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文武教育的研究

2018-03-04 06:44向钗榕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研究生院湖南长沙410012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8年16期
关键词:文武拳种传统武术

□ 向钗榕(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研究生院 湖南 长沙 410012)

前言

新时期的武术教育,更加突出的是“文武兼备”、“文武双全”的特点,文武教育对武术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也是一种特殊的学校教育,文武学校的教育以“文”为根本,以“武”为特色,在进行学校教育的同时促进武术这一特色的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在新时期大力发展文武教育,推动传统武术的发展,离不开习武、爱武、学者、专家以及政府的支持。

1、传统武术的概念界定

传统武术的概念:传统武术是在中国农耕文明背景下,中华民族长期的技击活动中,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以攻防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格斗和功法练习为运动形式,以家传、师徒传承或军事训练为主要途径,以提高攻防技击能力为主要目的,注重内外兼修,融文化教育、技击、健身、修心、医疗、养生于一体,各种自成体系的拳种的总称。

2、新时期传统武术的发展状况

2.1、地域特色拳种的推广

中国武术协会的晏西征先生在“湖南文武教育高峰论坛”的发言中指出:“在中国武术段位制推广的传统武术拳种中,还没有一个是我们湖南的本土拳种;湖南武术史上有着浓郁的尚武之风”。提出将梅山武术打造成湖南首个武术段位拳种,以及如何将梅山武术推进武术段位拳种的建议:首先,要在政府的主导下,编制出梅山武术段位技术体系;其次,要借助武术段位制进校园的东风,将梅山武术套路在新化县内进行试点推广,同时对其习练与考试内容及评价标准进行改良与完善;最后,再通过各种途径向省内外进行推广,并积极做好申报工作,使梅山武术真正成为湖南首个段位拳种。

2.2、传统武术发展的现状

攻防手段合理性和实效性与艺术表现力的和谐统一,既是武术运动性质概念的时代性话题,又是创新和超越精神的根本反映,更是新时期武术运动竞技价值创新的主题思想。在新时期的今天,传统武术背受外来文化与技艺的渗透,内受竞技武术与其它运动项目的挤压,在夹缝中艰难的存活着,亟需挖掘、整理、传承、研究和发展。经研究发现,高校中的武术多以武术套路、太极拳、散打等内容为主,以初级竞技武术套路为主要方向,而传统武术主要集中于民间,如文武学校、武馆等领域。由于传统武术中“本门武术概不外传”的保守观念,受外来技艺的冲击,以及拳师的相继逝世,使传统武术的发展危机大大加深。

3、新时期文武学校和文武教育发展的研究

3.1、学校武术教育的目的和目标

2017年12月在湖南省新化县举行的 “湖南文武教育高峰论坛”上,十多个文武学校与湖南省武术协会领导对湖南文武教育展开了交流,在此论坛中,湖南师范大学的张继生教授,以“新时期学校武术教育的问题”为主题,谈到了学校武术教育的目的与目标,以培养武术的孩子必须要会教武术、会学武术、会判断武术的真假,还要做到如何以德育人,培养具有武术素养的人为目的。以培养武术教练,老师有教无类,普及所有的青少年;培养武士、士大夫的精神,剑锋所指、所向披靡的;培养武侠有侠义精神的,把武术上升到民族和国家高于一切的利益上面的人为培养方向。学校武术教育的目标由六个部分组成,即:参与目标、技能目标、认知目标、体质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

3.2、学校武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受外来武技的冲击。

武术在1915年开始进入学校,武术的发展受到国家、政府的支持,学校武术教育仍然处于尴尬境地,不仅没有实现广泛普及和推广,还受到外来武技的冲击,如跆拳道、空手道等,学校武术发展举步维艰。

(2)武术课程落实不到位。

高达75%以上的中小学没有执行武术课程的教学进度,导致中小学武术课程有计划没教学,出现学生喜欢武术,但是不喜欢武术课等现象频繁。

(3)学校武术体系上的不完善。

武术虽然已经进入校园,表面呈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实际上并没有落地生根,武术面临着很多问题,如武术管理制度、武术教材、武术教学内容、武术教学评价、武术器材不完善等问题。根本上的问题是具有东方感性特色的武术技术体系如何真正的在西方理性为主的现代教育模式中得以传承和发展壮大落实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4)对武术偏见的问题。

武术遭受质疑;门派之间、学校之间的不认同;荒唐的比武;只知局部不知整体,把多元的武术文化变得歧路彷徨;不知武术的“一体两面”。

(5)教师教育队伍薄弱。

场地、器材有限,大多数学校的武术教师都不是师范类院校武术专业毕业的,最常见的就是:理论知识优秀,专业技术不强;专业技术强、理论知识弱。急需大量专业技术与理论知识都完备的教师队伍,特色教育急需发展。

(6)缺乏树立正确的武术观。

在学校教育中热议的“校园暴力”,不管是学生之间,还是师生之间,人与人之间多多少少会存在矛盾,怎样处理这样的矛盾,就需要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文化素养,注重武德教育,树立正确的武术观,对个人、学校、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3.3、文武教育发展的现状

湖南省武术协会执行副主席肖强对文武教育的“文”与“武”进行了阐述:“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武术是根本,文化是翅膀”;从学生和学校的角度解读“文”与“武”,于学生:文是根本,不会一辈子用到武;于学校:武才是根本,文是特色。

凤凰县文武学校的廖金武校长在论坛上,以“文武教育发展”为主题,谈出自己的看法:“目前的文武学校生存在普通学校与专业学校的夹缝之中,文武学校既有百折不挠、强大、坚强、持久的生命力,文武学校要发展需要政府、社会、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有诸多武术爱好者的支持与帮助,个人认为把武术发展提升到民族存亡、民族进取、民族兴亡的高度上,教育子孙要继承、要发展民族文化,避免给民族带来危机。”

综上所述,可以明显的看出文武教育亟需发展,加大文化在文武教育中的比重,发展武术教育的特色教育,在师资力量、教学管理、场地设施上更加投入,让文武学校在文武教育中发挥更大的力量。

3.4、文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对民办学校的支持力度不够。

政府对民办的文武学校与公办普通高等学校的支持存在差异,资金与资源的投入不够,打击了一些民办学校的发展积极性,从而影响文武学校与文武教育得不到更好地发展。

(2)社会上的偏见,武术地位不高。

由于文武学校的生源能力差,以“熊孩子”、成绩差的后进生为主的学生;办学质量欠佳;管理上出现疏落。导致社会上对文武教育的偏见,对武术的不重视。

(3)师范类专业的武术人才匮乏。

文武教育中缺乏受过高等师范类教育的武术专业教师,以懂技术、不懂或略懂理论的教练为主,达不到“文武兼修”的水平,从而影响文武教育的发展。

(4)传统武术的继承与发展问题。

传统武术需要大力挖掘、整理、研究与传承,需要各门派之间、各校之间、校企之间、民公之间相互交流与合作。

4、新时期文武教育发展的作用

4.1、对学生个人发展的教育作用

对学生具有强身健体、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品德、发展心智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在个人成长中的发展。

4.2、对学生思想上的教育作用

可以唤起学生的文化意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认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3、对促进社会和谐的教育作用

可以提高国人的道德水准、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提高国民的精神生活水平、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4.4、对教育事业的推动作用

文武学校对于那些后进生的培养,是普通学校和社会所不能及的,文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一大批叛逆、问题学生,有教无类在文武教育中发挥的淋漓尽致。

4.5、对武术发展的促进作用

文武教育在推动学校教育、文化发展和武术发展中有很大的贡献,文武学校是教育与武术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通过此次研究,对文武教育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只有文的教育是病残或者是残缺的教育;只有武的教育是野蛮的教育;只有文武兼修才是最完整的教育。探索出一些建议,新时期文武教育需要政府和社会各阶层的支持与帮助,文武教育要在发展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大力挖掘与传承传统武术,用文化将武术托上制高点。

5.2、建议

(1)改变考核评价武术教育队伍中优胜劣汰的体制。

将学校武术教育的育人、育才目标与考试指标密切配合。严格控制考核评价,组建优秀的武术教育队伍。

(2)合理引进武术专业优秀的毕业生。

优先引进武术专业优秀的毕业生,增强武术师资力量。与社会武术社团进行合作,积极开展在职武术教练员、裁判员的培训。

(3)增加过程性评价与整个考核评价体系的比重。

通过过程性评价与整个考核评价,突出学校考核的主体地位,突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特点。

(4)学好武术,营造好的武术学习氛围。

政府接纳并支持文武学校的发展建议;重视文武学校的发展;组织教师培训与比赛;营造良好的武术学习氛围;有利于武术活动的开展。

(5)转变理念,做好应变。

将传承武术的规格与社会、政府、经费相协同;利用管理整合,发展武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转变封闭落后的观念,在保留优秀传统的前提上,发展创新、与时俱进。

(6)注重挖掘与传承,重视民间组织的发展。

在发展武术的同时,更要注重武术的挖掘与传承,重视民间组织的发展。将地方特色拳种、文化、资源整合,与民间组织如武术社团、武馆、武术培训机构等协同起来;实现中华武术的“花蕊”遍地开花,武术组织井然有序的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文武拳种传统武术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传统武术在高等教育中发展研究
兼修文武身心沛 不误言行举止端
神秘的代码
传统武术拳种及传承人保护机制分析
弃粗制滥造错误百出 扬泱泱中华拳种雄风①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传统武术桩功的概念界定以及不同拳种桩功的区别和联系
文武小生姜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