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越来越多的贡面制作人能加入传承队伍

2018-03-05 01:13陈水英林小明刘琳玲常山县档案局
浙江档案 2018年12期
关键词:常山县常山猴头菇

口 述/陈水英 整 理/林小明 刘琳玲/常山县档案局

陈水英,1968年生,常山县水英索面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衢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山贡面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我叫陈水英,浙江常山人。2007年,我拜常山贡面制作技艺第四代传人唐志根为师,学习制作常山贡面。唐志根是我们县里的贡面制作代表性传承人,其门下有30多名徒弟,分布在本县和周边县市。我有幸成为唐志根的关门弟子,跟他学习了3年,深得他的真传。

出师后,我继续在家深入探索贡面制作技艺。除每天自己练习外,还通过朋友介绍拜访了省内外多位索面制作名家,以及类似索面的面条制作匠人。为了寻访他们,我去过省内的兰溪、缙云、瑞安,以及山东莱阳、河南南阳、福建莆田等地。我与众多高手一起探讨制面技艺、向他们虚心学习。这段外出“访学”的经历,使我的贡面制作技艺有了质的突破,达到了新的高度。

2012年,我在常山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区创办了常山县水英索面专业合作社,正式开始规模化生产索面。我还邀请唐志根来我的合作社,担任技术顾问。期间,我们自行改良或引进的拌面机、上筷机,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还大大提高了产量;为了保证产品卫生,我们还特制了大型阳光房,用于晾晒索面。我的产品一经上市就深受消费者青睐,并得到县农办、农业局、旅委的大力推崇。之后,衢州市和常山县每逢节庆举办活动,都会邀请我们去现场展示传统贡面制作技艺;我们多次参加浙江省农博会和上海市农博会,得到与会者的好评,借助农博会这一优质平台,索面的销量大大增加。

2013年,县食用菌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找到我,希望我能将“常山三宝”之一的猴头菇加入索面中,开发一款全新的产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第15册207页对猴头菇的医疗保健作用有详细记载,指出猴头菇经加工制成片剂,具有养胃和中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及慢性胃炎。经过比较,我们发现猴头菇在深加工过程中不宜接触高温,否则里面的活性成分将被破坏,而贡面生产过程中所需温度不高,如果把猴头菇加入索面,在制作过程中不会破坏猴头菇的活性成分,开发产品具有可行性。为了开发这个产品,我们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前后试验了上百次,光面粉就用掉了4吨多。由于猴头菇颗粒没有粘性,与面融合后断点非常多,面条不易成型。我们逐渐调整配方比例、反复试验,最终开发出用猴头菇制成的贡面,打破了常山贡面千年来产品单一的格局,产品附加值也比一般索面提高了50%,为常山贡面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子,为此我们合作社相继被评为常山县第十二届“消费者信得过单位”、常山县“十家成长型文化企业”等。2017年3月,合作社还被授予“常山贡面制作技艺市级重点传承单位”和“开拓创新型经营主体”荣誉称号。2017年9月,我们的产品在“衢州有礼”旅游商品评选中入围前十。不久前,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还给我们颁发了省级“名特优”认定证书。这一系列成绩让我感到十分自豪,也感到肩上的担子更加重了。

常山索面制作技艺主要分布在常山县域各乡镇,以招贤镇、青石镇、球川镇最为集中。省内兰溪、东阳、浦江、缙云、瑞安、乐清等地都有类似常山索面的产品生产,但工艺流程和产品质量不一样;江西的上饶、福建的莆田、江苏的盐城、河南的南阳、安徽的宣城、山东的莱阳等地也有类似的产品,但工艺和品质也有很大的区别。因为各地气候和饮食习惯不同,每个地方的索面或类似索面的面条都各有色,的索面吃法就很简单,仅用猪油或山茶油和些许香葱等调料,直接将煮熟的索面盛入汤碗内,最多再加上一个子鳖(汆鸡蛋),清清爽爽、十分好吃,令人垂涎欲滴;福建的索面更细更长,甚至用开水都能泡熟,但由于福建气候潮湿,那边索面保存时间较短;河南的索面要粗一些,因为气候干燥,面条不易拉长拉细,煮的时间也略长。

算起来我们常山县的贡面技艺传承谱系共有五代,第一代是唐源森(1857年生,卒年不详);第二代是唐北福(1891—1955);第三代是唐鸿喜(1918—2012);第四代是唐志根(1941年生,系唐鸿喜传授的第一位徒弟,也是常山贡面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之一);第五代是我。目前的主要传承人为第四代和第五代,如唐志根、严洲、毛钦惠、曾根良、叶雨田,还有我,总共20多人,现仍从事贡面生产,且技艺上乘。

1954年,全国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贡面作坊全部停产,产品也在市场上销声匿迹。目前常山贡面又进入了一个复兴时期,这两年全县大小贡面作坊300多家,年产贡面100多万公斤。但是受观念和市场经济影响,上乘的制面技艺传承非常困难,这是因为贡面制作环节相当繁琐,习成者越来越少;制面是个苦行当,制面时候人的睡眠严重不足,一天最多睡不到三小时,很少有人愿意继承这个职业了,传承人队伍面临着青黄不接的状况。此外,市场上贡面鱼龙混杂,对正统的贡面产品造成了很大冲击。

眼下,我认为贡面制作技艺亟待挖掘、保护和传承。我希望,经过这几年政府的扶持和推广,越来越多的民间贡面制作人能加入我们的队伍,我和师傅唐志根也会将自己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承下去。我们的队伍强大了,常山贡面才能再次实现复兴。

猜你喜欢
常山县常山猴头菇
拔野葱
学生作品展
常山县档案馆举办老照片展
让评论在县级纸媒有效落地响亮发声——以《今日常山》为例
猴头菇的历史文化溯源与食疗文化*
常山县图书馆推动有声阅读的实践与思考
猴年吃点猴头菇
衢州市常山县天马一小
猴头菇的古今佳话
营养菌王猴头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