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关于农村小学的创新管理

2018-03-06 08:13许义
新课程·上旬 2018年12期
关键词:创新农村管理

许义

摘 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学校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教育设施、教学水平相对薄弱,如何面对各种问题,积极采取对策,发挥自身的优势,实施创新管理,促进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是亟待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创新;农村;管理

社会的发展依赖于人们不断的创新活动,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向上的创新精神,也就不会有希望。同样,创新意识是现代学校管理发展的动力,它是保持学校健康发展的源泉,对学校的长效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农村学校应努力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克服在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缩小与城区学校的距离,加速教育的和谐发展。

一、农村小学的现状

我们清醒地看到,由于地区的差异,财力、物力的限制,农村学校在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1.生员增加,师资缺乏

如我们学校地处浦上工业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以及海峡奥林匹克体育场的充分使用及周边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外来随迁人员大量涌入,导致外地生增加,班级规模扩大,而学校新旧教师交替不均匀,老教师逐年退休,新教师补充有限,师资断层,学校的师资配备不足……这些都给学校的教育教学造成了很大的问题。

2.受新区品牌学校冲击,优等生流失

金山新校区金山小学、金山实验小学及进一小、进二小、进三小等新校的成立,受品牌效应,使得部分家长产生择校心态,因此近几年本地生中的大量优等生流入新区品牌学校,导致优等生流失,班级缺乏优生的号召,教学成绩有待提高。

3.生员流动大

大部分外来工工作不稳定,目前我校的外来工子女可达到70%左右,外来工子女随着父母的工作变动四处漂泊,这些不稳定的外来生在学习、养成、安全等方面存在参差不齐的现状,都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学校的生员不稳定,无形中给学校的管理带来压力,也给教师的教育造成了困扰,也在不断考验着学校管理模式的创新。

4.学生思想多元化,教育教学面临挑战

学校周边城市化进程快速,交通便捷,生活的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各种新观念逐渐渗透,学生的思想多元化,一些学生迷上游戏、网络、视频,上课不能专心听讲,作业不及时完成,有的甚至因为没钱玩游戏而小偷小摸,道德方面出现问题,需要我们勇敢地接受挑战,设计出有效的解决策略。

5.开展个性化教育不够有力

长期处于农村,教育设备不够完善及专职教师的缺乏,加上部分教师思维定式,在教育教学中手段僵化,还是采用模式化教育,未能充分地融合多种形式和方法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全面和谐地发展,没有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这样就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农村小学在创新管理中的短板

管理的创新是指管理的改革和创造,是新的构想、新的观念从产生到应用的过程。1998年,我国就在基本教育领域率先将教育定位于服务,提出了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进一步提出了“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理念。现代教育的发展必须实现现代化科学的管理手段,从教育大环境以及不同学校的实际出发,构建新一代的学校创新管理模式。

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先导。当前,在我国教育改革方面,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的理念,深化教育改革。但是转变并完善管理制度、绩效奖励机制,以及伴随而来的多元化评价系统等方面都与改革的步伐大不一致。还有,由于管理者的思想与心态等观念还被牢牢地固定在传统意识之中,成为深化改革的一大阻力。主要表现在:(1)管理者习惯采用经验管理和传统角色工作,不承认管理也需要创新;(2)学校的行政管理与教育改革独立分离,对于管理思想、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的改革考虑不足;(3)受到落后管理观念的影响,多年的校园文化积淀,管理者思想定式单一,又不愿破旧创新,使得一些管理者依旧按照规矩行事而停滞不前,没有自己的特色。

三、如何有效地深入开展好现代农村学校的创新管理

现代学校管理依据最新的科学管理模式,对学校管理的各个要素进行系列的创新整合,同时创建、优化许多新的学校管理制度,是对学校管理制度的创新和发展。

1.作为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首先校长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善于从纷繁复杂的各种现象与矛盾中梳理出问题的关键,认识到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且任何变化都是有条件的,要现实辩证地看问题,立足本校实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不至于被淘汰。

2.要想有力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就要不断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使之适应学校的特色办学、健康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于是我们落实实施了校长负责制、教师聘用制,把竞争机制融于学校管理之中,让校长的责任意识依托教职工突显学校的民主意识,班子成员的助手意识得到创新。同时我校不断完善人事定岗定酬分配制度,努力做到按劳取酬,能者多劳,多劳多得,打破平均分配,努力提高教师绩效,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特别是实施课程改革,要以制度约束与人本管理相结合,借此不断激励教师的创造性教与学生自主学紧密结合。同时创建多样化、动态性的评价系统。这两年,我校采用了多元化评价系统,融合了班级管理、五项评比、行为养成等因素,在学校、班级、教师、学生中广泛开展多元化评价,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3.校长要注重多管齐下,深知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让教师成为学校的主人。

(1)科学管理——根据教师、学生的发展,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确立人在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意识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必须结合传统优势和创新理念提高内涵,科学合理地管理,才能符合教育規律,才能在发展中立于前列。

(2)规范管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依据新课标精神,根据当地的校情、学情制定切实可行的章程(学校的目标管理,岗位职责,师德规范,行政工作,德育工作,教学管理,后勤工作等制度),评估体系(绩效评估、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制度的完善可以使学校工作有章可循,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可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保障素质教育的平稳发展。

(3)人文管理——放平视线与教师对话,研究教师的心理,了解他们的正当需要并尽可能予以解决,用发展的眼光看每一位教师,充分发挥校务会的作用,让教师拥有知情权和参与权。让教师俯下身子和学生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尤其是外来生,一视同仁,让他们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愿意把心里话告诉师长,密切联系家长,在与家长、学生的交谈中,了解他们的困惑,增强管理的主动性,共同搞好学生的教育问题。

4.农村学校师资的流失现象一直困扰着学校的校长,这和长期以来农村教师的待遇低不无关系。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学校,但校长是否愿意为提高教师的待遇积极努力有时也成为教师选择学校的一项重要内容。

(1)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近几年,我们学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优秀教师较高的待遇,在评优评先、评职称等方面给予优先,留住了一批优秀的教师,吸引了其他学区的一些优秀教师,他们在工作中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德才兼备,大胆任用。教师有渴望得到尊重和承认的心理,一旦得到校长的理解、信任,就会大显身手,校长要善于在青年教师的发展期间适时予以重用。我们学区培养了一批年轻的中层干部,现在这些中层干部逐渐成长起来,在实践中不断增长才干。

5.由于长期处于农村,周边的环境与城区相比还是比较闭塞,学校的管理缺少一种开放机制,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的校长、教师、学生的思想、观念难免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而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不断细化,家长对教育越来越关注,不仅给孩子巨大的压力,对教育的期望值也随之提高。

因此,学校要建立一种开放办学的有效机制,将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都要纳入学校管理的大框架之中。校长要主动地与社区、家长联系,以开放的姿态激发更多关心教育的人来关心学校,有利于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校的发展,学生的进步。

如本校努力和各村两委联系,通过他们的配合努力为学校添置了电脑、多媒体触控一体机等现代化的设备,保证了学校现代化装备速度加快。同时教师通过各级培训,熟练掌握多媒体使用方法,在课堂上适当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从而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作为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发展学生素质及个性特长的技术手段,保证了学校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了解家长的意见,加强家校联系,畅通了信息的反馈渠道,形成互帮互助的氛围,对学生的一些不良思想动态及时通知家长,与家长交流,共同寻求教育的最佳途径。

四、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培育,依赖于历史与传统的积淀。冯宅中心小学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在游联钊(辛亥革命志士,同盟会会员,曾任孙中山秘书)倡导组织下,在凤泽村(现冯宅村)建立的“凤泽小学堂”。校园环境幽雅,是读书育人的好地方。学校历经百年,校史源远流长,历史上人才辈出。

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校园文化得以发扬的重要前提,每一所学校都存在着差异性,没有差异性,学校也就失去了各自的创新性。所以,每个学校要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发挥地域优势,强化学校的特色。作为一所农村中心小学,教师配备不足,所以我们要有效地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提出建设校风好、环境美、质量高的农村特色学校办学目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视人文环境的构筑,尽最大限度地把时代信息、时代精神、时代理念融入校园文化之中。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变迁、观念的更新、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校校园文化在继承、发扬传统的同时,力求做到弘扬传统同与时俱进的和谐统一。经过多方努力,学校兴建教学楼,扩大校园面积,绿化、美化校园,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只要一走进校园,人们都会称赞这是一所花园式的学校,一些外来工都愿意把孩子放在我们学校就读。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及时地把教育热点引进学校,通过各种媒体方式组织讨论,或专家讲座,或成果展示,使学校与社会生活得以及时紧密地沟通,使社会中一些美好的事物在校园中鲜活起来,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能感受到社会的气息、时代的脉搏。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学校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艰巨的过程,作为学校领导,在不断改革创新的同时,仍要不断注意保持务实的态度,抓住契机,通过不断的反思和完善,逐步提升档次,全面推進素质教育的发展,引领学校工作走向深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冯恩洪.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M].天津教育出版社,2017.

编辑 郭小琴

猜你喜欢
创新农村管理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