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古诗学习贵在品读

2018-03-06 08:13吴迎洁
新课程·上旬 2018年12期

吴迎洁

摘 要:古诗是汉语言文学中独有的语言艺术形式,它那精炼而又浓缩的语言形式却又富有意象性的艺术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上千年来中华儿女去探究、去学习;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璀璨的明珠,永远释放出灿烂的光芒。对于小学生来说,多学习一些古诗文,对于增强文化底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陶冶艺术情操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更需要学习古代文学,积淀丰厚的汉语言文学底蕴。结合古诗教学经验,就古诗文品读做一下探讨。

关键词:古诗品读;扫清障碍;学会品读

新课程改革中,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增加了更大比例的古代文学内容,特别是古诗的篇幅越来越多。由于孩子的语言环境是白话文,他们缺乏吟诗作对的那种语文学习氛围,因而对于古诗的学习理解较为困难,因此上好古诗课文就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根据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古诗教学实践,我认为小学生的古诗学习贵在品读,让学生能够在品读中去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创作情怀,从而培养小学生的古汉语语言艺术情操。

一、扫清障碍,为小学生进行品读奠定基础

小学生学习古诗,重在学会品读、学会理解。首先要能够读准字音、理解词义、体会语境。如果不能做到这些,那就不能把古诗学好,也就不可能透彻地理解诗意、领略意境、品悟诗情。因此,小学生在学习古诗时,首先要能够扫清在字音、词义等方面的障碍。这些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古诗中的偏僻字词

古诗中使用了大量的古代汉字,到如今,很多汉字的意思与读音都发生了变化,甚至有些汉字都已经消失不使用了,现在看来却成了一些比较生僻的字词。例如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遍插茱萸少一人”,其中“茱萸”一词就是学生比较陌生的词,平常不见。其意思应该是一种有香气的植物。重阳节时古人插戴茱萸为了避邪。现在的人已经很少用了,甚至连见都没有见过。如果我们不把这些生字词的读音读准、意思理解清楚,就无法理解整句诗的意思了。再比如,杜牧的《山行》一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其中的“斜”字读音,古时应该读“xiá”,而读音如今已转变为“xié”了,“xiá”的读音早已消失了。在诗的教学中教师要把字音的演变告诉给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古诗的品读中读准字音,让古诗的朗朗押韵之声呈现出来。

2.古诗中的典故或写作背景

古诗的诗句中往往会蕴藏着一些典故或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创作而成的。如果我们对于一些典故不知晓,对诗人所创作的时代背景不了解,那么就不会理解诗句的意思,也便不能够体悟诗人创作时的心情。那么,这也就成为学生阅读古诗的一种障碍了。如学习毛主席所写的《七律·长征》一诗,学生只有对毛主席作诗时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有所了解,才能真正理解诗中的“五岭、乌蒙、岷山……”指的是什么,才能让学生从中领略到红军不畏艰险的长征精神,也才能体现出主席的博大心胸。因而,在古诗教学中,语文教师要能够引领学生通过查资料、查网络等手段来了解古诗中的典故或是创作背景。

二、把握关键,为小学生学会品读

古诗均具有鲜明的节奏、强烈的情感,在平仄、对仗与押韵中得以更好地体现出来。因而语文教师要能够引领学生进行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读出古代文人的情怀来。

1.读出节奏,体现古诗的韵律美

如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古诗的节奏进行合理划分,并用节奏符号表示出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而后让学生能够按节奏读出古诗自身所具有的韵律之美。

2.重音处理,体现古诗的内在美

品读古诗,音调和轻重不能一成不变,否则就很难读出古诗的韵味。因古诗中富有的感情色彩千差万别,为此,朗读古诗时要能够体现出字音的轻重处理,该重读的要重读,该轻声的要轻声读。如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中的“生”“掛”“直”“落”都要体现重点,读出瀑布飞泻而下的那种内在的气势。再如读元稹的《菊花》一诗后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话开尽更无花。应该把诗中的“更”音重读,从而能够凸显诗人的内在情感,也体现了古诗语言风格的内在美。

3.突出语调,体现古诗的气势美

控制语速、把握好语调也是品读古诗的重要方面。依据不同古诗的不同风格、依据诗句所体现出来的不同情感,我们要让学生能够读出声调与降调,能够读出语义的前后呼应与承前启后,让不同的语调承载着诗人不同的情感。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要能读出诗人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早发白帝城》要能够读出诗人愉悦轻快的心情。读不同的诗要能够控制好音量与语速,力度对比和谐,做到抑扬顿挫,让学生能够体验出诗的跌但起伏与相得益彰的气势之美。

总而言之,小学生学习古诗,应该注重品读,语文教师要能让孩子们读出古诗的味道、读出古诗的内在韵律美与气势美来,使其能够在古诗的品读中体会诗的意境,从而能让孩子们沉浸于诗的意境中来更好地理解诗意与诗情。

参考文献:

[1]周国韬.现代教育理论研读[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2]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09.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