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佛教艺术对我国佛雕艺术的影响
——以北朝石佛造像为例

2018-03-07 15:33聂建国
文化产业 2018年6期
关键词:佛像雕刻佛教

◎聂建国

(山东临朐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馆 山东 临朐 262600)

佛教传入中国以前,雕塑艺术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东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发展至三国时期,僧人支谦、康僧会先后将其传入江南一带。传说康僧会远游至吴国,孙权为其建造了建初寺并下令建立雕像,曹不兴根据自己看到的西方佛像进行绘制。佛教主要是利用翻译佛经、解说以及礼拜佛像进行传播,佛像是宣传佛教的重要载体,从视觉上给人们一种慈善、威严的感受,更加直击人的心灵。同时,佛教造像的艺术推动了雕塑艺术的大力发展。

近代出土的很多石佛造像栩栩如生,造型优美,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在石佛造像方面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同时也可以令人认识到佛教的传入给我国佛像艺术带来的重要推动作用及影响。通过大量的石佛造像可以看出,我国传统的雕塑艺术受宗教的影响,从之前以呈现动物或者人的主题作品,转变为菩萨、佛的造型,在雕塑技术手段上也是日益娴熟,风格多样,或雄伟庄严,或秀丽富贵。可以说,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石佛造像的形象不同,但最终体现的都是人们对生活的审美趣味。追溯到汉朝时代,最初引进的佛像具有浓重的西域色彩,发展到魏晋时期,佛像就充满了浓厚的士大夫气质。这个时期是我国佛像艺术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无论绘画还是雕塑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一、从北朝石佛造像探究域外佛教艺术对我国的影响

立足于我国石佛造像的发展脉络,分析北朝石佛造像发展时期域外佛像对我国佛教艺术的重要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一)石佛造像审美风格的变化

北朝作为我国历史发展中比较特殊的阶段,是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一个朝代。石佛在最初的造像过程中是模仿印度的石窟进行修建的。因此,北朝早期的石佛造像具有浓重的印度风格,显现出比较明显的犍陀罗特征,比如鼻子是希腊式的,眼睛比较深邃,身体笔直坚挺,佛像顶上的发髻呈波浪形,着装以通肩式袈裟为主,脖颈处领口较紧,眉间白毫。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北魏迁都洛阳,洛阳作为汉文化中心,一直推崇汉文化,同时也推崇南朝的审美情趣。这个时期的很多画家在绘画方面追求细秀俊美、体态消瘦的形象,这种鲜明的艺术形象也体现了人们审美上的改变,并且直接影响了北朝石佛造像的艺术风格,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是龙门石窟的石佛造像,形象十分清秀,极大地影响了周围北方的石佛造像形象,较为典型。

发展到北朝后期,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受域外的影响审美思潮再一次发生改变。最具代表的是丰满健康的外来风格,受到很多石佛画师竞相模仿,并且这种新的审美风格一度风靡,甚至一度改变并影响了整个南北朝的石佛造像。

结合北朝历史的发展背景,透过北朝石佛造像盛行的背后可以看出,人们在战乱年代大多持着解脱与转世的念头,且当时的胡人统治者也借此大力推崇佛教,使得佛教文化得到广泛传播。石佛造像作为教化和宣传佛教文化的载体,传入中国后,中国的造像师在雕刻佛像时,将中原风格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改进,呈现出一定的精神内涵,完美地带给人们人性与神和谐相融的佳作[1]。

(二)石佛造像技法的改变

北朝石佛造像的雕刻技法灵感源于印度佛像,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早期的云冈石窟。这一时期的很多佛像工匠在雕刻手法上多模仿标准的佛教美术范式进行雕刻,压抑自己的个性创作特点[2]。因此,早期北朝石佛造像的雕刻手法过于生硬和呆板,在细节制作和处理上缺少柔和感,衣服一般稍显突出,而衣服的纹理则是阴刻出来的平行线条,体现不出佛像衣物的飘逸感和柔和自然感。整体上来说,北朝早期的雕刻特点受印度佛像影响较大,衣服褶皱表达比较简单,整体外形挺拔,细节比较尖锐锋利。

发展到北朝中期,洛阳的龙门石窟比较具有代表性。龙门石窟的石佛雕像具有极强艺术感,石佛的面容设计也是从之前的刚毅与威严转化成平静慈祥的神态,具有十分浓厚的人性气息,较好地将中国的写意手法与西方的写实手法进行了合理融合,融汇东西,体现了全新的创作状态,不仅体现出南朝的汉族文化与北方的鲜卑族文化,还吸收了域外佛教艺术的影响下,中国石佛造像衍生出的创新风格,使石佛形象更加中原化与人性化。受历史原因的影响,很多南朝的绘画雕塑人才涌入北朝,当时这里汇聚了大量手法高明的石佛造像大师,有着十分突出的雕刻工艺水平。整个时期,石佛造像的整体雕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在细节处理上也逐渐体现了绘画的技巧和运用[3]。追溯到北朝晚期,从石佛造像总体上看,佛雕艺术处于比较成熟的发展阶段。这个时期的石佛制作方法比较精致细腻,整体造型也由之前的扁平开始倾向于圆润,佛像的身躯比例更为合适,衣服造型和细节处理更为自然流畅,创作技法简洁又不失趣味,雕像师们的技术手法有了明显的提升,创意则更为巧妙。

通过对北朝不同发展阶段石佛造像的分析,可以看出古印度的佛像对我国石佛造像影响颇为深远,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的石佛造像师直接仿造印度的石佛样式进行创造;另一方面,我国的石佛造像师在立足于印度佛教艺术成就的基础上进行佛教艺术的创新与创造。这两方面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仿造是以接受古印度的佛文化为前提条件,而创造和创新是在古印度佛教文化基础上进一步演变和发展的。古印度的佛像艺术也有不同的发展时期,每个时期的发展成就各不相同。古印度的佛教艺术给中国带来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尤其在北朝时期,中国的石佛造像风格出现了极大的发展与改进。与过去的石佛造像发展历程比较来看,我们要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有自己独特内涵的创新,以推动中国佛教艺术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结语

北朝的石佛造像艺术绚烂一时,创作了大量珍贵的艺术作品,但保留至今的作品却为数不多。在艺术品市场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应从历史意义与艺术内涵的角度出发,深入鉴定石佛造像的艺术价值。

猜你喜欢
佛像雕刻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
On art
佛像面前的 菩萨
雕刻树叶
雕刻时光
刘红卫
尼玛泽仁佛像画欣赏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