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舟寺考(外一篇)

2018-03-05 18:55刘金星
当代人 2017年4期
关键词:中村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这几句佳句出自《诗经》,此诗到底为何人因何事而作,迄今尚无定论。我不是做考证,之所以提到这首诗,是因为诗中出现的柏舟跟一个村名有关,跟这个村名的历史由来有关。

柏舟字面解注即是柏木所做的船,其文化内涵是为品质,气节。所谓“柏舟之节”“柏舟之誓”,是说妇女丧夫后守节不嫁,终守柏舟。《诗经·鄘风·柏舟序》云:“《柏舟》,共姜自誓也。卫世子共伯蚤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誓而弗许,故作是诗以绝之。”

如此,我从小生长于斯的村庄柏舟寺,立村命名似乎就有了文化佐证与渊源。

柏舟寺为原交河县营子公社一个村落,分为东西两个柏舟寺,1983年撤县建市后归为泊头市营子镇所辖行政村。

从《交河县地名志》到《泊头市地名志》,介绍村名或行政村的历史沿革时,都是使用“柏舟寺”。《交河县地名志》寥寥记载了村名的由来:“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因该村附近有一座古寺庙,故以庙名代村名称柏舟寺。”而民国版《交河县志》介绍的略微详备,且以姓甚名谁具人化点明村名渊源:“明朝天启年间,交河县谢仲仁妻刘氏年二十九,夫亡遗幼子,辟庐自给,守节五十年。天启中,知县旌其门曰:‘坚比柏舟。”“清代,王芝兰妻吴氏年二十一,夫亡无子,苦节自持,不出门庭者几四十年,以夫堂侄青岫为嗣,年九十有一。七月一日,共闻空中有笙乐音,吴氏无疾而逝。光绪元年邑侯上闻,诏以‘矢志柏舟,旌其闾。”余下还有姓谢、姓封、姓傅的妻子皆因夫亡守节,被赞为“柏舟清操”“柏舟高节”等等,如此说来,柏舟寺立村命名都与柏舟守节、柏舟寺庙有关,史志记载,无可辩驳。问题是笔者已至顺耳之年,自幼生活在柏舟寺,且访遍柏舟寺老者,均未闻未见柏舟寺庙遗迹,遍查古籍,亦未发现柏舟寺庙踪影。至于彰显村妇品质节操而立村名,其一柏舟寺虽是杂姓较多的村庄,却从未闻听姓谢、姓封、姓傅的村民曾居住于此,夫亡妻守节而立村名一说何来?而柏舟身后加一个“寺”,“寺”与女人守节有因缘吗?在被问题困扰的时光里,我终于打听到了有关柏舟寺立村命名的另外版本。这个新版本,与一条河——老盐河有关。

如今看到的老盐河只是用来排水的河汊子,十年九旱,更多的时候只剩下干涸的河床。而早在五代十国时期,老盐河是在古河道基础上开凿的漕运河,河道宽阔,大水浩荡,往来船只频繁。话说大明帝国某年(未细考证年份)的一个春天,适逢大旱,一百余条商船行至交河境内老盐河类似嘴巴张开的急弯处搁浅了。如此浩大的几个商船船队,前进无水,回返无路,需要吃喝拉撒,需要变卖物资,于是在老盐河道以船为商铺,集结为市。日久天长,还是许多不便。几个船老大商议决定上岸。南岸已是村庄密布,船队人口漕粮辎重繁多,无处安置;北岸荒芜却是容身之所。上北岸后,他们以船为桥,连通南北两岸,方便往来购物。后有了资金,便造屋修路,闲余人等则垦荒种田,自给自足。随着生意渐渐兴隆,已初具村庄雏形。有人提议立村命名,给村庄起名叫“百舟市”。命名之人已无法考证,但肯定是个有学问之人。

当年位于老盐河北岸的百舟市而非今日柏舟寺。据说,商队辎重卖完之后,头面人物,携带金银细软返乡了,还有部分去了南岸诸如河嘴巴、冯庄、及庄、大小赵庄等村谋生,以便凑足盘缠或回乡接妻儿,或回乡侍奉双亲,余下的继续垦荒种田,努力经营着这个不寻常的村庄百舟市。

如今仍位于老盐河北岸的柏舟寺而非当年的百舟市。柏舟寺作为行政村,被史志记载,而百舟市只是一段美丽的传说,且失传多年。

百舟市亦或柏舟寺,传说与史志哪个更真实,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柏舟寺具有历史的、文化的、文学的内涵,显得更加“柏舟”。

行文接近尾声,切莫忘记传说者刘金廷,以及传说给他的先辈们,柏舟寺因传说而美丽,而底蕴深厚。

老盐河的背影

暮投交河城,火山赤崔巍。

九月尚流汗,炎风吹沙埃。

唐代边塞诗人岑参诗中的交河,显然不是我笔下的交河。前者为新疆交河古城,后者则是始立县于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现隶属沧州,后撤县建市并入泊头市的原交河县。

至于交河的河流,日本人中村志雄在1939年夏末秋初作了一些文字介绍。卢沟桥事变后,中村志雄作为侵华日军的随军记者来到华北平原。这一特殊的经历,却使他有机会目睹、了解了老盐河,并留下些许文字。作为侵华战争的亲历者,凭着胸有点墨,他回国后混了个三流作家。按照中村志雄的描述,交河是由多条河流相交而来。而民国版《交河县志》则记载交河是由滹沱河與高河两条河流相交而得名。

当代,中国媒体人、作家王正昌用“交河之水”写了一些文字,他认为交河之水养育了一方人,古有历经五朝十一帝,拜相二十多年的成功宰相冯道,今有原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却只字未提到河流本身。据我所知,清凉江、黑龙港、大运河、海河等均流经交河县境,沿运河往西60华里形成一个码头,命名泊头,即现在的泊头市,原属交河县重镇。

交河水域当中,老盐河是中村志雄经常提及的。老盐河,原属运河的一个支流,为索芦河下游。南起石德铁路桥,由衡水武邑县流至交河县境,然后继续向北流至交河文庙黑龙港河。据史载,这个走向还是五代十国初期赵国国君赵王王镕(公元873年-921年)钦定的。起初定为御河,专供王家御船往来。公元921年,赵国发生兵变,赵王王镕被杀之后,老盐河的使用权逐渐模糊甚至混乱起来。河道上往来船只有官船也有民船,有商船也有渔船,甚至还有冒险贩盐的走私船。冒险走私基本都是晓宿夜行,偷偷摸摸。至今盐贩子皮老三贩盐的故事还在老盐河一带广为流传。传说皮老三雇了十八条民船,趁夜驶入交河境内,突遇暴雨。茫茫黑夜,十八条贩盐扁舟在疾风骤雨中,非翻即沉,满载食盐全部溶于水,腌咸了一条河。后来河水渐少,岸边结了一层厚厚的盐圪巴,沿河两岸村民顺手铲来食用。之后,人们不再称这条河为御河、官河,而起了个通俗的名字:盐河。再之后,常常干涸的河床逐渐盐碱化,形成“春天白硝茫茫,秋季沥水汪汪”的盐碱地貌。从清代至民国时期,沿河村民开辟了很多盐池,淋制出的盐俗称“小盐”,即食用盐。虽然制盐工艺原始粗糙,却也弥补了民间缺盐之苦。由官家管制的物资,变成民间的自给自足,这条古河道也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老盐河。endprint

传说丰富了史志。

老盐河浩浩荡荡从衡水武邑出发在交河县境途经齐桥、洼里王、鲁道,然后在营子河嘴巴村的急弯处形成一个很壮观的漩涡。有另外一个传说:这个漩涡,是烏龟家族的一个分支在此安家立户折腾所致。大小乌龟一家三代从南运河一路北上,行至德州、衡水交界处,突遇狂风暴雨,慌乱中误入支流,交河县境老盐河的河嘴巴。乌龟族长决定在此安家立户不走了。乌龟,俗称王八。在沿岸村民心目中,王八是灵异之物,得罪它,滔滔洪水会淹没村庄。所以,从没人敢在漩涡附近洗澡。直到1939年夏天,才有人破了天荒。此人正是中村志雄,时任侵华日军随军记者。中村被几个日军卫兵保护着从郝村据点一路走来,只觉浑身臭汗黏稠,想找个地方洗洗,无奈长长的一条河流,不是浑浊就是干涸见底,总找不着合适地方下水,直到河嘴巴漩涡处。大漩涡不仅宽阔,而且水清,深不见底。他不顾卫兵阻拦,宽衣下水,痛快畅游。

中村对老盐河产生深刻印象,并加以文字记录的正是这一刻。他晾干身上的河水,才发现浑身白碱花花,肉皮紧紧巴巴,极不舒服。另一个印象是,不远处,一个少年正在河滩上挖什么东西,边挖边吃,腮帮子鼓起,满嘴汁液涟涟,看上起很惬意很香甜。

少年挖的这个东西,当地俗称“谷蒂”,草本,多生长于河滩水洼处。葶子细而长,有三棱,根部结果实,果实较硬,入口甜腥涩。饥馑年代,当地人挖来充饥。据父亲说,他们区小队也时常溜到河滩偷偷挖一些,弥补食物不足。那个命人开凿这条河道的赵王王镕,肯定想不到,在此后千年岁月里,朝代频繁更替,由御河而漕运河,而后成为白硝茫茫的老盐河却养育了沿河两岸的臣民,最早有了自制的食盐,“谷蒂”帮助村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饥荒。饥馑的七十年代,我也曾在老盐河滩挖“谷蒂”果子充饥。的确不怎么好吃,却吃得满嘴汁液,香香甜甜,并且甜甜的味道弥漫了我的少年时代。

如今,交河境内这种植物基本绝迹。原因是若千年来老盐河十年九千,即使有水时,也是人工排放,水是污水,水中无鱼,河水过后几乎寸草不生。这条千年古河道,成了一片滩涂,废了。但它身后历史的、文化的、传说的长长的背影,在我心里却永远废弃不掉而越来越清晰。

老盐河无疑是一条历史之河,文化之河,哺育之河,它承载了千年风雨,百年沧桑!

(刘金星,沧州人,作家。供职于河北省作家协会。)

编辑:刘亚荣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村
樱花树下的誓言
提高初三数学复习课的课堂效率之我见
让步比争论重要
只要“怀才”,就不会“不遇”
省港澳办领导到环中村开展帮扶活动
疏忽的罪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