了过去。四周哈哈大笑,有的甚至鼓掌叫好,不知是嘲讽,还是赞赏!韩信站起来,拿着剑,笑了笑。这故乡是不能呆了,听说项梁起事,还是投奔他去吧,韩信信步而走,离开了淮阴。

多年以后,韩信被刘邦封为楚王,回到了故乡,整个淮阴仿佛炸开了锅,人们争相传颂着“胯下受辱”的故事……

【点 评】本文灵感源于司马迁《淮阴侯列传》开篇的“胯下之辱”片段:“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作者发挥想象,将简短的几句文言,通过自己丰富的联想,使得历史人物(韩信、侮信之屠中少年、看客)跃然纸上。作者善于运用各种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可谓细致入微,非常符合人物性格特征;景物描写也恰到好处,与韩信落魄时的心境相契合。最后,文章首尾照应。

【佳作展示2】

人生的作业

郭 慧

“你当真要以此作为你余生的事业?人生的精彩很多,也要为你的家人好好想想,又何必如此固执呢?”身穿华服的男子说道,无奈的面容中显出一丝愤恨。

嵇康并未回答,依旧默默地、有力地在敲打着铁块,一下接着一下,火星四溅。成型后,他将乌青的铁块浸入水里,铁块“滋滋”作响,冒着白烟,取出铁块,乌青变为锃亮。他的发髻乌黑,粘着汗水,衣服浸湿,贴在他宽大的背上,更显桀骜。

悠悠一声传人耳膜:“这样不好吗?”“这样不好吗?”一句简单的反问,便这样注定了嵇康别样的余生。先前的一切青云之志就随风而去吧,活在这样一个恐怖的年代,必须将风华敛尽,摒弃出人头地、兼济天下的理想。他余生的作业,是屈身于一间小小的铁匠铺,和志同道合的向秀,以打铁为乐。

他的才能,不知令多少人欣羡。若他能辅佐司马氏,那他的前程也许不可想象。人人不是都渴望万人欣羡的无上权势吗?人生最终的作业不就是凌于顶峰,教万人膜拜吗?我总觉得他有些矫情,人生若不能轰轰烈烈,那又有何意义?嵇康的选择真的正确吗?内心不禁一问。纵观古今,以才情而扬名立万者并不少见,仕途坎坷、处处失意而放弃理想者也不在少数。而真正摒弃浮华的,却少之又少。

他,嵇康,神华内敛,却光彩夺目。他,透过树叶的间隙,或举杯邀月,一饮而尽;或与友人海阔天空,清谈大笑。在眉眼之间会意的,是一种超脱恣意的光彩。在狂舞的火光中,在纷纷扰扰的历史风尘中,静静地将《广陵散》奏响,跌宕绵长。即使成为广陵绝响,余音仍流转千年而未消。这,或有别于莺歌燕舞、钟鸣鼎食的生活,但也别具一番情味。

也许,在那样一个世道,花前月下、一方石桌、一壶清酒,也可以算作人间至乐。但是,万事终将归于平淡,“神马都是浮云”。他不过是将这份平淡提前,选择一份简单的作业,留给自己的却是一方平静安逸的天地,所谓“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他的平淡、朴素,他的“不汲汲于功名,不戚戚于富贵”,为后人竖了一支标杆,书写了一卷流光溢彩的画册,奏响了一曲笑傲江湖,虽戛然而止,然令人景仰。

“叔夜,你可曾想仔细了?我……”华服男子话未说完,便被嵇康的话语打断,“这是我的选择,孰是孰非任评说。”

又一块铁被烧得通体赤红,锤打,冶炼,滚烫的热气直逼人的脸颊,又一次浸入水中,“滋滋”作响。男子的一颗汗珠,滴到了铁块上,瞬间化作一缕青烟。他倒不像是在打铁,更像是在锤炼他的人生。

时光流转,浮生若梦,当所有的繁华落幕,嵇康为我们留下的,是一份至真至美的真性,在火光与黑暗的交错中,锤炼出一份光彩。

【点 评】史载嵇康“性绝巧而好锻,宅中有一柳树甚茂,乃激水环之,每夏月,居其下以锻”。对这个简单短小的历史记载,文章取“嵇康打铁”为依托,为我们展现出一个精彩的故事。但作者并非照搬翻译历史小故事,而是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将叙事、描写、抒情与议论相结合。透过两组对话,演绎成一篇文章。更为关键的是,作者有着较为深刻的思考,并呈现出一种哲思,对于中学生而言,这的确难能可贵。

【佳作展示3】

一个小兵的告白

崔洁

“就这样死去吗?……不,不,不能。我一定要把近来的经历告诸后人。”

我生活在明朝末年,乃土生土长的扬州人氏。此时,后金人正在肆虐明朝故土,就连南明的疆界也正在一点点的被蚕食。南明的政权已摇摇欲坠,风雨飘零。于是,我应征入伍,成了一名军人,我的职责是城上巡逻。快一个月了。我每天站在城楼上,目眺远方,侦察敌情。每当换班时,我便脱下沉重的铠甲,拿起兄弟们带来的面饼,和着凉开水,狼吞虎咽地大吃一番;然后,和衣而睡。

一天,我正眺望远方,这时走来一貌似秀才者。我吼他下去,他莞尔而笑:“为什么?”

我横眉冷竖道:“为什么?因你并非军人,且此乃军事重地。”

“难道不是军人就不能为保家卫国出一份力么?”他激动地说。

“当然可以,但不是这儿。”

“并非军人可以杀敌,国难当头之时,人人都可以在前线为国杀敌。”他凛然正气。

“这,这……”我一时语塞,他的手落在了我的肩上,拍了拍,和蔼地说:“记住,即使是平常的老百姓,也可以在前线出一份力,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无论谁,都可以上前线。”

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后来,我才知道那人竟是督师史可法,老百姓口口相传的英雄,一个被贬却心系国家之人。从此,他常常和我们在一起,共同处于阵地的最前沿,和我们谈笑风生,商讨破敌的良策。他倒不像是文官,更像个虎虎生威的将军。我将事告诉了我的父母亲戚,大家都沸腾了。不过几天,全扬州城都沸腾了。争相一睹督师的风采。而且,其他偷偷溜走的士兵又全都回来了。投入到为保卫扬州的战斗中。

连退职武将樊大刚都来了,听说他的母亲为了不让他惦念,竟一头撞死在石碑上。当兄弟们说道这个消息时,我不由得将头仰起,遥望苍天,尽量不让自己的眼泪滑落下来。

时光飞驶,我们死守扬州城几个月后,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将士们也渐渐处于疲惫状态,但史公仍然没有放弃,誓死守卫着扬州城池,精神高度集中。

今天,没有太阳,天空一片阴霾,笼罩着大地。俯视城下千军万马,我不由得倒吸了口冷气,心知敌人肯定要破城了,城外的敌军喊话说:“只要史督师肯投降,金银珠宝,高官爵位,应有尽有。”此时,我的心悬了起来,不知道结果会怎样。唯听到史公哈哈大笑道:“史某承受不起,史某连命都不要了,还要这身外之物干嘛呢?”好一个身外之物,真是临难不苟,临危不惧,我向史公投去了钦佩的一瞥。

敌人终于被史公的言语激怒了,开始疯狂地攻城。只听到史公大吼一声:“宁做刀下鬼,不做亡国奴。临死有何惧,偷生有何欢?”史公的话将我们的熊熊斗志点燃,兄弟们与敌军奋力厮杀着,最终寡不敌众,城门被破。

然而,兄弟们并没有退却,在史公的带领下,与敌人展开了巷战,有的甚至肉搏。很多兄弟倒在了血泊中,但我和其他兄弟仍然一如既往,冲向敌军,视死如归,拼命挥刀,砍杀敌人。忽然,一枝利箭飞射而来,正中我的心脏,我用尽最后一口气将身边的敌兵砍倒,回望着督师,仍提着剑,砍杀着前行。我微笑着,慢慢地闭上了双眼。

一个声音在耳边回荡:能与史公共事,此生无憾,我心无悔;能与史公赴难,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点 评】关于史可法临终前的史料记载不多,最为常见的是清朝文学家全祖望的 《梅花岭记》:“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此为作者在参观史可法纪念馆后的一篇随笔,作者不落窠臼,对历史事件作了独特的想象。作者或描写,或叙事,或联想,都以自己独有的视角,向读者讲述那个遥远而经典的故事。

猜你喜欢
韩信
史记故事(6)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多多益
韩信造就的成语
古代的军事家们 国士无双韩信
追韩信
韩信谋反是个阴谋?
韩信谋反是个阴谋?
一饭千金的故事
韩信“背水阵”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