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一朵记忆的浪花
——如何写好回忆类作文

2018-03-02 06:01刘腾辉
中学语文 2018年2期
关键词:拐角花溪梧桐

刘腾辉

回忆类作文命题意在让考生回忆美好过去,总结生活经验,收获成长感悟。但由于此类作文审题难度不大,考生误认为被回忆的人、事、物、景等皆可入文,结果选材“拥堵”,立意雷同,千篇一律,难见亮点。怎样走出这些误区呢?让我们先欣赏一篇考场佳作。

一次相逢一次暖

南通考生

那次浙江花溪旅游,我不仅欣赏到了青山秀水之美,而且与“他”相逢,感知到了一份透心的暖。(点题,“他”是谁?设置悬念。)

那天登山途中,我无力地蜷缩着,任由恶心与疼痛将我扭成螺旋状。“再坚持一会儿吧。”妈妈重复着苍白的安慰。是啊,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半山腰上,除了忍耐,别无他法。可是想呕吐的感觉愈来愈强烈,仿佛摇摇欲坠的囚笼已关不住一头猛兽。(不写登山前情,,一下子进入“突发事件”,很吸引人。)

“她怎么了?”陌生的声音,陌生的语气。我却丝毫没有抬眼探究的冲动,只是无精打采地盯着脚底石板上的花纹,希望能分散点注意力。“孩子在车上一路颠簸,下车后觉得难受,想吐……”妈妈轻轻地叹了口气。“没事儿吧,要不……”我猛地拉住妈妈,一手捂着嘴。“孩子要吐,快,到我家去吧,我家就在那儿,近得很。”指着方向的手掌宽厚、粗糙而坚实。我来不及细看,跌跌撞撞地跟随着那伟岸的身影,急急地来到洗手池旁。“你先看着孩子,我出去一趟,就来。”他的话里夹着方言,但我听得真切。(“他”出场,语言、外貌和动作描写给人朴实感,“我出去一趟”再设悬念。)

妈妈轻拍我的后背,“哇……”一阵昏天暗地后,我终于得以喘息,眼眶不知不觉泛起红色。屋里整洁的陈设跃入眼帘,“他竟不怕我们这些陌生人顺手牵羊,放心地走了?”我的内心惊愕与感动交织,明显有什么堵住了嗓子眼。“来,这是用热水泡的红糖姜汤,尝尝看。唉,小地方,也只有这么个土方法,你别嫌弃。”我一抬眼,撞进了他的一片真诚与炽热。(动词“撞”凸显力度,用得妙。)那笑容那么灿烂,露出一排微黄的牙齿,好像要将一颗心都明明白白地呈现出来。这是个普普通通的中年男子,个子不高,我却觉得必须将头抬高,甚至踮起脚尖,才能与他平视。(实写“抬”与“踮”,虚写感激敬佩之情,表达手法新颖。)

我小心翼翼地捧着那粗糙的碗,如同对待一件易碎的瓷器。仰头,任温润的液体流进翻腾的胃。跨出山民的家门,恍惚间,我的耳畔传来飞鸟的啼鸣,悠远动听。(借景抒情,富有诗意。)等我和妈妈回过神时,他已关上家门,匆匆地招一招手,消失在人海中。妈妈手中攥着没有送出去的钱,无奈地站着——他是谁,叫什么名字,什么职业?我好后悔,连一声谢谢都没有来得及说……(一连串的自问与自责,烘托无名山民的真诚朴实、乐于助人。)

花溪相逢,温馨如梦。生活在花溪的他,如山花般美丽,似小溪般清澈。(就景设喻,文采斐然。)

欣赏了这篇考场佳作后,能总结出“回溯过往,溅出几多浪花”的“高招”。

一、个性化选材——人有我新,以真示人

回溯过往,须避开“群体戏水”式的“规定动作”,做到“走进个性心河,踏出闪亮浪花”。很多考生都写旅游中与大自然美景 “相逢”且感到“温暖”时,上文作者却别具慧眼,没有放开笔墨描写花溪美景,而是把眼光投向一位普通“山民”,通过多种描写表现他的热情淳朴与乐于助人,“我”和花溪景色只是衬笔。这就是“人有我新,以真示人”的个性化选材,是能踏出闪亮浪花的“自选动作”。在旅游风景区经常有“欺客宰客”行为曝光的当下,阅卷老师读到“如山花般美丽,似小溪般清澈”的“他”,自然会眼前一亮,拍手叫好。

二、精细描写——再现动人瞬间

回忆性文章的叙写不能因为穿越时空而显得笼统粗糙,相反,要尽量捕捉并再现记忆中那些动人的瞬间,哪怕只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次回头。上述佳作中,一句“那笑容那么灿烂,露出一排微黄的牙齿,好像要将一颗心都明明白白地呈现出来”,可见作者观察之细致,用语似贬实褒,何等传神!

三、哲理思考——叙议结合,“解剖”生活

回忆性文章不能为回忆而回忆,应该跳出“回忆”说“回忆”,感悟生活真谛,追求立意创新。叙议结合,以哲理思考“解剖”生活,就是“说回忆”的有效途径。宁夏一位考生曾采用议论性散文这一文体写“走过 ”,以“那个拐角”补题,揭示的生活哲理是:生活无死角,拐角不可怕,拐角后的新发现,给人以自信。作者先这样叙述:在北京迷宫般的老胡同里穿行,拐角后发现古老墙壁上有一只报箱,报箱上有个精巧的“微型天堂”——鸟巢……这段叙写成为第一次议论的由头;文章接着叙写“我”游过被导游称作“绝境”的海南“天涯海角”后却又发现天堂一般美丽的“鹿回头”公园的经历,进行第二次议论。在“形象与哲理共舞”式的“两叙两议”之后,以归纳性议论结尾:“任流年飞逝,任角落变幻,我都会用一颗童真的心去领悟,发现拐角里蕴藏的美丽,播下希望的种子——即便在最不起眼的拐角,也能绽放出常开不败的花。”看,这就是跳出“回忆”说“回忆”,文章因深刻的哲思而立意显豁,高人一筹。

四、散文化笔法——形散神聚,事小情深

如文题“走在花季”,有位考生采用散文化笔法叙写童年时代的“多人多事“,形散神聚,指向集中,亮点频现。请欣赏文章的主体部分:

何时,我不再扯着父母的衣角,却渴望独立,渴望抖动自己刚刚丰满的双冀,试着去拥抱云彩,沐浴阳光。

何时,我不再撒娇吵闹,开始留意妈妈眼角的丝丝皱纹和爸爸双鬓的缕缕银发,希望能用自己的双手,抚平那眼角的皱痕,拔去那双鬓上的白发。

何时,我不再和邻居小朋友一起,上树下河,捉鱼戏虾,只是自己一个人倚望着天空,反复想着藏在心中的小秘密,用成长的誓言将它们装订成一本厚厚的日记。

何时,我不再用那带着几分稚气的腔调朗读那朗朗上口的儿歌,脱口一个英语单词,一个句子,或者一首轻快的青春流行乐曲。

何时,我不再无理地抢夺别人的东西。自尊、自爱、团结、谦让,彼此见了面,报以一个诚恳的微笑,一个礼貌的招手。

何时,我不再只沉迷于动画片,换个空间,我会去打开电脑荧屏,进入QQ聊天室,找朋友,寻知己……

这些排比段表述的内容,虽然只是童年生活之河中的 “微澜”,,但都洋溢着生活气息,,都以小见大,指向“我”的成长、成熟,能新人耳目、引发共鸣。

五、形象描写——“忆”中有画,画中有“意”

有位考生写“留在我心中的那份美景”,选定的回忆之“景”为梧桐,其“美”点定位在傲视狂风暴雨的顽强与坚韧。文章后半部分对回忆中的梧桐新生展开诗意的形象描写:

绿意盎然,一树繁花,枝叶轻轻摇摆,向我倾诉着“涅槃重生”的喜悦。枝叶上的晨露在和阳光相互挑逗着,浅紫和淡黄的花瓣挨挨挤挤,向环绕重叠、纠缠难解的梦。主干下的根须有力地将地砖微微拱起,这也成为我永留心底的风景。

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梧桐新生后的画面,笔触细腻。结尾更是精彩:“有诗云:‘亭亭南轩外,贞干修且直。广叶结青阴,繁花连素色。天资韶雅性,不愧知音识。’梧桐,我赞美你,你就是我的知音!”引用唐朝戴叔伦的诗直抒胸臆,使立意更有文化味。堪称“忆”中有画,画中有“意”的范例。

猜你喜欢
拐角花溪梧桐
梧桐
Multi-versions of Chinese Classics Under the Same Title—A Case Study 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Slow Slow Song
如梦似幻的花溪湿地公园
Where Is My Home?
花溪的信
梧桐树下
咏樱——花溪冬樱花
走过那一个拐角
拐角遇到奇迹
花溪高坡醉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