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要精彩 学要轻松

2018-03-06 08:13王中平
新课程·上旬 2018年12期

王中平

摘 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古语充分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兴趣是人们进行一切活动的主要动力之一,是对事物积极认识和关注的心里倾向,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教学的趣味性,积极探索学生的学习心理,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采取合理的教学措施。

关键词:轻松学习;趣味教学;小学语文

小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上课积极性高,但自制力不够,注意力不够集中。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心理,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趣味教学的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变化,如若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使用这种趣味的教学方法,定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较高的热情,减少学习的压力,能够将语文学习当成是一种生活的乐趣。

一、转换激趣方式,激发求知欲望

为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满足学生求同存异的好奇心理,促进学生学习。比如教师在讲解《乌鸦喝水》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先用幻灯片的方式导入,给学生展示一则活灵活现的动漫故事,让学生能够快速进入教学的情境中,带着好奇和兴趣去学习。其次,在教学中要巧妙设疑,开启学生心智,激活学生思维。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平常班级中一些不爱说话的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下也能进行积极的思考,并敢于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想法,只要教师设置的疑问能够达到学生的兴奋点和动情点上,就能让他们达到不得不发、先发而后快的目的。最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当注意增添一些简单的小游戏,让学生更加忘我地投入到学习中,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记忆能力、领悟能力都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如给学生讲解一些与作者相关的人物故事;或是在课堂上播放一些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背景音乐,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或是结合文章内容选择其中的一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编排课本剧,以此更好地感受其中的故事情节,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在情感上达到与作者的共鸣。

二、凸显学生个性,开展实践活动

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对语文存在狭隘的理解,认为语文是一门单纯的理论课程,只需要在课堂上对课本内容进行讲解就可以,更有甚者在課堂中更是以自己为主体,一直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考虑,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主体地位。经过长期研究探讨我们发现,只有在教学中凸显出学生的主体,让学生在学习中用嘴去说、用手去做、用脑去想,展开丰富的实践活动,才能完整体会到学习的过程,感受学习的乐趣,并将其所学会的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活动之中。比如学习《七颗钻石》,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几分钟时间朗读,并在其中画出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部分,再将自己读得最好的部分读给其他的学生听。这样将朗读的权利交给学生,而不是用自己的分析去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够给学生更加充足的平台去展示自己。学生在这样的平台锻炼,能对读书产生十分浓厚的兴趣,学生得到教师给予的足够肯定之后,在课堂中会更加全神贯注地听教师讲解,回答问题也会更加积极,课堂气氛一下子就被点燃了,课堂效率提升十分迅速。

三、延伸课外阅读,加强情感体验

课堂学习时间总是有限的,学生在课堂中往往听得还不够尽兴,就已经到下课时间了。为了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将课堂延伸到课外,用课外阅读的形式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以此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所学知识,在无形中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完《盘古开天辟地》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后阅读相关的神话故事,并就其中的精彩部分给学生讲解,让学生感受到神话的魅力,始终保持较高的热情,对语文学习始终充满兴趣,在日后的学习中只要一有时间就会津津有味地捧着书籍去看。在平时,教师还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古典名著和名人的学习故事,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并在每周给学生安排一次读书讲课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所读的书籍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感想。这样一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更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从中体会到更多的学习乐趣。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教学的趣味性,立足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帮助学生真正提升语文学习能力。而学生只有感受到了学习的兴趣,在玩乐中感受语文,才能使语文真正成为一门“愉快的艺术”。

参考文献:

[1]董国艳.快乐与快乐的碰撞:小学语文良好课堂氛围的构建[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3).

[2]黄春玲.浅析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7).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