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2018-03-05 20:13石钧肖华清
大学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协同育人人才培养

石钧+肖华清

[摘 要]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地方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然之路。文章对湖北工程学院以“科研四化”促进科研水平提升进而提高教学水平,加强校地、校企合作,打造多元化的协同育人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际做法、取得的成效进行了总结,并对现阶段协同育人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等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从自身的实际和发展需要出发,通过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的经验和品牌效应,以及构建完善的保障机制来推进协同育人。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学研用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1-0144-03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一大批2000年左右升本的地方本科高校,正积极向应用型转型,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1]在此背景下,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就成了高等教育资源与社会目标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即顺应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满足了用人单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产学研用协同育人,进一步强调了应用和用户,以市场为导向,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相契合,是地方本科高校发展的必然之路。因此,从地方应用型高校自身的实际和发展需要出发,积极探索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内在规律就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以下就以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湖北工程学院为例,对其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实践进行剖析,总结经验成果,分析面临的主要问题,以期在今后的人才培养中能够有所创新和突破。

一、湖北工程学院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探索与效果

多年来,学校紧紧围绕 “地方性、教学型、应用型”这一办学定位,坚持“融入地方求生存,服务地方求支持,贡献地方求发展”的思路,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不断推进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实现了学校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

(一)创新科研体制机制,以科研促教学

多年来,阻碍产学研用进一步发展的还是体制机制问题,导致大学和科研机构研究成果的质量与转化率不高,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明显不足。这其中,既有社会和政府的顶层设计和管理体制问题,也有高校、企业内部及相互间的组织协调和利益分配问题。因此,要想把高校打造成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地方主导产业科技创新的活水源头、地方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高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撑,就必须在体制机制上实现创新。

湖北工程学院围绕突破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障碍,进一步解放思想,主要在“科研四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也就是围绕争取重点项目、产生重要成果、提升重点学科水平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工作目标,推动“科研机构实体化、科研人员专职化、科研管理学术化、科研经费社会化”。科研机构实体化,即增设实体科研机构,如生物质资源转化利用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以及特色果蔬质量安全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科研人员专职化,即增加校内专职科研岗,促成一部分科研人员潜心从事科学研究,先后组建省级科研创新团队10个,选拔和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科研管理学术化,即不断深化科研人员聘用考核机制改革,在年底校内目标管理考核中将学术科研机构单列,建立以创新和绩效为导向的学术科研评价机制,发挥科技成果奖励的导向和激励作用。科研经费社会化,即努力探索科技与经济、金融结合的新路子,建立健全以政府主管部门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产学研用相结合投入体系,从而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2]

通过“科研四化”,不仅提供了科学研究和推进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的平台,集聚了一批高端人才,产生了一批高水平成果(见表1),也极大的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学校充分发挥科研工作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融入教学中,鼓励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从而丰富了教学内容,推动了教学改革,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二)打造多元化的协同育人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服务地方能力

1. 以平台为依托,加强校地合作育人

湖北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作为湖北省教育厅批准的,同时也是孝感市人民政府批准的校地共建平台,主要服务新农村、现代农业建设。湖北工程学院建筑学院,依托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和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小城镇发展研究中心,将学科发展、专业建设与工程实践、服务地方小城镇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乡村设计与规划专业打造成学校特色专业及“服务地方村镇规划建设”的品牌。师生高质量地完成湖北、湖南、海南等省份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2000多个,多次受到教育部和湖北省教育厅表彰;受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委托主持完成湖北、重庆两省市的农村危房调查工作,承担了孝感市一线一点示范工程孝昌县常丰村整体规划设计和道桥镇总规设计等项目,使其成为孝感市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工程。通过加强校地合作,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明显加强,为学校建筑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与大型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开展“工学结合”的订单式培养

目前,学校已与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湖北中天集团、华中光电等数十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办学协议,建立了联盟,准备开展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基地建设等在内的全方位合作。[3]

2014年,湖北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与湖北宇电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共建“宇电学院”协议,共建“新能源电池关键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为电池行业和企业进行订单或定向学生培养,积极探索实践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模式。2016年,湖北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与湖北中天集团合作,开始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大学前3年校内完成所有专业必修课程知识学习后,再到企业学习1年,拜企业的技术人员为师,建立师徒关系,在实际工程项目上学习工程实践知识和经验,同时完成实习和毕业设计。一般每位技术人员具体指导3名左右学生,按照拟定的培养方案,分期逐步落實到位,每个阶段有具体任务,检查考评,阶段总结。这些学生毕业后,因专业知识学习比较牢固,并且在校期间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到工作单位后上手快,动手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好评。endprint

3.与企业建立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强化校外实习实训

学校充分发挥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与企业成立共享技术研发平台,在为企业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的同时,加强校外实习实训环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6年湖北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与湖北大洋塑胶有限公司先后联合申报并获批了“湖北工程学院-湖北大洋塑胶有限公司联合建设高分子材料类专业省级实习实训基地”、“湖北工程学院-湖北大洋塑胶有限公司研究生工作站”和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湖北大洋塑胶有限公司已承担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学生实习120余人,学生见习300余人。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走出了“成果转化+工程教育+学科建设”的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新模式。

4.以项目为纽带,以团队为核心,带动应用型人才培养

学校利用新材料与新能源、光电子信息、现代农业科技、特色果蔬、村镇规划、企业管理等领域的智力优势,逐渐形成了:光电子信息科技服务团队,致力于孝感光电子产业发展;生物质基复合材料科技服务团队,致力于孝感化工新材料、生物医用材料产业的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致力于区域农业科技的发展;智能信息科技服务团队,致力于孝感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能源科技服务团队,致力于孝感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物流管理技术服务团队,致力于临空经济区华中物流中心的建设与发展;艺术服务团队,致力于帮助孝感文化名城的传承与发展;社会公益服务团队,致力于孝感留守儿童全面发展;小城镇规划服务团队,致力于大别山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规划发展;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服务团队,致力于孝感乃至全省新农村建设规划。通过以项目为纽带,博士、教授形成团队,鼓励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践等创新活动,吸纳学生参与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教师的科学研究为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提供实践性课题。这些做法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人文情怀、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校紧紧围绕地方需求,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形成了多元化的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并以科研反哺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近三年,我校为社会培养输送了1.19万余名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获省级以上各类学科(技能)竞赛奖励813项,其中国家级504多项,在电子设计、数学建模、大学英语等国家级学科竞赛中均获全国最高奖;学生考研上线率保持在18%以上,有1800余名毕业生考取了硕士研究生;获湖北省优秀学生学位论文204篇;2016年,学生创业竞争力排名位居全国高校353位。

二、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产学研用协同育人中的困惑

众多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和湖北工程学院一样,积极探索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那些部属高校、重点高校相比,仍有诸多欠缺,最主要的还是协同育人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校企合作数量偏小,尤其是有实力的大中型企业不多;合作多注重形式,而不注重过程和实际效果;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不够,标志性成果不多。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帮助大中型企业解决关键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学校和企业相互依存、实现双赢的纽带还未形成,同时广大中小企业能够支持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经费有限。二是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不够健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与企业有着各自不同的诉求,学校注重的是利用企业资源培养应用型人才,企业注重的是合作带来的红利。如何将两大实体的不同诉求融为一体,就需要灵活有效的机制保障。三是观念有待进一步更新、转变。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少部分教师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科技服务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科学研究只满足于发表论文、评职称,科研选题与市场需求结合不紧密,造成科研成果既跟不上市场变化,也无法培养出真正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三、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几点思考

(一)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的经验和品牌效应

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强调了产学研用结合必须以企业的技术需求为主体,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以社会为导向。但市场有一个经验积累和品牌认知度的问题。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虽有一定数量的科研成果,但这些成果的质量如何,能否进行转化,转化后的前景如何,是否拥有足够的社会知名度来吸引一些企业投资、合作,都存在一定问题。这些问题有待通过提升学校学科和科研水平的内涵式发展来克服。

(二)构建完善的保障机制

推进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必须努力实现体制机制、合作模式、创新人才培养三大突破,需要通过一系列法律制度的安排,规范和约束合作行为,界定各类合作主体的职责和权益[4],建立现代化的大学内部和外部治理体系,从而构建产学研用合作育人的长效机制。目前协同育人不足,从机制上来说就是由于我国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和一些配套措施,信息平台和中介服务欠缺,影响了高校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5]虽然国家层面近期相继出台了一些指导意见,但各地方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和众多应用型高校还缺乏细化措施相配套,观念转变也不够彻底。因此,我们必须与时俱进, 加强思想观念和政策制度创新,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有关政策和配套制度保障。

四、结束语

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既能够适应向应用型转型的要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也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客观需求,增强学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加强领导,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以建立校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为重点,大力推进战略协作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管理运行机制、教师培训机制、工作协调机制的创新[6],因“校”制宜进行各自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使其途径多样化, 在更深和更高的层面上进行创新改革,着力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

[2][4]马德秀.瞄准需求 突破障碍 大力推进产学研用结合[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18-20.

[3] 杨树果.高等农业院校产学研用合作创新模式的思考——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为例[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04—107.

[5] 王洋,王欣.应用型高校培养人才的路径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5(2):92—95.

[6] 湖北省教育廳关于在省属本科高校中开展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OL].http://www.hbe.gov.cn/content.php?id=11802

[责任编辑:钟 岚]endprint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高校协同育人人才培养
应用型本科高校《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产教融合的途径研究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创新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