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张迁碑》的风格特征

2018-03-07 15:56黄福龙
文化产业 2018年18期
关键词:张迁碑汉碑运笔

◎黄福龙

(广西田东实验高级中学 广西 田东 531500)

《张迁碑》,篆额题《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也称《张迁表颂》,有碑阴题名。刻于东汉中平三年(公元186年)无盐(今山东省东平)境内,于明代出土。《张迁碑》现存于山东泰安岱庙。《张迁碑》碑文记载了张迁的政绩,是张迁故居韦荫等为表扬他而刻立的,被认为是传世汉碑中雄强、稚拙、厚重书风的典型作品,现存最早拓本为明拓本(东里润色本),藏于故宫博物院。

《张迁碑》是中国东汉时期最重要的碑刻之一,是汉隶书的代表之作,对后世影响巨大。该碑历来被誉为汉碑中古朴、雄强风格的典型。此碑的用笔,起以方笔、收以铺毫,以方为主、方圆兼济,笔画厚重古拙,被尊为方笔之典范。其笔力坚实雄厚,气势开张;笔画朴拙饱满,且富于变化,尤其是磔画,稍纵即收,以敛取势,独具特色。结体用势平直,字体凝正,形如狮蹲虎踞,气势万钧,具有端正朴厚雄练之致。它还兼有篆意、草情、楷法,在汉碑中别具一格。

此碑引起了学术界、理论界的高度重视,历代书法理论家对《张迁碑》的评述众多。明代的王世贞评述《张迁碑》说:“其书不能工,而典雅饶古趣,终非永嘉以后可及也。”清代的方朔在《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评《张迁碑》:“碑额十二字,意在篆隶之间而屈曲填满,有似印书中缪篆。”清代的万经这样评:“其字颇佳,惜摹手不工,全五笔法,阴尤不堪。”

下面试从几方面分析《张迁碑》的风格特征:

一、方整均衡之字形

《张迁碑》以方整劲挺、古拙雄浑的风格著称于世。此碑书法运笔沉着,稳而不板,以方笔入,以铺毫出,欹正多姿,雅练凝重,是汉代隶书碑帖中方整、古拙一路的典型,它具有方整的字形,均衡的笔画。该碑主要是用方笔,在横画竖画的两端多出现方笔,撇画捺画也多顿挫,字形方正,具有强烈的力度感。从整体上看,《张迁碑》呈现的是一种盛大的气魄,眼看极具豪情,大方自然,毫不扭捏,字形处处体现出力量感。

二、有致错落之结构

《张迁碑》中字的结构,特点鲜明、富于变化,在点画避让关系的运用上处理得恰到好处,笔画斜而不歪、险绝而不倾倒,在平正中有变化。此碑中大部分字的结构都是失衡的,尤其是上下结构的字,字的上下部分的比例极不协调,有头重脚轻的感觉。如“幕”字,是《张迁碑》中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该字匠心独具,上部的草字头和“日”字几乎占据了整个空间,有“头大身小”的特点;其下的“巾”安排得特小,而且倾斜,憨态可掬,拙劲十足。还有“君讳迁”中的“君”字也有头重脚轻的意味,起笔的三横一竖十分夸张,竖撇的起笔处也偏离三横的中心位置,一笔下来呈直线状在收笔处急剧逆锋左下行笔,使“尹”部的右下部分留有很大一片空白,却偏偏配以明显偏小的“口”部。与此类似的比如“其”“云”等字。字的重心下移更显字之稳重,每个字不是呆立于碑上,而是给人以强烈的动感,在动中求稳健、在稳健中求变化,有拙气又不失灵动,可谓“拙中带巧”。

三、意密态散之形体

《张迁碑》的字,大都外密内疏,从字形上看好似松散,甚至支离。其实这正是该碑的过人之处,其疏密有别、收放有度,或通过横、竖势的变化以求古拙中的灵动。其意境在宽舒中见茂密,拙中藏巧,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如“墅”字,上部分紧密,下部分疏展,取横势,古拙之趣尽显眼前。“双”字上面的两“隹”字,写得茂密,下边的“乂”字则左右开张,形成“密处不容插针,疏处可走马”的艺术效果。“帝”字的第二笔,即长横,极尽拉长伸展,而下部的五个竖画中的三个竖画笔势右斜且参差错落,没有给人以板滞之感。“贺”字其上部的“加”字,“力”低“口”高,横势舒展,在同一结构中,高低错落的安排,实乃巧妙。

四、因字立形之结体

《张迁碑》的字多呈扁平状,这种合乎自然的处理,使人感觉通篇协调一致,其灵活生动的艺术效果自然显现。《张迁碑》的字形在收放的处理上灵活多变,大小听其自然,极尽字的真态、憨态,使《张迁碑》的古拙厚重特性得以充分体现。“张仲以孝”四个字中,“张”字极尽写大写长,接下来的“仲”和“以”因笔画少而写得收敛,“孝武”两字,一纵势一横势,“兰”字因笔画多写得奇大,和周围的小字“仁”“有”等形成鲜明的对比,像这样因字赋形的写法在此碑中比比皆是。

五、意放形敛之用笔

《张迁碑》用笔以方峻为主,运笔古拙而朴厚,意放而形敛,势欲展而笔停,劲险之中不失沉稳。此碑运笔多以方笔为主,以粗糙感示人。但我们细细品味却不难发现,其用笔虽然和其他汉碑隶书以及其他书体的运笔方式大致一样,也采用“逆入平出”的用笔方式,但仍然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其中最为抢眼的则是显明的波挑用笔,在此碑中没有标准的蚕头雁尾之笔,只是雁尾雏形的波挑,意放形敛。

在结体上,做到了内敛与敦厚并行,很少使用像《曹全碑》一样纵逸的波挑。“稚气满纸,逸趣横生。”同时在用笔上,涩笔的大量运用使此碑古拙老辣格调得到了增强,具有“大巧若拙”的风范。“蔽沛棠树”的“沛”字形扁平,重心下沉,另外还有“外”“素”等字,均将其字形收敛但意味深长。

六、雅意古篆常随伴

东汉灵帝时期,隶书已发展到了鼎盛阶段,此时的隶书多数字已不带篆意。在《熹平石经》中,著名书家蔡邕试图将隶书规范化;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汉字及其部首进行了研究。但在后来的《张迁碑》却没有按蔡邕所谓扁方的标准隶书进行书写,也没有按许慎的要求有意将偏旁写小,碑文不随时代潮流,以自己独特的面目示人,结构方正,重心下移,在隶字中参于篆意,古雅之趣尽显。如碑文中篆意最为明显的“之”字在碑中几乎都使用篆书的写法,又如“崇”“字”“披”等字,都存在古篆的雅意。篆书的圆笔与碑中特有的方笔互相辉映,方圆兼济。

七、楷书笔意承启下

楷书在魏晋形成,但我们在东汉的《张迁碑》中却找到了楷书的萌芽。在该碑中,许多字带有魏晋时期才出现的楷书笔意,故有学者认为这种在隶书中出现楷书笔意,是东汉隶书中的一种创新。可见,《张迁碑》对于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清朝的杨守敬在评《张迁碑》时说:“篆书体多长,此额独扁,亦一格也。碑阴尤明晰,而其用笔已开魏晋风气,比源始于《西狭颂》,流为“黄初三碑”三折刀头,再变为北魏真书《始平公》等碑。”康有为云:“《张迁表颂》其笔画直可置今真楷中”并将其归为“隶中之楷”。在碑文中,横画、竖画、双人旁两撇、呈三角形状右向点的起笔切锋入纸,这些都含楷书之意,开启了魏晋楷书之门。

《张迁碑》碑文隶书古朴雄厚、结体多变,碑中字体参于篆书结构和楷书笔意,字型方正,书法风格特征极为强烈,格调质朴古拙,用笔棱角分明,有汉字齐、直、方、平之特点,具有上承篆隶下启魏碑的作用。

猜你喜欢
张迁碑汉碑运笔
The New Result of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Medieval Calligraphy: A Review of The Manual of Calligraphy by Sun Guoting of the Tang: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Manuscript and Its Author
浑厚方正 拙然天成—《张迁碑》《衡方碑》临创融合研究
写意青蛙
字钉运笔
巴蜀汉碑书法艺术探究
《张迁碑》临创拾取
《张迁碑集句》
汉碑的个性特征及其审美趋向
浅析汉碑的形制及其演化
学习书法如何运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