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关联性视角下的英语隐喻汉译
——以廖美珍教授译作《在亚当之前》为例

2018-03-07 05:28张学津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主人翁关联性隐喻

张学津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武汉:430080)

1 隐喻及关联理论简介

1.1 隐喻的含义

隐喻即暗喻,它是比喻的一种,隐喻的突出特点是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解释理解另一事物特点,用一个众所周知的概念去解释另一个不太熟悉概念。如:love is a journey.(爱情是一次旅行。)“love”和“journey”原本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但它们之间存在一些相似特点,“爱情”与“旅行”都有长有短,有开心有伤悲,有顺利有坎坷等等。亚里士多德和理查兹(Richards)认为我们的语言中处处藏着隐喻,从修辞手法的层面对隐喻这一语言现象大加赞赏。在乔治莱考夫(Lakoff.George)和约翰逊(Mark Johnson)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通过对大量的日常英语语料进行分析,发现平时认为不是隐喻的话语都已成为受隐喻支配的产物,人们从思维中通过联想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与关联性,经过分析推理构建了隐喻,从而证明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认知方式乃至行为方式的一种体现。

隐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那如何恰当的翻译隐喻,如何构建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性与关联性,减少译文读者的认知努力与推理过程,实现语境效果的最大化就成为摆在译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1.2 关联理论简介

法国社会认知学家Dan.Sperber和D.Wilson在专著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关联理论”,核心是两个“关联原则”,即(1)认知原则:人类认知常常倾向于最大关联性;(2)交际原则:交际行为设想它本身是具有最佳关联性。人的大脑存储着很多信息和概念,人类理解和认知任何物体常常要通过自身努力进行推理,在大脑思维中找寻与之最大关联性的物体或概念,而在交际的过程中最大关联性的物体或概念不能表达特定语境下的含义,这时人们就期望产生一个最佳关联性从而减少认知事物时的推理与努力。事物间关联程度的大小与认知能力、语境效果、推理努力或认知努力成正比。推理时所用努力越少,语境效果越好,关联性就越强;反之,推理时所用努力越多,语境效果越差,关联性就越弱。在此基础上格特(Gutt)提出关联翻译理论:翻译是一个推理过程。为了最大化再现原文的意图,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在译文读者语境中找寻译文的最佳关联性减轻译文读者的理解认知努力的过程。

2 小说《在亚当之前》简介

《在亚当之前》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Jack London)一部中篇幻想小说,主要描写人类从猿人转向现代人这一时期的进化历史,再现了作者所理解的进化论和历史观。主人翁“大牙”生活在20世纪,却经常梦见史前人类的事情,全书通过主人翁“我”形象生动的讲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史前人类生活斗争和进化发展的画卷。原著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其中隐喻用法尤为精彩。廖美珍教授的译本为读者再现了原作的风姿,其中的隐喻翻译也恰到好处。本文从最佳关联性入手,分析廖美珍教授《在亚当之前》译作的英语隐喻汉译方法技巧。

3 《在亚当之前》英语隐喻汉译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要了解原作的意图,同时译者也必须熟知译文读者的理解认知能力和认知语境,结合原作的语境把原作的意图真实的再现给译文读者同时,减少译文读者的认知努力,翻译的过程也是译文的寓意与原文语义寻求最佳关联性的过程。下面我们具体分析廖美珍教授译作(以下简称廖译文)英语隐喻汉译中如何达到交际层面的最佳关联性:

3.1 直译法

例(1)原文:Fori was the prey of all manner of fierce life that dwelt in the forest……(第一章)

译文:我是栖息在森林里的所有凶猛生物的猎物。

例(2)原文:he was legitimate prey.(第十二章)

译文:他是个合法的猎物。

分析:第(1)个例子是把主人翁“我”暗喻成凶猛生物的“猎物”,“我”与凶猛生物相比之下弱小,反抗力差,易追捕进食;第(2)个例子是把一个老树人暗喻成猎物,老树人是一个瘦骨嶙峋的干瘪老头,目光呆滞,步履蹒跚,与成年人相比,他也没有什么反抗能力,受尽“我”和“垂耳”的嘲弄。“prey”的英文释义是“an animal,bird etc that is hunted and eaten by another animal”;在汉语中为“敌人、猎人或野兽所捕获的牺牲者”。英汉两种语言中,“prey”和“猎物”几乎没有语言认知上的差异,在认知意象上“prey”的最大关联性词汇与“猎物”在内涵上一致,廖美珍译作采用直译法恰当地展现了原作的语意,译作读者几乎不用认知努力分析就可以准确理解其含意,同时也达到原作交际层面的最佳关联。

3.2 意译法

例(3)原文:I take shelter behind the inadequac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第二章)

译文:我利用英语语言的缺陷来避免麻烦。

分析: 在英语中“shelter”的意思是“protective covering that provides protection from the weather”,在汉语中是“避难所”的意思。既然“take shelter”和“避难所”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认知意向一致,也是最大关联性词汇,那我们能不能就直接翻译成:英语语言的缺陷是我的避难所?答案显然是不能。在英汉两种认知意向一致,最大关联性词汇并不一定是语意的最佳关联性。译者还需结合相关特定语境来推导理解原作意图,从而准确的传达原作的意图,减少译文读者的努力。

本句所在的语境是原作主人翁“我”用“人格分裂”解释自己特有的梦境,主人翁理解的人格分裂“disassociation of personality”就是生活在20世纪的“我”在梦境中却有另一个自“我”,两个我合为一体而非心理学家所指的人格分裂“schizobulia”,为了避免与心理学家对于“人格分裂”术语的理解争论,主人翁利用英语拼写的规则自创该词。廖美珍译文准确地把握了这一语境,同时兼顾译文读者的认知意象和文化语境,采用意译法把原作想要利用语言寻求庇护躲避麻烦这一寓意准确传达给译文读者,减少了译文读者的认知推理努力,找到译者所需的最佳关联性。

例(4)原文:Evolution was the key.(第二章)

译文:进化论解开了这个谜。

分析:“key”意为“a small piece of shaped metal with incisions cut to fit the wards of a partical lock,and which is placed into a lock and turned to open or close it”(开关门的钥匙)”后被引申“'a thing that provides a means of gaining access to or undersanding something”'(寻求、理解或解决某事物的关键),在英汉认知意象中,“key”有相同的内涵意义。本句话的语境是主人翁对于自己的梦境混乱不清,荒诞无稽,但梦境又真实存在,像个谜一样无法解释。直到主人翁在上大学学习进化论后才知道这个像谜一样的东西是梦。基于该语境,廖译文没有直接翻译成“进化论是钥匙”,或“进化论是关键”而意译成“进化论解开了这个谜”,兼顾译文读者的用语习惯,表达出原作的最佳关联意图。

3.3 增译法

例(5)原文:It was at this stage in my reasoning that I began to see the light . And quickly the light burst upon me with dazzling brightness, illuminating and explaining all that had been weird and uncanny and unnaturally impossible in my dream experience.(第二章)

译文:推理到这一阶段时,我开始有所领悟。很快,我便茅塞大开,心中豁亮,梦中那些荒诞无稽,违反自然,不可能的东西都昭然若揭了。

分析:“light”原意为“(physics)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that can produce a visual sensation”(物理)电磁辐射可以产生视觉效果,汉语中意思为“光”,“see the light”意为“看见光明,领悟,出生,发表”等。在翻译该句时,廖译文把原作意图与译文读者的对于信息的期盼紧紧结合在一起,找出原文作者想要表达出幡然醒悟的兴奋与激动之情这一最佳关联性,没有平铺直叙的翻译为“我突然明白……”,而是根据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意象,增加了“茅塞大开”“心中豁亮”“昭然若揭”这一系列词汇,让译文读者在阅读译作时与原作表达意图的最佳关联性趋于吻合。

3.4 省译法

例(6)原文:He was a comical sight ,striving to fan into flame the cold ashes of his youth, to resurrect his strength dead and gone through the oozing of the years……(第十二章)

译文:他竭力想使青春死灰复燃,让因岁月的流逝而消失的力量重新复苏……

分析:“fan into flame the cold ashes”意为“用风扇把火焰吹进冷灰中”,这一认知意象对于译文读者来说可能存在这样的疑问:“火焰用风扇一吹就熄灭,为什么还能吹进冷灰中?”,为了避免这样的认知意象差异,廖译文果断省译了“fan”这一意象,译为“死灰复燃”形象贴切地表达了老树人在受尽主人翁“我”和“垂耳”嘲弄这一语境下想要青春重来,想要反抗却又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心境。让译文读者和原文作者表达的意象达到最佳关联性。

3.5 释义法

例(7)原文:I see visions of Damon and Pythias, of life-saving crews and Red Cross nurses,of martyrs and leaders of forlorn hopes, of Father Damien, and of the Christ himself, ad of all the men of earth ,mighty of stature, whose strength may trace back to the elemental loins of Lop-Ear and Big-Tooth and other dim denizens of the younger world .(第七章)

译文:我看见了古希腊愿以生死相换的朋友达蒙和皮西阿斯,看见了救生员和红十字护士,看见了绝望中的烈士和领袖,看见了前往孤岛帮助麻风患者的达米安神父,甚至看见了基督,看见了世间所有的人,一个个高大伟岸其力量可能就与远古世界的“垂耳”,“断牙”还有其他一些不知姓名的居民的这种精神一脉相承。

分析:“Damon”,“Pythias”,“Father Damien”等文化认知意象在译文读者来说比较陌生,如果直接翻译会造成文化意象亏损,也无法达到原作意图。廖译文利用释义法填补了这一文化意象亏损的情况,让译文读者更清楚了了解“垂耳”、“断牙”的精神与“Damon”,“Pythias”,“Father Damien”精神的统一性和延续性,吻合原作的最佳关联表达意图。

3.6 明晰化

例(8)原文:But at that age our bodies were all strings and springs and we could do anything.

译文:但那时候,我们身上像装满了弹簧和橡皮筋,做什么都不在话下。

例(9)原文:That we, a branch of lower life budding toward the human, were nipped short off and perished down by the roaring surf where the river entered the sea.

译文:我们作为低等生命中的一个分支,正朝人类进化,却像一枝蓓蕾,还未开放就被摧残了,被河水入海入的呼啸的浪花摧毁了。

分析:“string”,“spring”,“budding”分别为“弹簧”、“橡皮筋”、“萌芽”的意思,在认知意象上英汉内涵基本一致,但考虑到译文读者的用语习惯,廖译文把这些隐喻翻译成明喻,使其喻意就更加明晰化,达到原作想要表达的意象的最佳关联性。

3.7 习语具体化

例(10)原文:I spang tooth and nail upon the most audacious one of them——none other than Lop-Ear himself . (第五章)

译文:我终于怒不可遏,一跃而起,朝其中最放肆的一个小子扑过去。他不是别人,正是“垂耳”。

例(11)原文:I sprang for Lop-Ear ,——the cave was small,——and we went at it tooth and nail.(第八章)

译文:我朝“垂耳”扑过去,洞很小,我们打作一团。

分析:“tooth and nail”是英语习语,运用了隐喻,用身体某一部位代指全部,意为“to fight or argue fiercely”即“全力以赴争斗”,廖译文在翻译这一习语时结合其所在的语境,把这一习语具体化分别译为“怒不可遏、一跃而起”和“打作一团”,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原作的意图,成功地实施译文读者意象与原文作者意象的转换,形成最佳关联性。

4 结语

隐喻是语言现象也是思维认知能力。个体差异、认知能力、文化背景等导致我们对隐喻的理解千差万别。作为译者既要思考原文寓意的内涵又要考虑译文读者认知能力与用语习惯,从关联理论的最佳关联性入手,成功实现隐喻在原文与译文之前的对等转换,减少或避免文化亏损或误译。廖美珍译作《在亚当之前》运用多种翻译手法,灵活生动地再现了原作的风姿,其中英语隐喻汉译更是值得我们在今后的翻译实践中学习借鉴。同时,我们应深入学习关联翻译理论并在其指导下研究探讨其它语言现象。

[1] Gutt, E.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 [M].Oxford: Blackwell; Manchester: St Jerome, 2000.

[2] Lakoff, George and 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 刘法公.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4] 张光明.认知隐喻翻译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

[5] 华先发,邵毅.新编大学英译汉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6] 黄丽媛.关联理论视角下隐喻的翻译策略[J].贵州文史丛刊,2011,(3):88-92.

[7] 林克难.关联翻译理论简介[M].北京,商务出版社,1994.

[8] 廖美珍.在亚当之前[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主人翁关联性隐喻
绿色低碳节能先行 你我都是主人翁
小区治理如何跳出“泥淖”——“主人翁”意识是必备药物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四物汤有效成分的关联性分析
如何准确认定排污行为和环境损害之间的关联性
CRP检测与新生儿感染的关联性
抗磨白口铸铁化学成分自关联性分析
主人翁的教育
坚持“四个融入” 引领青工当好企业主人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