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艺术社团传承“非遗文化”的意义

2018-03-07 15:56崔晓曙
文化产业 2018年18期
关键词:非遗文化社团文化遗产

◎郭 媛 崔晓曙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常州 213164)

我国正处于历史的转型期,国家对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更加重视。文化是一个民族复兴的重要根基,而大学生又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利用高职院校艺术社团传承“非遗文化”,是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懂”比“学”更重要,只有让学生将“非遗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是文化自信的最佳体现。

一、传承“非遗文化”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青年学生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教育、科学文化教育的双重责任,高校艺术社团则是高职院校理论科研与实践创新的结合。高校艺术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艺术社团以其丰富的文化活动作为载体,在学生群体中宣扬积极向上的文化理念,获得了大学生的欢迎与喜爱,并用艺术类活动特有的感染力去带动学生、熏陶学生,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也激发了大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与创新[1]。

如何发挥高校社团的平台作用,让传统艺术在社团活动中焕发活力,展现时代风采与价值魅力,使得“非遗”走进每个学生的生活,既是高校社团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传承、保护、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途径[2]。

二、传承“非遗文化”的优势

以非遗文化为载体,创新高职院校艺术社团活动形式,建立充满区域特色的高校非遗社团,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有效地提升青年学生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意识,达到传承、创新的目的。高职院校艺术社团具有很多优势,分别是:地域优势、教育优势、学校的教学体系的培养优势。在“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中,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往往是被忽视的对象,而事实上,作为物质文化保护传承的对象,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具有其他传承主体无可比拟的优势[3]。

(一)地域优势

“非遗文化”是城市精神、历史和文脉的体现,是人们对所生活的城市文化内涵的美好记忆与期许,更是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资源。“非遗文化”具有浓郁地域特点以及鲜明的族群特色。高职院校是每个城市的文化聚集地,因此高职院校是非物质遗产传承的不二之选[4],大学生艺术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要承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责任。

(二)教育优势

高职院校艺术社团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自愿形式形成的群体性活动。从社团的影响、传播来说,它涉及了全校不同的学院、学科、年级,在学生中具有较强的知晓度。不同的学生毕业返回各自家乡,走上工作岗位,可以无形中对“非遗文化”进行传递,增加了“非遗文化”传播的广度。

(三)培养优势

从人员素质来看,高职院校艺术社团具备了传承、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需要的知识储备与思想基础。首先,学生都属于高素质人才,无论是文化水平还是自身素养都相对较高,而其中的艺术社团又是各类人才的集合。其次,从大学生的年龄结构来分析,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上升期,体力强盛,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富有创造性。从地方高校学生社团育人的特征来看,学生社团育人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对学生的培养具有间接性、潜隐性、渗透性、持久性等特点,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发挥主体主观能动性,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内化自身

三、传承“非遗文化”的可行性路径

(一)理论科学研究与艺术社团实践相结合

高职院校比较突出的优势是具有一批理论科研的学者、教师,他们拥有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以及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对于推动“非遗文化”传承可以给予宏观上的指导,把握研究方向,切中理论要点。同时,他们熟悉学生,了解学生,可以在校园范围内组织一支科研团队。走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的路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学校学生社团充分融合,以常州梳篦为例:建立“大师领办、校企融合”机制,开发梳篦“非遗”课程、专用教材,探索符合“非遗文化”艺术教学特点的教育模式,提升学生对“非遗文化”的了解及技能传承[5]。

(二)建立高职院校“非遗”社团

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高职院校可以所在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开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社团文化活动。在高校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高校“非遗”社团。从所在地区角度重点细化某些具体协会,例如以常州梳篦、金坛刻纸为主要内容,组织成立民问文学协会、传统手工艺协会、民俗协会、传统技艺与竞技协会;将常州吟诵、天宁寺梵呗唱诵与曲艺、舞蹈、音乐融为一体,成立曲艺传统艺术表演协会等,定期汇演,让“非遗文化”走进校园,缩短与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距离[6]。

(三)“非遗文化”与“互联网+”相融合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社会关注,互联网技术可以为“非遗”传承、文化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性和持久动力。

“非遗文化”与“互联网+”的融合应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是“量”,利用大学生的群体性、广泛性特点,扩大相关产业的规模,完善产业布局。加大对“非遗”内容的扩展,不少“非遗”机构和传承人都开通了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社交平台,但疏于打理,导致无人问津,最终成为一种摆设。可以将部分账号交由学生打理,成立相关的新媒体社团,改变有些非遗项目长期属于处于失活的状态。

“互联网+非遗”的另一个发展瓶颈是“质”,“互联网+”与“非遗”题材还处于磨合期,由于一些传承人受到年龄和知识结构限制而与“互联网+”擦肩而过。让喜欢“非遗”传承的大学生作为进入互联网的切入点,充分挖掘互联网文化中的“非 遗”题材。

四、结语

高职院校艺术社团是“非遗文化”传承教育的重要场所,在“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非遗文化进社团”活动的开展需高校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汇聚各类资源,并做好各方的协调。在资源共享、相互整合的理念下,高校应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教学改革,让“非遗”进入课程,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

猜你喜欢
非遗文化社团文化遗产
缤纷社团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K-BOT拼插社团
在职业学校中建设“非遗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
非遗文化进驻职校社团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