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2018-03-05 20:21成永红
大学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网络语言高校辅导员影响

成永红

[摘 要]随着网络的盛行,网络语言在大学生中日益流行,大学生话语表达的变化必然引起高校辅导员话语表达的转变。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引路人和人生导师,应理性认识大学生网络语言对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采取相应策略,即以网络语言流行为背景,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自我素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创新高校辅导员的价值表达;以建设校园文化为平台,对大学生加强中国传统语言和文化教育;以网上和网下相结合为原则,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和法律意识教育;以学生意见领袖为榜样,监督和引导大学生文明运用网络。这样更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网络语言;高校辅导员;影响;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1-0165-03

随着网络的盛行,QQ、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平台成为当代大学生沟通和交往的主要方式,文本语言、精英话语等严肃严谨的传统语言已不再适用于网络交流。网络语言以其简明易懂、幽默诙谐和传播迅速的特点应运而生,并深受当代大学生的喜爱和追捧。大学生不仅在网络交流中使用网络语言,而且在现实生活语境中也广泛应用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成为大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中的必要元素。大学生是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生力军,是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高校辅导员身处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线,是学生的引路人和人生导师。大学生话语表达的变化意味着高校辅导员必须改变传统的庄重刻板的话语表达,走向学生,靠近学生,力争做到习总书记强调的新形势下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抢占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理性认识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对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双重影响

网络语言是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网民用于聊天和表达自己思想的一种语言工具。简短的词语、表情、符号和图像等组成的网络语言生动、简洁、个性化,迎合了大学生随性表达、张扬个性的需要,运用网络语言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同时其也影响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着大学生的言行举止。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在对待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这件事上所持的态度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应保持理性认识,认清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对于辅导员工作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一)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对于辅导员工作的积极影响

1. 深入研究大学生网络语言,有利于提高辅导员工作的针对性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想和行为的表达工具。网络语言作为适应网络时代交流和沟通的工具,承载着网民的思想和價值观念;大学生的网络语言同样承载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思想动态乃至行为方式。 高校辅导员要想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了解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了解学生喜闻乐见的接受方式,就必须了解和研究在当代大学生中流行的网络语言,了解和研究大学生使用什么样的网络语言,了解和研究大学生如何使用网络语言。学生走到哪里,高校辅导员就跟到哪里,奔向他们,走进他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他们。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针对性。

2.规范运用大学生网络语言,有利于增强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

高校辅导员工作话语体系乏味枯燥、呆板教条、令学生觉得索然无味,甚至心生反感,学生不太愿意跟辅导员进行真正的交流和沟通,这样辅导员很难真正了解和理解大学生的所想和所需,当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就大打折扣。高校辅导员应秉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准则,与时俱进,积极主动利用QQ、微信和微博等思想政治教育微平台,合理合法地使用大学生乐于接受和认同的网络语言,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增加彼此之间的互动,这样才能更加了解学生,才能走进学生心里,才能更为有效地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效率,增强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

3.选择性吸收大学生网络语言,有利于激励辅导员工作的创新性

创新是进步的不竭动力。辅导员作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随着网络的盛行,使用网络语言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习惯。高校辅导员工作应以学生为本,与时俱进。高校辅导员必须创新话语表达,选择性地吸收网络语言,为传统话语体系注入生机和活力。如将“给力”、“正能量”等接地气的、弘扬时代精神的网络用语引入辅导员话语表达中,既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添了新的元素,又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同时,网络空间为大学生丰富想象力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大学生创造出更多新颖幽默的网络新词,能增加大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有利于激励辅导员工作的创新性。

(二)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对于辅导员工作的消极影响

1.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以网络语言为载体,冲击着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西方的文化和观念以网络语言为载体传入我国,并逐渐占据了中国的文化市场。[1]大学生正是通过网络来认识甚至吸纳了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的。消费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逐步影响着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 “自由至上” “享乐至上”等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侵蚀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自信,冲击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再加上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社会阅历尚浅,缺乏政治鉴别能力,盲目从众、盲目跟风、盲目跟帖,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淡化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

2.网络语言的不规范使用,冲击着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大学生作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中坚力量,理应承担起传承和发扬中国语言文化的重任,以我们的语言文化为荣,以我们的语言文化为傲。尽管网络语言的使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交流方便、沟通快捷的功能,但大学生在使用网络语言的过程中,除简短的词语外,还会夹杂数字、符号和图像等,有时还会出现错别字和不恰当的词语搭配。这种使用语言的随意性打破了语言的规范,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中国汉字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忽视了语言文化艺术和语言文化内涵,冲击着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并进一步加重了大学生对于中国文化自信的缺失感。endprint

3.网络语言的不文明使用,冲击着大学生个人和国家的形象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大学生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希望和前途。大学生的言行不仅仅影响着其个人,某种程度上也会给国家形象带来影响。大学生为缓解由于情感受挫和交友失败或学习和就业带来的压力,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利用网络语言尽情宣泄个人的强烈情感,虽减轻了心理压力,但由于缺乏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法律意识,缺乏必要的自我约束,使用不文明的网络语言,比如“TNND”(他奶奶的)、“TMD”(他妈的) 、“SB”(傻逼)等,这不仅有损大学生自身的形象,给社会带来不利影响,也有损国家和民族的形象。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应对策略

作为与大学生交流最频繁、接触最密切的人,高校辅导员应该对大学生网络语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保持理性认识,敢于担当,敢于创新。采取应对策略,借力其积极的方面,消除其消极的方面。

(一)以网络语言流行为背景,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自我素养

新媒体时代网络语言盛行,网络语言虽不是大学生生活的全部,却充斥着大学生的全部生活。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其自身素养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网络语言在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和现实生活中的流行,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与时俱进,改变原来教育理念落后、工作方式守旧和对网络运用不熟练等诸多不足,发展和创新新形势下的教育理念;改进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加强自身的网络培训,提高网络运用能力和媒体素养;从诸多方面提高自我素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增强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针对性,创新性和实效性。

(二)以社會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创新高校辅导员的话语表达

高校辅导员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乏味枯燥、抽象难懂,很难满足当代大学生的诉求,只有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和内容,才能让大学生更好地接受教育信息。高校辅导员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首先创新沟通方式,即借助网络,借助QQ、微博和微信等思想政治教育微平台,与学生以群聊,私信的方式进行沟通,与学生深入探讨思政问题[2];其次,借助图片、文字、视频和音频组成的网络语言生动形象地诠释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深扎根于学生心中。

(三)以建设校园文化为平台,对大学生加强中国传统语言和文化教育

文化自信是价值观自信的基石。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缺失,进而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随着网络语言的日益流行,大学生对传统语言和文化的认识逐渐减弱,我国传统语言和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危险。因而,高校应积极建设校园文化,开办形式多样的大学生易于接受的传统语言和文化方面的系列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对大学生的传统语言和文化教育。“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高校辅导员应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和校园举办的相关讲座、座谈会和竞赛等;同时,高校辅导员还应召开有关中国语言和文化方面的系列主题班会,举办系列竞赛,让博大精深的传统语言和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大学生心中。

(四)以网上和网下相结合为原则,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和法律意识教育

虚拟的网络空间成为大学生情感宣泄的窗口。一些在现实生活中很普通的大学生,一到网上就语言低俗粗鄙,不仅有损自身形象,而且给经常上网的其他大学生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当前,高校辅导员需要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维护洁净的网络环境。一方面,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要通过疏导性的教育,教育学生不仅在公众面前要遵守文明礼貌,遵守社会公德,而且在个人独处时也能时刻牢记并遵守文明言行,加强自身的网络道德自律教育;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应积极鼓励和教育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使用文明语言,文明互动,文明学习。大学生应做到不浏览或传递不健康信息,不访问不合法、不健康、不文明的网站,自觉主动遵守网络文明公约。[3]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网络具有隐蔽性,但是网络语言和网络行为也是有底线的,那就是不能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否则有可能构成违法甚至犯罪行为。高校辅导员应引导大学生了解和遵守网络规范的相关法律,树立网络法律意识。

(五)以学生意见领袖为榜样,监督和引导大学生文明运用网络

同伴和身边的典型事例对大学生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高校辅导员应从学生中选拔出可爱、可信和可为的优秀学生着力培养,使他们能在大学生中树立较强的威信力和号召力,成为网络意见领袖,以引导和监督大学生的言行,成为大学生的榜样。因为网络意见领袖来源于学生,其年龄和经历以及阅历与当代大学生极为相近或相似,所以对于其他大学生来说,学生意见领袖的网络语言更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其网络言行更具有参照性和可行性。在网络中,学生意见领袖在协助辅导员监测网络舆情,[4]并在辅导员指导下正确引导大学生文明运用网络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三、结语

网络语言虽不是大学生生活的全部,却充斥在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交往之中,大学生的网络语言反映和承载着大学生的思想甚至影响着大学生的言行。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坚力量,必须具有担当、开放和创新的思维,客观认识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给高校辅导员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积极采取应对策略,提升自己素养和能力,转变思想政治工作的话语表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志杰. 浅谈大学生管理中网络语言运用对策[J]. 语文建设, 2014 (12):91-92.

[2] 覃雪梅. 民族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重构-基于网络时代背景[J]. 贵州民族研究, 2016 (5):215-218.

[3] 张明明. 微博、微信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研究[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4 (4):104-110.

[4] 王夏露. 高校辅导员“网络意见领袖”角色内涵及塑造策略 [J].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6 (3):126-128.

[责任编辑:刘凤华]endprint

猜你喜欢
网络语言高校辅导员影响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网络语言朝生暮死现象探析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符号学视域下的网络语言传播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