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建康安乐寺位置初探

2018-03-07 06:33赵元植
江苏地方志 2018年1期
关键词:建康乌衣巷朱雀

◎ 赵元植

东晋著名大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小白龙,四条龙都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但是并没有给龙点上眼睛,还说如果给龙点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后来张僧繇经不住好奇的人们强烈的要求,只好给其中的两条龙点上了眼睛。顿时,晴朗的天空突然雷声大作,被点睛的两条龙活生生钻出墙壁一飞冲天,消失在九霄云外。“画龙点睛”的故事就此广为流传,“画龙点睛”亦成为源于南京的一条成语。原文见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七》:“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两龙未点眼者现在。”

“释慧受,安乐人。晋兴宁中来游京师。蔬食苦行常修福业。尝行过王坦之园。夜辄梦于园中立寺。如此数过。受欲就王乞立一间屋处。未敢发言。且向守园客松期说之。期云。王家之园恐非所图也。受曰。若令诚感何忧不得。即诣王陈之。王大喜。即以许焉。初立一小屋。每夕复梦见一青龙从南方来化为剎柱。受将沙弥试至新亭江寻觅。乃见一长木随流来下。受曰。必是吾所见者也。于是雇人牵上。竖立为剎。架以一层。道俗竞集咸叹神异。坦之即舍园为寺。以受本乡为名号曰安乐寺。东有丹阳尹王雅宅,西有东燕太守刘斗宅,南有豫章太守范宁宅,并施以成寺。后有沙门道靖道敬等。更加修饰,于今崇丽焉。”(南朝梁慧皎《高僧传》卷十三慧受【晋京师安乐寺】)当时舍园为寺,尚有晋镇西将军谢尚,因父鲲之梦而免难,永和四年,舍宅为庄严寺。(《建康实录》)晋刺史陶范,于太元初,舍宅为西林寺。(《晋书》)

明代葛寅亮《金陵梵刹志》、清代孙文川《金陵六朝古寺考》、陈作霖《南朝佛寺志》、刘世珩《南朝寺考》,都未说明安乐寺的具体位置。

俞允尧《秦淮古今大观》断定东晋建康安乐寺在现今夫子庙乌衣巷,与王、谢两大家族集居地在一起。《秦淮区志》《古今秦淮地名源》等书沿袭这一说法。

但仔细推敲《建康实录》:“晋废帝时,侍中中书令王坦之造临秦、安乐二寺,在今县南二里半,南门临秦淮水也。” 此事又见东晋干宝《搜神记》。俞先生的说法显然大有可商榷之处。

唐代所谓“今县”,当指唐代上元县治,在今天的朝天宫(冶城)东侧。据此推测,向“南”走“二里半”,而不是向“西南”或“东南”走“二里半”,“南门临秦淮水也”应该是在今天秦淮区双塘街道的秦淮水北岸“渡船口” 左右一段地块。而乌衣巷,则在上元县治东南,方位不合;如若说秦淮河下水门,则在上元县治西南,方位不合;据明代陈沂《金陵古今图考·东晋都建康图》乌衣巷位置在朱雀门、朱雀航东;民国朱偰《金陵古迹图考·南朝都建康总图》与明代陈沂的图基本一致。《金陵古今图考·昇州图》中陈沂把乌衣巷位置较上图向北移动一些,但与长乐桥(今武定桥)持平,未达到今乌衣巷位置。不管其位置如何变,方位总在县治东南。同样,根据上述几幅图,下水门在唐上元县治的西南方位上。

里数不合,又是乌衣巷说另一障碍。从冶城西(县治)到现今乌衣巷,大大超过“二里半”,遑论唐代或以前朝代偏南的乌衣巷了。还必须指出,古代的长度单位比现代为小,如唐及唐代以前,一里约等于415.8米,不能用今日的里的长度来计量。同样,下水门之说也不对,其距唐上元县治超过二里半了。

现今及以前的乌衣巷,都无法做到“南门临秦淮水”,此其三。

“东口市在城南长干桥下东,今乌衣巷口是。”又谓:“乌衣巷在秦淮南,晋南渡王谢诸名族居此。时谓其子弟为乌衣诸郎,今城南长干寺北有小巷曰乌衣,去朱雀桥不远。”(《景定建康志》疆域志二镇市)

“乌衣巷在秦淮南,去朱雀桥不远,晋纪瞻立宅。”“马粪巷王氏别族居之。”(《方舆胜览》卷十三)

“乌衣巷在上元县之东南……《舆地纪胜》:在秦淮南,去朱雀桥不逺。《建康志》:今城南长干寺北,有小巷曰乌衣。又有乌衣园在县南二里乌衣巷东。《丹阳记》:乌衣巷,吴时乌衣营处所。《府志》:巷在县东南二里。”“马粪巷在上元县北。”(《大清一统志》卷五十)

乌衣巷是东晋时王导、谢安大族的高门宅府之地。王、谢晋相之家,贤才众多,两家弟子裙履风流,倜傥潇洒,身穿黑色乌衣,为此人称这里“乌衣巷”,实为三国时东吴禁卫军“乌衣营”所在地。宋代祝穆《方舆胜览》:“乌衣巷在秦淮南去朱雀桥不远晋纪瞻立宅”纪瞻(253~324),字思远。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东晋初年名士、重臣。出身官宦。与顾荣、贺循、闵鸿、薛兼并称“五俊”。西晋时历任大司马东阁祭酒、鄢陵相等职,后弃官返乡。永嘉元年(307),纪瞻与顾荣等共同平定陈敏之乱。在协助琅玡王司马睿(即晋元帝)立足江左时多有功劳,并于永嘉六年领军击退南侵的石虎,在军中颇有威信。此后官至尚书右仆射,封临湘县侯。晚年时疾病缠身,屡次请辞均未获准。王敦之乱,纪瞻引进郗鉴以助朝廷抗衡王敦,受晋明帝司马绍倚重。于王含举兵攻建康时,纪瞻重病在床,但仍受明帝命,担任领军将军,卧护宿卫六军。叛乱平定后,于家中受任骠骑将军、散骑常侍、开府仪同三司,不久即逝世,谥号穆。骠骑府旁秦淮河上的浮航,就称骠骑航(位于今钞库街西端)。可见乌衣巷不单是王谢两大家族集居。

同样王氏家族亦非全都住在乌衣巷。王导第三子王洽,字敬和,于兄弟中最知名,与荀羡俱有美称。他就宅居建康禁中里“马粪巷”。“(王)志家居建康禁中里马粪巷。父僧虔门风宽恕,志尤惇厚,所历不以罪咎劾人。门下客尝盗脱志车幰卖之,志知而不问,待之如初。宾客游其门者,专盖其过而称其善。兄弟子侄皆笃实谦和,时人号马粪诸王爲长者。”(《南史》卷二十二)王志也是书法家,善草隶,父王僧虔,祖父王昙首,曾祖王珣,高祖王洽。王坦之(330—375),字文度,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东晋名臣,尚书令王述之子。王坦之出身太原王氏,年轻时与郗超齐名,曾任大司马桓温的参军,袭父爵蓝田侯,后与谢安等人在朝中抗衡桓温。桓温死后与谢安一同辅政,累迁中书令、领北中郎将、徐、兖二州刺史。去世时年仅四十六岁,追赠安北将军,谥号为献。

可见舍园为寺的王坦之与王羲之、王献之等并不是一个家族,是来自不同地方的两支。王导及王羲之、王献之他们是山东琅琊临沂一支,王坦之及父是山西太原晋阳一支。不能因为都叫王什么之的就认为是弟兄或是一家人。王羲之、王献之就是父子,之所以取名“之”,按陈寅恪先生说法,这是天师道信徒起名的一个特点,之字是追加的,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两大家族的人,没有特殊原因,不会相邻而居,何况王坦之在王献之被迫休掉正妻,即青梅竹马的表姐郗道茂,迎娶东晋简文帝的女儿新安公主司马道褔的事情上,暗中做事不光彩,非光明正大君子所为。从这件事上看,似乎也无可能表明他们住在同一巷内。

王坦之造临秦、安乐二寺,二寺靠近,都南临秦淮水,历代吟咏乌衣巷的诗文很多,但未见有此二寺的蜘丝马迹,安乐寺在乌衣巷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猜你喜欢
建康乌衣巷朱雀
丹江蓝里望故乡
朱雀
方一新《建康实录释词》手稿
乌衣巷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过乌衣巷
侧面
撕掉“神兽”标签的朱雀
朱雀
秘密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