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研究文献综述

2018-03-03 19:31刘一维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8年5期
关键词:金融稳定影子银行货币政策

刘一维

[提要] 影子银行推动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扩大与蔓延,危机后引起学术界及监管部门的广泛关注。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一种新型金融机制,影子银行在支撑经济发展、增强市场流动性、推动金融改革等方面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其低透明度、高杠杆性、高传染性等风险特征不利于货币政策的调控和金融稳定。本文从概念、特征、风险、对经济的影响等方面,对国内外影子银行研究状况进行分析,最后做简单述评。

关键词:影子银行;货币政策;金融稳定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12月25日

影子银行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在金融危机前一直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在此之后其发展速度惊人,从金融危机到欧债危机,影子银行均起到助推的作用。2012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發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提出我国应关注“影子银行”问题。2015年银监会下发的《商业银行委托贷款管理办法》,正式启动对委托贷款的运作监管,预示着监管部门规范影子银行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2017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对不良资产、债券违约、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系统性风险要高度警惕。现今,影子银行作为金融体系运行中重要的一环,对货币政策的调控和国家宏观经济的运行有着巨大的影响。

一、影子银行的概念

(一)国外关于影子银行概念的研究。影子银行又称平行银行系统,由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Pull McCully于2007年首次提出,它是通过银行贷款证券化进行信用扩张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的核心是将传统的银行信贷关系演变为隐藏在证券化中的信贷关系。此后关于影子银行的研究从未间断,学者对影子银行的定义也存在一定分歧。

金融稳定理事会2011年提出,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监管套利和系统性风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这一定义目前已被广泛接受。2012年IMF认为影子银行的本质是风险转换并降低交易对手风险,最主要的影子银行行为包括证券化和抵押品中介化。同时,IMF结合中国,将影子银行定义为受到监管的银行体系外的金融中介活动。

Jianjun LI、Sara HSU(2014)等提出中国的影子金融体系由非银行金融产品和信贷创造产品组成,其中非银行金融产品包括银信合作金融产品、由信托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发行的产品、准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和信用风险资产。Claessens and Ratnovski(2016)认为影子银行是除传统银行之外的所有金融活动。

(二)国内关于影子银行概念的研究。中国银监会年报2011年从广义上将影子银行定义为传统银行体系外涉及信用中介的活动和机构,狭义上将其定义为引起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的非银行信用中介机构;2013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将影子银行概括为:正规银行体系之外,由具有流动性和转换功能,存在引发系统性风险或监管套利可能的机构和业务构成的信用中介体系。

陆晓明(2014)提出对影子银行进行分类,按其与央行的关系可分为三类:作为银行监管,央行对其提供资金支持;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央行不提供资金支持;游离于监管之外,无监管。史焕平、李泽成(2015)提出影子银行具有隐蔽性、游离于正规监管之外,且影子银行与未观测金融类似,将其概括成能够替代传统商业银行功能,不受监管或少受监管的信用中介活动总称。王擎、白雪(2016)将影子银行定义为未观测信贷,主要包括民间金融、地下金融、住户内部借贷活动等。毛寅成(2017)概括我国主要有四类影子银行:一是以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形式存在的理财产品、贷款证券化产品等;二是国有大型企业利用自身优势从银行获取贷款,再以高于商业银行的利率放贷给中小企业,从中获取利率差;三是民间借贷融资机构,比如私募基金、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四是随着互联网经济发展,发展迅速的网络借贷。

二、影子银行的特征

Crotty、Epstein(2008)指出影子银行的债务多为短期而债权则是长期,资产组成由原来的流动性较强的资产转变成流动性较差的资产,使得银行的信用期限结构发生改变,出现期限错配。Eliott D.、Kroeber A.、Qiao Y(2015)认为影子银行具有低透明度、高杠杆性的特点。

颜永嘉(2014)分析到影子银行缺乏有效监管、依赖批发融资等特征积累了系统性风险,增加了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许少强、颜永嘉(2015)得出中国式影子银行主要有业务异质化、存款理财化、贷款表外化的特点,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谷秀娟、白君易(2015)认为影子银行是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其跨市场、跨行业的特点使得风险在整个金融体系中传递,具有高传染性风险。方先明、谢雨菲(2016)认为我国影子银行大多以“银行的影子”的形式存在、具有明显的融资属性且与商业银行间存在资金的交叉流动。

三、影子银行的风险

Meeks et al.(2013)研究得出金融机构之间的证券化资产交易最终会导致不利冲击下影子银行风险外溢,影子银行和商业银行同时面临流动性紧缩,使得金融动荡加剧。Yunlin Lu、Haifeng Guo等(2015)提出,中国涉及影子银行的机构面临更高的流动性风险和偿付能力风险。中小企业出口的很大一部分资金贷款源于影子银行,当企业由于利润下降不能及时偿付贷款时,不良贷款的增加将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偿付能力风险。李建军、薛莹(2014)提出影子银行拥有较长的债券债务链条,信用衍生关系较复杂,当债务人缺乏债权人对其的激励监督时,会出现信用风险问题。祝继高、胡诗阳、陆正飞(2016)指出:我国影子银行会带来流动性风险和坏账风险。因此,我国影子银行形成的本质是商业银行在受到金融管制的前提下,被迫大力发展例如“类贷款业务”等金融创新。

四、影子银行对经济的影响endprint

王振、曾辉(2014)得出结论影子银行会增加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导致货币当局对货币监测的难度加大,从而影响利率或信贷机制的传导效果。胡利琴、陈锐、班若愚(2016)指出不同于国外围绕证券化为主的模式,我国影子银行作为商业银行的补充,具有与商业银行类似的货币政策传导风险承担渠道,同时货币政策在长期和短期均对影子银行产生非对称效应。范方志(2016)认为影子银行创造了额外的货币供应量,削弱了央行的货币主体地位,其通过金融创新开发的金融工具逐渐具有更强的货币属性,货币当局有必要将影子银行纳入货币供应量的统计。

李波、伍戈(2011)认为影子银行扭曲了传统的信贷渠道,弱化了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最终不利于金融业的稳定发展。刘超、马玉洁(2014)研究了影子银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结论显示:影子银行在促进金融发展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其发展不利于金融稳定。李建军、薛莹(2014)提出经济下行与影子银行风险互相作用,对经济和金融的稳定性造成一定冲击。由于各机构间存在交叉债务关系,当影子银行发生非预期损失出现倒闭时,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相关机构遭到牵连,继而引发金融动荡。

五、文献述评

从现有的文献可以看出,自国际金融危机后,影子银行问题引起了货币当局的关注和学术界的研究。与研究的初期阶段相比,现今对影子银行的研究角度逐渐增加,但从整体来看相关文献对影子银行的研究还没形成系统、完整、统一的理论,尤其在很多重大问题上学术界还存在许多分歧,相关文献并未就重大问题展开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1)现有文献关于影子银行的定义、特征、风险等基础方面的研究虽然较多,但系统的理论尚未形成,尤其对影子银行的定义并未达成一致,不利于为货币当局防范影子银行风险提供理论基础;(2)关于影子银行对经济的影响,大多文献集中于对经济的稳定和货币政策的传导研究,仍缺乏对影子银行监管的研究,选择怎样的监管方式应对风险和如何加强国际合作监管依然未达成统一;(3)不同于国外影子银行围绕证券化的模式,中国式影子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并行,更多地依赖于银行,是传统商业银行的补充。国内学者在研究分析时,应注意结合中国特色进行相关研究,推动中国式影子银行更好地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Eliott D.Shadow Banking in China:A primer[R].The Bookings Institution Disscussion Paper,2015.

[2]史焕平,李泽成.货币政策、影子银行增速与经济增长[J].金融论坛,2015.7.

[3]毛寅成.我国影子银行对国家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J].经济与管理,2017.3.

[4]许少强,颜永嘉.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利率传导与货币政策调控[J].国际金融研究,2015.11.

[5]王振,曾辉.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影响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國际金融研究,2014.12.endprint

猜你喜欢
金融稳定影子银行货币政策
正常的货币政策是令人羡慕的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猪通胀”下的货币政策难题
信用衍生产品的风险转移功能综述
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