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记

2018-03-05 17:27朱海燕
中国铁路文艺 2018年2期
关键词:文征明拙政园苏州

朱海燕

中国的园林数千累万,经过人们挑剔后再三权衡,从数千累万的园林中,挑出四个园林被称之为中国的“四大名园”,它们是北京的故宫、颐和园,苏州的拙政园和留园。还有一说,认为“四大名园”中没有苏州的留园,而是扬州的个园。是留园还是个园都不重要,起码两种说法中都含有本文的核心词汇——苏州的拙政园。即便是把两种说法综合为“五大名园”,那么在“五大名园”中,拙政园也属资格最老的一位,无论从审美的角度,还是从标格的高度,它当选中国的名园都是当之无愧和理所当然的。

先看看這些名园的资历:

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是中国古代宫廷的建筑之精华。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紫禁城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地方。

北京故宫,在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等世界五大宫中,排列首位。

再看颐和园。颐和园成为皇家御苑,并非源于慈禧。早在八百多年前,金主完颜亮迁都燕京后,最早在这里建起金山行宫。元代为了京城用水的需要,由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建设,这一带成为山高水阔的风景胜地。明代在这里种植荷花,周围水田遍植稻谷,湖旁多是寺院和亭台。正德年间,最爱游山玩水的明武宗在这里建起好山园行宫,俗名西湖景。1750年,乾隆为庆贺生母孝圣皇太后六十寿辰,大兴土木,将西湖湖畔的瓮山命名为万寿山,山顶用砖石砌成佛堂智慧海。扩建后的万寿山和昆明湖构成了一座独具山水之胜的大型园林,于1764年竣工,历时15年。据清宫档案载,此项工程共用白银448万2851两9钱5分2厘。当然,这还不包括许多非皇家开支的物料、运输、劳力等款项。1886年,慈禧不惜挪用海军军费重修颐和园。当时有人讽刺这是“昆明易渤海,寿山换凛阳”。1895年,工程结束,历时十年,重建后改名为颐和园,作为慈禧“归政”后的休息场所。

说罢北京的两座名园,让我们把目光移向扬州,个园在那里已等候我们多时了。个园位于扬州古城东北隅,盐阜东路10号。这座清代盐商的私家园林,以遍植青竹而名,还以春夏秋冬四季假山而胜。个园由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在明代“寿芝园”的基础上扩建而成。黄至筠为杭州人,与晚清著名富商胡雪岩一样同为红顶商人,官居正二品顶戴。作为一名经商奇才,他还是一位有文化修养的儒商。据说,个园的设计曾注入黄至筠的心血和智慧,在这个面积不足五十亩的园子里,他开辟了四个形态逼真的假山区,分别命以春夏秋冬之称,游人在园中可尽览四季美景。从用石极奇的角度上,个园采用了不同质料的石材,体现不同的季节,各具特色,使得春景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景惨淡而如睡。旨趣新颖,结构严密,是中国园林中的孤例。

移步走出个园,我便踏程上路,奔苏州的留园而来。苏州的留园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为太仆少卿徐泰时的私家园林之一,时称“东园”。清嘉庆初年,归刘蓉峰所有,经过在旧园上修葺增建后,此园“竹色清寒,波光澄碧,擅一园之胜,因名之曰寒碧庄”。刘蓉峰好石,聚太湖石十二峰于园内。观月有亭,藏书有阁,招邀朋旧相与诗酒唱酬,小小一座园林,却成为吴中胜地。

好了,以简洁概括式的笔墨勾勒出几座名园的剪影之后,我将笔墨重点移向苏州的拙政园了,在历史的框架中,通过这种横向的比较,人们才知道拙政园的资格到底老到什么程度。

苏州城东北娄门西侧的拙政园,有苏州园林之冠的美称,有人说它是三国时期吴国郁林太守陆绩的府第。此前,是否还有其他主人,史书没有记载,但我推想这个陆绩绝不是拙政园的第一任主人。

比陆绩更早的春秋时期,苏州就兴起修建宫苑的热潮。据朱有玠文载:“长洲苑亦称茂苑,或合称之为长洲茂苑,是距今2500年前春秋时期吴国的主要宫苑。”又云:“长洲苑中的离宫在木渎西北有灵岩山的馆娃宫和东南接姑苏山的姑苏台,洞庭西山消夏湾的避暑宫等。”

长洲即现在的苏州。朱有玠认为,“长洲茂苑是中国园林史中从古台、圆形式向宫苑形式过渡的重要史实,也是宫苑与风景区结合,早在春秋时期的实例。”

《越绝书》称,吴王起始苏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高见三百里。”这里的三百里之说,显然是文学夸张的语言,虽然夸大其词,但起码说明一点,那时的建筑之宏伟已非同一般。汉代史学家曾登临吴宫苑圃,忆其富丽,仰天长叹。晋人左思《吴都赋》有“造姑苏之台”“佩长洲之茂苑”句,以赞叹吴宫——苏州最早的皇家花园。

汉代吴王刘濞效仿皇宫建法,于太湖之北扩建长洲茂苑。三国东吴孙权又在苏州建芳树苑、落星苑、桂林苑及塔观园林,其园之美,可从苑名想见。

江南最早的私家园林,当属东晋顾辟疆所建的苏州辟疆园,因其池馆林泉之胜,当时有“吴中第一”之称。唐代诗人李白到此,曾咏出“竹暗辟疆园”之句。

所以,在苏州这个园林胜地,谁又敢判断拙政园的第一任主人是陆绩呢?

岁月往往是历史的书写者。到了唐代,拙政园成为诗人陆龟蒙的宅院。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征明在《王氏拙政园记》中称,此园在唐为陆龟蒙故宅,皮日休曾称陆龟蒙住宅“不出郛郭,旷若郊墅”,故称堂若墅堂。堂三间加两耳房。“堂之前,为繁香坞”,为草屋三间,其旁杂植牡丹、芍药、丹桂、海棠等。“其后,有倚玉轩。轩北,直梦隐,绝水为梁,曰小飞虹。”倚玉轩旁有美竹、昆山石配植其旁。

陆龟蒙也是苏州人,为唐代的文学家、农学家、藏书家。他年轻时豪放,通六经大义,举进士不第后,隐居松江甫里,人称“甫里先生”。他不与流俗交接,常乘船设篷席,备束书、茶、笔、勺具,任游江湖之间,一方面赋诗撰文,一方面从事农业生产。因有书画和农业方面的特长,他自然挣了不少银两,后来便置宅退隐。有资料称,陆先生有地数亩,有屋三十楹,有田十万步,有牛不减四十头,有耕夫数人。我想,拙政园的购置,可能是在他的晚年。他不仅购置了拙政园那块地方,而且乘船到达苏州东南的甪直,在那里又置下一处业墅。到20世纪20年代,他的业墅变成了一所小学,叶圣陶先生曾是那所小学的教书先生。endprint

陆龟蒙有一好友,叫皮日休,是晚唐时期的文学家,湖北天门人。在文学成就上此人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咸通八年(867年)进士及第,曾任苏州军事判官。皮日休的诗文多为抨击时弊,同情人民疾苦之作。他和陆龟蒙、罗隐的小品文章被鲁迅誉为唐末“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镳”。皮因在苏州做官,与陆龟蒙又是文学上的挚友,所以,日常下得班来,或是中秋、春节常到陆龟蒙处朝夕醉饮,同时也为陆龟蒙这一豪宅留下了一些诗文。

历史进入宋代,拙政园似乎没有掀起任何风生水起的响动。

进入元代,这座私家园林不知何故变成了大弘寺。

历史很难走出大起大伏的周期,大起之后,必然会有一个大伏的沉默期,然后积蓄力量,等待又一轮大起高潮的到来。就是在这种静寂的等待中,历史的脚步跨进了明代。

清代冯桂芬所修的同治《苏州府治》《吴县志》这样说:“嘉靖中,王御史献臣因大弘寺废地营别墅。”但仔细研究拙政园的资料得知,上述“嘉靖中”和“因大弘寺废地营别墅”的说法都不准确,与事实皆有出入。

冯桂芬这个人是晚清的思想家、散文家,他是苏州人,曾师从林则徐,自幼博览群书,通经史,精历算、钩股之学,以才学闻名乡里。但他毕竟是散文家,遇到一些历史细节没有细抠,便大笔一挥任意地写下来了,结果在王献臣的问题上,就出现了失真的误差。

说到拙政园,王献臣是必须交代的关键人物,在他之前,拙政园不叫拙政园,无论谁是这方土地、这处别业的主人,那只能称之为拙政园原先的那个地方,而不叫拙政园。王献臣生于苏州东郊吴县宦门之家,幼时聪颖敏悟,咏诗作对,出口成章,才华出众,闻名十里八乡。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年),王献臣入京应试,经过会试,登进士第。初授行人之职,后升任巡察御史。

一次,王献臣奉命巡察东厂,因他执纪无私得罪了太监。太监反咬一口,说王献臣擅自委任军政官员,也许加杂着买官卖官之说。这样,皇帝下令就把他抓了起来,连遭廷杖,最后被谪贬岭南当驿丞,掌管驿站中的仪杖、车马、迎送之事。细想想,你王献臣也不知吃几碗干饭。东厂是干什么的?那是皇帝特设的特务机构,是杀人的屠刀,皇帝对你说几句场面上的话,你就当真,斗胆去巡视皇帝的刀把子,你不挨揍,那不就成天大的笑话了。

弘治十七年(1504年),因参与张天祥事件,王献臣又遭逮捕。明武宗继位后,落实政策,才给他平反昭雪,把他调到浙江永嘉做了一个知县。

王献臣是一个好官吗?不是!不仅不是好官,他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两面人”。他做巡察御史时,一次到大同边境巡视,曾揭露守边将领避寇丧师罪。在大同一带干旱时,他又提出免去当地百姓的赋税,以宽军民的意见,

看看,这样的官怎能不骗过那些眼睛雪亮的百姓呢?怎能不称颂他是青天大老爷呢?但背着百姓,他又干尽了坏事,贪婪享乐,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他的仕途生活,时用时废,也许捞得够几辈人花得了,也许为求个官场上的平安着陆,正德初年,他正式提出告老还乡。那时他真的不老,在辞职书上,肯定写下了不少身体不适等种种缘由,最后得到皇帝的批准。回到苏州,退居林下之后,他凭借豪势,强占了大弘寺庙产,据为己有,筑室种树,挖池堆山,开始建造规模宏大号称三十一景的拙政园了。

关于拙政园建于何年,说法不一。文征明《王氏拙政园记》称:“君甫及强仕,即解官家处,所谓筑室种树,灌园鬻蔬,逍遥自得,享闲居之乐者,二十年于此矣。”由此推算建园之始,应在正德八年。又依王献臣《拙政园图咏跋》所说:“罢官归,乃日课僮仆,除秽植树,……积久而园始成,其中室庐台榭,草草苟完而已,采古言即近事以为名。献臣非住湖山,赴庆吊,虽寒暑风雨,未尝一日去,屏气养息凡三十年。”以此推算,拙政园建园之始应在正德四年左右。

所谓“嘉靖中”之说,大概由于文征明的《王氏拙政园记》写于嘉靖十二年(1533年)五月。当时大弘寺并不是废地,寺庙还在,庙里还有佛像与和尚。王献臣把和尚赶走,把佛像搬迁,出于贪心,还刮去了佛像上的金皮,被时人讽为“王刮皮”。

王献臣建园后,借用晋代潘岳《闲居赋》中“庶浮云之志,筑室种树,……是亦拙者之为政也”的语意,命名为拙政园。所谓“庶浮云之志”纯属欺人之谈,贪天下为己有之,才是他内心真实的写照。

正当王献臣筹建拙政园时,一个人物出现了,这个人就是文征明。文征明,苏州人,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官至翰林待诏,故称“文待诏”。他为人谦和而耿介,不事权贵,尤不肯为藩王、中官作画,任官不久便辞官归乡。他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全才,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并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文征明与王献臣交往甚密,曾参与了拙政园的设计与建造。前些年在英国一家博物馆中国画的大展上,就展出了文征明的《拙政园图咏》册页,册页作于1551年,绘园中十二景并各系以诗;除此之外,他又作《王氏拙政园记》。在文征明的山水画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园林画。这与当时苏州的园林文化兴盛有关,也和他的“造化为师”的艺术理念相吻合。在他的园林画中,《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则是其中的代表作。

拙政园占地颇广,规模较大,园以池水胜,环以林木,临水畔岸布以堂楼亭轩,皆因水为面势,园中堂一,楼一,为亭六,轩二,槛、池、台、坞、涧之二十有三,总共三十一景。文征明就是以这些地形地貌,以水以建筑以植物组成了纸上的拙政园。

如果说文征明参與了拙政园的建造,那么,还应该说是文征明绘制了拙政园的蓝图,他把绘画中写意的理念融入到了拙政园的建设中,让园林有了意境之美、气韵之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共三十一开,每半开,绘一图景,另半开,是文征明的自书诗文,另外还附有他楷书的《王氏拙政园记》。后面并有明代林庭轩的跋,清代戴熙摹的“拙政园图”,文鼎摹的园景“瑶圃”,以及吴骞、钱泳、吴云、钱杜、何绍基等跋语六则。endprint

幸有文征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传世,我们得以了解当时的营园风尚和园景中所表现的思想情调,以及经营位置。我们按图索骥,可与现存的亭屋对照,了解其变迁。

拙政园建成后,王献臣经常邀文征明宴饮、赏游。文征明亦数次为拙政园作画题词。文征明当年在园内亲手种植的紫藤,历经近500年的风风雨雨,依然身姿矫健,绿荫满庭。

写到此处,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评价王献臣这个人物了。如果他清廉得像海瑞,那么还乡之后,他固然无力购田置地,当然也不可能构建出拙政园这一响誉千古的名园,为后人筑起一座永远的精神家园。他之所以有建园的物质基础,关键源于他的贪腐。那么,历史会不会对他贪腐之后的文化创新而作出新的评价呢?至于文征明对拙政园的设计更是绝妙,他将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园为明代“归田园居”遗址。中园为全园精华所在,四个景区犹如四个乐章,组成一部和谐幽雅的交响曲。从腰门入口的假石山涧到远香堂为第一乐章,采取抑景手法,创设桃花源意境,点明园主世外桃源之理想。从枇杷园到海棠春坞,为第二乐章;从梧竹幽居经雪香云蔚亭到见山楼为第三乐章;由香洲、小沧浪达倚玉轩为第四乐章,并以香洲的芝兰代表园主维德之馨的心境。复归远香堂,表达了园主一池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理想境界。西园台馆分峙,山水倚托,相映成趣,园内名卉嘉木四季不衰,四时晨昏芳菲飘逸,抒发了设计者淡远闲适的心志。

王献臣筑起一座千古不老的园林,而王氏家族并未走出“富不过三代”的周期率。王献臣死后,拙政园屡更园主。先是王献臣之子,在一夜豪赌中将拙政园输给了徐时泰。

徐时泰是明万历年间的一位三品官。他的仕途过程是封建时代极具典型性的范例。此人19歲求仕,21岁中秀才,直至40岁时的万历七年,他的求仕情况才有所改变。改变他命运的人是申时行。申时行是苏州人,这样,作为苏州人的徐时泰,人托人便和申时行拉上了关系。在这个环节上,自然少不了利益输送。在江宁会试时,身为高官的申时行亲自向负责江宁的主考官推荐了徐时泰。申时行那时任吏部右侍郎,掌管吏部铨选,职权颇重,列六部之首。后来又升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张居正倒台之后,他继张四维出任内阁首辅。由他出面替徐时泰说话,焉有不取之理?翌年入京会试,顺利进入殿试名册。这唾手而得的进士,对于徐时泰来说真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入仕之后,由于朝中有人,他很快升任太仆寺三品

大员。

徐家在苏州本是经商的巨富,加上做官不廉,又贪又捞,使之富上加富。他在苏州本来就有留园和西园两座别业,与王献臣之子的一夜豪赌,又赢得一座拙政园,其心情之大悦,自然是不言而喻了。徐时泰得到拙政园后,在修缮时,池台有所改变,但总体而言,并没有离开文征明的艺术轮廓。据钟惺《梅花墅记》所载,一直到万历末年,拙政园仍为徐氏所有。

崇祯四年(1631年),拙政园的东园荒废了,被刑部左侍郎王心一买去。王心一也是苏州人,他既是官员,又是画家,山水仿黄公望,而笔墨秀逸,简淡中另有寒冷之气,怡人心目。他购入东园之后,命名其为“归田园居”,并著有《归田园居记》一书,全书描写拙政园中取名、定景之故。例如书中有一段话描述拙政园的奇石。“池南有峰特起,云缀树梢,名之曰缀云峰。池左两峰并峙,如掌如帆,谓之联壁峰。”还有描述兰雪堂的文字:“东西桂树为屏,其后则有山如幅,纵横皆种梅花。梅之外有竹,竹临僧舍,旦暮梵声,时从竹中来。”掇山理水,可谓独具匠心。

随着多难民族的历史脚步,拙政园也屡遭不幸。清兵入据苏州后,中、西二部,被占为兵营和养马场,园中荆棘丛生,马粪高达数尺。顺治十年(1653年),徐氏后人以二千金售给相国陈之遴。陈之遴出身海宁名门望族,早年参加东林党,与钱谦益、吴伟业等结识。不料,在他高中榜眼的第二年,担任顺天巡抚的父亲被革职逮捕,后喝毒酒自杀,皇帝迁怒于陈之遴,罢了他的官,永不任用。

清兵入关之后,大清王朝很快起用了陈之遴,他为大清王朝起草了一系列朝廷典章制度,备受顺治信任,一再升职。顺治八年,擢升为礼部尚书。顺治十年时,他斥银2000两,廉价购得拙政园。遂投入重金,重加修葺,使这座古老的园林更加奢华。陈之遴的亲家、诗人吴梅村游园后,写有《拙政园山茶咏》一诗:“拙政园内山茶花,一株两株枝交加,艳如天仙织云锦,搌如姹女烧丹砂。百年前是空王宅,宝珠色相生光华……”这些文人的诗作,使拙政园名气更大。

陈长期住在北京,买下拙政园,是为了年老赋闲时居住。然而,在他购得拙政园五年之后,却因“结党营私”的罪名被发配盛京。可怜一方名士虽购得一代名园,却没有踏进拙政园一步,直至客死他乡也无缘见到园中一草一木。

再后,拙政园走马灯一般的更换主人。更来换去,后来落到一个叫王永宁的人手上。此人是平西王吴三桂的女婿。王永宁是苏州望族子弟,父亲曾在京城做官,当初和吴三桂曾经一起出生入死打过仗,成为好友,决定结为亲家,当时两家是指腹为婚,王家儿子娶吴家女儿。后来,王永宁的父亲出事了,王永宁就回到苏州,家道败落,穷困潦倒,到了30岁还没有娶妻。而吴三桂早已携家进关,镇守云南。后来,王永宁得知早年定亲之事后,翻箱倒柜,果然找到了当年父亲与吴家缔姻的帖子,于是他下决心到云南求亲。还好,吴三桂没有反悔,愉快地认下了这个女婿,并令其在苏州买田三千亩,大宅一处。江苏巡抚大人不敢怠慢,遵嘱照办,选定拙政园作为王永宁的府第。

王永宁入主拙政园后,大兴土木,豪华堪比皇宫。园内设有娘娘厅、楠木厅、斑竹厅,还有列柱百余,柱基础刻盘龙面,白玉龙凤鼓墩,等等。从康熙三年购得此园,到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反清,前后九年,拙政园天天都在建设中。王永宁喜爱昆曲,家里养了戏班,经常上演《牡丹亭》,并邀请各界文士名流前来欣赏。清初著名诗人、戏剧家余怀当时寓居南京,与曹雪芹祖父曹寅有很深厚的交情,余怀曾受邀观赏王永宁夫妇在拙政园举行的家庭戏曲演出。

但好戏不长。吴三桂反清败落后,王永宁吓死在拙政园里,吴三桂的女儿下落成谜。endprint

之后,拙政园再次走马灯般的更换主人。

到了乾隆时代,拙政园被蒋綮购得。蒋綮对园进行了除秽翻新的大修。诚如清沈德潜《复园记》所云:“前此为拙政园,……百余年来,废为秽区,既已从榛莽而穴狐兔矣!主人得其地而有之,谓荒宴可戒,而名区不容弃捐也,于是与客商略,因阜垒山,因洼疏池,集宾有堂,眺远有楼有阁,读书有斋,燕寝有馆有房。循行往还,登降上下,有廊、榭、亭、台之属。既已经营缔造历有年所矣。”

经过四五年的修葺,旧观乃复。蒋綮死后,园林再次日渐荒芜,后归潘师益及其子潘皓所有,潘氏在园中建有瑞棠书屋。到嘉庆中叶,为查淡余所得,修缮年余,又复旧观。

咸丰十年(1860年),忠王李秀成率领太平军攻克苏州,并以苏州为中心建立了苏福省。这年八月,李秀成将拙政园改为忠王府,再次修缮园房花木,无一不精。

同治二年(1863年),李鸿章镇压太平军,攻陷苏州。占据忠王府后,将忠王府作为自己的江苏巡抚行辕。他在给其弟李鹤章的家信中曰:“忠王府,琼楼玉宇,曲洞房,真如神仙窟宅”“花园三四所,戏台两三座,平生所未见之境也”,又说“忠王府数十房眷口,数百人随从,皆住得开”。

同治五年(1866年),巡抚衙门迁出。而后来任江苏巡抚的张之万却将东部作为自己的住宅,后又与右布政使恩锡,管理苏州织造的堂德寿、梁储、道英朴三人商议,倡立会馆,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将中部花园及东部、西部住宅改为八旗奉直会馆,花园恢复拙政园旧称。光绪二年(1876年),西部被张履割去,建为补园。

现在的拙政园,面积约六十多亩,以中部为主,西部仍保持光绪初年张氏补园的面貌,东部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新建,以平冈草坪为主,配以山池亭閣,但内容贫乏,布局松散,园林建筑,互不连属,不够自然贴切。

一座名园,就是一部历史,就是一部经典,就是一种文化。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写道:“历史不过是相异时代的承续,每一时代都利用前头一切时代所传给它的那些材料,资本形式和生产力。因此,一方面在完全变更过的情况之下,继续进行传统的活动。另一方面有一种完全变更过的活动来改变旧有的情境。”这就是说,现在是在过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拙政园就是如此。它曾经的主人,无论是高官还是富豪,无论是文人还是雅士,他们都是拙政园这个历史舞台的匆匆过客,但在那个短暂的时间内,他们都用那些干净的或者是肮脏的财富,创造了拙政园这一精美无比的文化。历史的文化艺术遗产是高贵的,当初它的主人的一切罪恶也许皆被它那光芒四射的艺术光辉所遮蔽。因为前人所创造的艺术遗产,已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

拙政园属于历史,属于今天,更属于未来。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征明拙政园苏州
再游拙政园
“园林之母”拙政园
翻翻他的“朋友圈”,见证一段书法史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文征明习字
苏州—拙政园
文征明最娴雅的小楷
书 画
《文征明 雨馀春树图诗》
苏州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