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活动德育实效的策略探微

2018-03-06 21:37李姬华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德育活动教育

李姬华

(丽水中等专业学校,浙江松阳 323400)

活动是德性之源,学生只有通过道德实践活动,才能加深对道德知识和规范的理解,实现知识“内化”为品质、“外化”成行为,最终形成习惯。活动德育能使学生在合作、交往中增强责任感和义务感,发展起自我控制力和协调力,是学生品德“自主建构”的重要形式。

1 活动德育的含义

活动德育即活动课程,是指既以活动为目的又以活动为手段而实施的学生自我教育的德育形式。作为目的,活动意指学生实践道德生活,形成良好的道德生活方式,这是学校德育所追求的境界;作为手段,是说教师要把活动作为学生道德发生、发展及意义实现的源泉来理解,并以此为手段促进学生品德发展。

活动德育的实质在于学生通过外部活动促其内部思想提升,是一个内部活动与外部活动相融合的过程;它是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学生主动、自愿参与的德育活动,实现了价值引导与主体发挥的统一;它以改善学生道德生活质量为宗旨,以发展学生道德实践能力为目的。显见,自主性与实践性是活动德育最显著的特点。

实践与交往是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力的必要途径。在活动中,学生实现了知行有机结合,逐步形成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我在班主任实践中,对以“系列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开展活动德育进行了探索,如遵纪守规、优雅生活、健康文体、见习实习、社会实践系列活动等。由于主题突出、规划有序、形式新颖,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2 活动德育的原则

2.1 实践道德生活为目的

道德生活是人现实生活的组成部分,道德本质是实践的,教育仅是培养人德性的手段。学校德育只有把学生引向实践自己的道德生活,才对路和尽责。这要求德育回归生活,教育权交还学生。学生具有自己把握自己的生活,才能做生活的开拓者和创造者,成为真正的“生活主人”。所以,德育要成为一个主动的、实践的、动态的而不是消极的、被动的、禁止的过程,品德发展要成为学生自身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学生自己要负起的道德责任。这由活动德育实践性、发展性和开放性特点所决定。

2.2 凸显主体性为宗旨

学生自觉、自愿、自主地参与活动是活动德育又一特点,而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法宝”是活动自身的吸引力和对学生需要的满足度。因此,德育活动设计必须以学生兴趣、需要和价值体现的可接受性为前提,避免形式主义和过浓“政治色彩”的做法。以往德育实效低,就在于德育为完成“工作”而开展,为取得“成就”而活动,虽然场面搞得热热闹闹,实际却重形轻实,结果不是应付了事就是强制行事,这种“目中无人”的教育与活动德育之精神实质完全背道而驰。凸显主体性的关键是还活动德育以本来面目,增强学生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导自演自求结果”,达到“无教而教”的德育境界。

2.3 体现适宜性为根本

学校教育是一个整体,课堂教学是中心环节,学科德育是德育的主渠道,活动德育只有适宜、适度才不会冲击正常的教育秩序而达到自身目的。活动德育适宜是指活动在“量”上要依据德育内容、目标、形式和学生情况具体规划,宁精毋滥;活动德育适度是指活动在“质”上要体现教育性,给学生以价值引领作用。活动德育并非“万能”,它存在着诸如教育不具直接性和系统性等局限,必须与学科德育相互配合,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3 提高活动德育实效的策略

3.1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学生接受外界各种环境刺激,经过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是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产物”,一切教育活动和环境熏陶最终都要通过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才能实现。因此,开展活动德育,要切实地将主体角色还给学生,始终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自我发动、自我选择、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机会,让他们主动而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性,自主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真正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能力的人。

3.1.1 视学生为发展中的人

一个人的自主性得以发挥和表现的条件是有实现和保障其心理安全和自由的环境。在活动德育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以诚相见,平等相待,特别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人格。要允许学生在活动中走“弯路”、犯“错误”,对学生的言行,不论是偏激的,还是错误的,都不嘲笑,不横加指责,而要耐心帮助学生弄清问题的症结,在关心、鼓励和支持的氛围中,让学生从错误中获得学习的机会。这样,教师变控制为协调,变专制为激励,学生就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展示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3.1.2 视学生为成长中的人

学生是成长中的人,他们还不能完全自发地解决道德成长中的所有问题,教师在德育实践中的职责就是教育、引导、服务、帮助、强化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包括对学生道德需要的激发、道德选择的引路、道德实践的指导等。如在活动德育目标设计上,首先目标价值取向要“人本化”,即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生存、安全、自尊、发展、幸福、自由为出发点和归宿;其次目标设计要“人性化”,即以尊重、理解、肯定、丰富、发展、完善学生为目标思想。这样,目标实施起来,才有助于学生主体意识、精神、能力和人格的提升。

3.1.3 创造条件让学生展示

学生的思想矛盾表现为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只有在活动中思想发生碰撞、冲突才有所启有所悟有所提升,从而实现思想“自我转变”和“自我建构”。“活动展示”就是让学生展示思想矛盾碰撞、冲突的成果。当学生全身心投入活动后会获得新经验,无论是认识还是情感,都需要通过表达以证明自己的成功和进步。这种表达既有有形成果如表演、模型等的展示,也有无形成果如自信心、同情心、责任感等的展示,这些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是活动德育所追求的价值之一。所以,教师要竭力为学生搭建展示活动成果的平台,给每个学生以自由展示的机会。

3.2 体现活动的价值性

学校德育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过程,其一切活动均要体现为“价值引导”,即用驱动力、吸引力和激励力去影响学生对德育内容的认识、接受、内化、外化、践履,以驱动和催化学生品德的发展。

3.2.1 活动要体现价值引领

人的发展依赖于人的活动,活动促进着人的发展。活动德育的目标越有价值、内容越丰富、方式越科学、过程越具教育性,学生的发展就越充分和全面。因此,活动德育不可就事论事,不能仅停留在适应“现时”水平上追求学生的现实发展,而要面向未来,着眼于“明天”,体现学生现实一般发展对未来发展的价值。

3.2.2 活动要具有导向作用

学生在活动德育中具有自主性,这并不意味着活动可以放任自流。现实中,活动德育受到一些低级庸俗的非主流文化的负面影响,常出现诸如追求物质享受、感官刺激等世俗化倾向,十分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开展活动德育必须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度出发,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形成文明、健康、高雅的活动体系,在寓教于乐中给学生以思考感悟、启迪提升。

3.2.3 活动要达到真善美统一

有效的活动德育是真善美的统一,真是其科学性取向,善是其人文性取向,美是其艺术性取向。坚持活动的科学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价值取向,实现真善美统一,才能完成活动德育的使命。显见,活动德育从内容到形式都应该是真、善、美的具体体现,由此学生在活动中才能充满乐趣,受其熏陶,陶冶情操,实现情感升华,进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3.3 设计活动的系列化

学生品德形成是内在知、情、意、行各要素之间在发展方向和水平方面不断地由不平衡到平衡、不适应到适应的矛盾运动过程。静态看,学生品德形成将沿着知、情、意、行顺序不断发展;动态看,学生品德形成可从知、情、意、行任何一个环节开始,具有“多端性”。开展活动德育要遵循“循序渐进”和“多种开端”规律,开辟多种渠道,开展系列化活动,促使学生品德综合提升。

3.3.1 开展常规系列活动

活动德育要面向学生全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我表现、自我塑造的均等机会,让他们都能显露头角、体验成功,都能在不同的起点上得到最优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活动,必然是德育内容的“基础要求”。德育从基础切入,逐步提高要求,最终才能形成综合素质。如我班五年制幼师专业的常规活动有:一年级开展“讲文明、树新风”的基础文明教育活动,二年级开展“谦恭礼让”的个人修养教育活动,三年级进行 “五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活动,四年级进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教育活动,五年级开展“师德、就业”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从文明礼仪、理想信念、感恩责任、诚实诚信、健康锻炼、创新协作等基础内容切入开展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从“不知”走向“知”,解决“懂与不懂”问题,并以规章制度、行为训练、严格管理等来协调、指导、规范学生行为,促使他们在自我教育、约束中,养成良好品质。

3.3.2 设计分层推进活动

分层有序推进就是系统规划年级、班级的活动德育,通过设计有侧重、有要求、有内容、有措施的系列活动,形成制度化、系列化、程序化德育活动体系,使活动德育融入到校园生活全过程。如开展生活、文体、服务、艺术、科技、实践等活动,使活动既有娱乐性、欣赏性又具竞赛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3.3.3 规划阶段重点活动

活动德育要结合学生的具体阶段性需求和个体成长规律,有计划、有重点地有序推进。如依据我班幼师专业特点,我规划的“专业思想”系列重点教育活动为:高中段(前三年)开展以“爱业”和“精业”为目标的专业意识和专业思想教育;大专段(后两年)开展以“乐业”为目标的职业理想教育。

3.4 组织活动的专题化

活动德育专题化就是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德育规律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学生,整合教育资源,形成与学生相适应的教育主题,有序地对学生进行主题突出的系列教育活动。这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横有联系、纵成序列,寓教育性、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活动德育模式,实践中要形成科学化、系列化、制度化、规范化的专题活动体系。

3.4.1 活动德育的常规主题

专题化德育的常规主题有: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开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活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以法律和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开展法制和公民道德教育活动;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专业思想教育为中心,开展素质教育活动。

3.4.2 活动德育的群体主题

专题化德育的群体主题有: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开展励志成才、感恩诚信教育活动,引导他们自立、自强;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引导他们尊重、珍惜和热爱生命;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开展学习效能教育活动,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对就业困难的学生,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活动,提高他们就业质量;对学生干部群体,开展服务与能力提升教育活动,增强他们为师生服务的能力;对违纪被处分的学生,开展“帮扶”活动,引导他们不断进步。

3.4.3 活动德育的部门主题

专题化德育的部门主题有:发挥学校内各部门、群众组织育德的积极作用,在教学、管理、服务、帮助中正视学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创新教育主题,形成新专题教育活动。

3.5 实现活动的合作意义

德育是营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良好氛围的教育活动,而活动中的交往即师生、生生合作互动是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有效载体。

3.5.1 活动要具有合作性

相关研究表明,在学生的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三种情境中,合作为最佳情境。而在学校教育情境中,占主流的仍是竞争和个体活动,对合作意识与技能的培养相对忽视,致使一些学生养成了自我封闭、嫉妒等扭曲的行为意识,阻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人与人的相互依赖、合作关系是人格健全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活动德育要充分展现活动的合作性,从活动计划的制订到活动的组织、开展以及成果的展示、评价等都应渗透着合作性。

3.5.2 在合作中获得体验

体验是德育的生命。引导学生在合作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生成,是活动德育的核心。活动德育特别强调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只有学生亲身实践和自我反思,在分析、比较、鉴别中自主地得出结论,才能有效解决“信与不信”问题,实现思想的升华。以往德育之所以难以触及学生灵魂,主要原因是忽视了学生心灵的体悟、情感的激发。

3.5.3 形成“共育”局面

学生是在学校、家庭、社会三种基本教育形态的综合影响下成长的,学校要有效地建构起以学校为主体的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立体德育网络,形成“合力”德育。家庭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可以通过开办家长学校、成立家庭教育研究会、建立家长教育委员会等来提高家庭德育水平;社区德育是整合社区各种教育资源而进行综合性教育的德育模式,社区有丰富的德育资源,如先进典型人物、德育基地、文化娱乐、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科技馆等,利用这些资源可有效开展各种形式的德育活动;良性的社会环境对学生成长非常有益,对社会环境进行整体优化,把社会建设成奋发向上的“空间”,让学生从中全面吸收营养,较好地把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稳定心理品质。

[1]戚万学.活动道德教育模式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1999(6):69-76.

[2]程建平.主体性人格培育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吴永锋.中学专题德育活动设计及其实践探索[J].新课程:中学,2013(8):136-137.

[5]李泽法.对当前中学生德育活动实效性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3(34):65-66.

猜你喜欢
德育活动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题解教育『三问』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