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丝竹音乐中的“和”文化

2018-03-07 15:33卞秀峰
文化产业 2018年6期
关键词:江南地区丝竹声部

◎卞秀峰

(苏州科技大学 江苏 苏州 215009)

流行于江南地区的丝竹,历史悠久、蕴藏丰厚,由若干件“丝类”“竹类”乐器组合演奏,音量适中,旋律优美温润,风格典雅,使人沉醉。“一曲丝竹心已醉,梦听余音夜不寐。其中奥妙谁得知?仙乐霓裳人间回。”正是对江南丝竹的生动写照。江南丝竹以独特的江南气质,赢得了大众的喜爱,流传广泛、影响深远[1]。

对于江南丝竹的研究,可以先从两个关键词入手,即“丝竹”与“江南”。从江南丝竹中不难发现其与中国文化深远的历史渊源,以及江南丝竹浓郁的地域性人文特征。

江南丝竹属于丝竹乐的乐种类型。丝竹乐历史悠久,从文字考证入手,早在周代的乐器分类里,就出现了“丝”类乐器与“竹”类乐器。《周礼·春官》记载:“皆播之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在发掘的曾侯乙墓室内的丝竹乐器表明战国时代已经有丝竹乐队的演奏,说明在中华文明的奠基时代,礼乐制度盛行,礼以致和,乐以成和。包括丝竹音乐在内的礼乐制度在社会中的功能地位相当突出。宗白华先生讲过,要了解中国的文化,必须了解中国的音乐。可见,中国音乐与中国文化是水乳交融,一脉相承的,关系十分紧密。“和”的本意原是从音乐而来,后逐渐扩展到政治与哲学的范畴,“和”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始终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由此可见,有着悠久历史的丝竹音乐一开始就受到“和”文化的精神影响。

“江南”指明了该乐种的地域范围。在《江南丝竹音乐大成》的“江南丝竹流布图”中,清晰地标示了江南丝竹主要流行的地区: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以及上海地区。江南丝竹是丝竹乐在江南地区的地域化的样式延伸。江南丝竹之所以成为“江南”的丝竹音乐,而不是其他地区的丝竹音乐,直接是与该地区的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等息息相关的[2]。在江南几百年的浸淫中,江南丝竹终于产生出江南所特有的温润、明快、细腻的风味。江南丝竹的美妙音乐及演奏方式,生动展现了江南地区的风土人情,折射出江南充满灵性、柔润、精细的审美特征,其和谐、中和的音韵以及和而不同的合作演奏方式,更是体现了中华民族“和”文化的精髓。要进一步探究江南丝竹的这一文化内涵,必须从考察音乐本体入手。

一、声和以柔——江南丝竹的音韵之“和”

《礼记·乐记》记载:“其声和以柔。”“和”乃温和、和谐。聆听过江南丝竹的人都对其音乐有这样的印象:温润、清雅、悠逸、明快。这一柔美而和谐音的音响效果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江南丝竹所演奏的乐器的音响、音量适中,音色柔和、圆润。江南丝竹的主要演奏乐器有:笛、箫、笙、二胡、琵琶、小三弦、扬琴、板鼓等。江南丝竹用的筒音为a1的六孔D调曲笛,音色醇厚、圆润,吹奏起来声音悠扬,线形旋律充满韵味,还有d¹的G调洞箫,声音圆润轻柔、幽静典雅,气息悠长,韵味醇美;笙的演奏多用十三簧的小笙,发音细巧,音量适中,音色清亮而甜美,采用传统和音手法,演奏时跟旋律形成上四、五、八度的和音,在乐队中起到和音的作用;二胡的音色柔和细润,定弦为d¹—a1,演奏时大多数情况下只用一个把位,音域在d¹—c²之间;琵琶的演奏则常用音域在中音区以上,音色细亮圆润,清晰雅致;江南丝竹用的是小三弦,定弦为A-d-a,声音亦以清实为主;传统江南丝竹扬琴用的是早期的小型蝴蝶琴,音域窄,音量小,余音短,发音清晰;一般来说,江南丝竹合奏中只使用一两种打击乐器,点鼓和拍板是最常用的,有些地方使用彩罐。整体音色清脆、细腻、流畅,节奏轻快。在江南丝竹合奏中,不同声部通常由不同种类的乐器组成。每个声音中的大多数乐器都是柔和清晰的,因此整体音乐效果是微妙、细腻、柔和和谐的。

江南丝竹音乐的曲调,旋律的音程关系以二度、三度音程居多,避免了大跳产生的尖锐与紧张。旋律进行以级进为主,采用五声音阶,避免了产生不谐和音程,而鱼咬尾的句法,使音乐连贯流畅,绵延不绝。

江南丝竹的演奏,各个演奏乐器的音色都要求“轻柔而不暗,明亮而不刚”,追求刚柔并济的中和之美,不走极端,追求的是中正平和。

乐由心生,江南丝竹之所以形成如此的音韵特征,正是具有“轻快、典雅,愉悦、和谐”音乐审美情趣的江南人遵从内心感受而自然选择的结果,这恰是江南地区民族审美心理及民族心理特征的生动显现,也正是中华“和”文化特征的本质体现。

二、和而不同——江南丝竹的演奏之“和”

江南丝竹在整体音响效果和谐的“和”的大局下,其实各声部存在很多的不同,形成了极具个性化的器乐声部。这些个性与不同体现在:其一,每个声部的乐器音色不同。江南丝竹的演奏主要采用“单档”,即一件乐器担任一个声部,因此每个声部的音色各有不同。其二,每件乐器的演奏技法不相同,不同的乐器分别有着各自独特的演奏方式,一起演奏时各自并呈现出不同音响效果,传统艺人的演奏口诀恰好反映出各个乐器演奏所呈现的不同音乐形态:“胡琴一条线,笛子打打点;洞箫进又出,琵琶筛筛边;双清当板压,扬琴一蓬烟。”其三,横向的旋律走向各成一体,形成支声性复调织体。其四,采用即兴创作的演奏方式,使得每一遍的演奏都存在小异。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江南丝竹正是追求这种在各个声部的小异之下,采用“你进我出”“你简我繁”“你高我低”“你正我反”“你长我短”“你停我拖”这种“嵌档让路”的方式,成就整体的大“和”状态。江南丝竹的演奏讲究长期的磨合与配合,这样各个器乐演奏者之间长期的演奏配合又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协和[3]。

江南丝竹作为经典的地方性乐种,所呈现的和谐状态,是长期受江南地区的地理、历史、经济、人文影响而形成的,与江南独特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密不可分。富裕的经济使人民心理愉悦、人与人关系和谐,人民的审美心理亦较为典雅、温和、轻快。

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通过各种形式展现,透过现象理解本质,发扬民族音乐,把民族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是每个音乐工作者刻不容缓的职责。

猜你喜欢
江南地区丝竹声部
论丝竹玩友——群落生态视野下的乐人群体考察(上)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小学中低段合唱中声部配合的有效教学
“江南丝竹”的“合乐”传统及其文化阐释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女性服饰时尚消费状况
结束铅华归少作,屏除丝竹入中年——读《竹太空心叶自愁:近体诗词习作习得录》有感
论明代江南民间书坊的勃兴及其社会意蕴
江南地区传统木构建筑半榫节点受力性能研究
多声部视唱训练研究——以《铃儿响叮当的变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