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创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研究

2018-03-07 19:10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管理工作院校高职

高 琛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科技不断进步,网络连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的发展为信息的沟通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一些网络新媒体不断进入我们视野,例如腾讯的QQ与微信等等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成为了人们之间沟通的桥梁,使人们之间的沟通更加及时、方便。新媒体时代是一个信息极大丰富、可随处获取信息、人与人之间沟通快速而迅捷的时代。因此,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的学生对新事物接受能力极强,更加活跃且独立,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然而也存在相对纪律散漫,恒心较弱,缺乏从一而终的韧性,观点不够坚定,辨识能力差等问题。基于新时代背景,高校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时,应充分考虑利用网络新媒体来创新学生管理工作,不断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的方式与方法。迎接新时代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 新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1.1 生源素质普遍降低

很多院校为了扩大学校的规模,而降低要求扩大招生。而高职院校属专科层次,学生在成绩方面较差,学校的学习氛围也不浓厚,扩大招生后,分数线就会再下降一个等级,所以即便同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的成绩也会参差不齐,课上学习,也会因为基础不同,学习效果也会有差异,以至于学习的积极性降低。还有关于学生的心态问题,比起重点大学本科生,高职院校的学生不免从心里会有落差,认为不是重点大学就不会有好的出路,以至于学习漫无目的,更有甚者以混日子的心态面对学习,就为了拿到毕业证。再者,新时期的高职院校学生都是九零后的孩子,而这些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受到家人的溺爱,依赖性强,不能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内心脆弱,也有不少数的学生或叛逆,或太以自我为中心,不服管教。

1.2 师生关系定位失衡,制约高职院校发展

高职院校是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升的地方,而在素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不能合理沟通,使得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出现了严重的问题。高职院的学生不同于小学生,他们已经有了独立的观念和思维,而对于教师的硬性管理表现出了强烈的抵触。无论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不能友好的沟通,教师不能深入的去了解自己的学生,而是一味的以完成学校上级领导下达的任务而去强硬的限制学生的一些行为,往往会适得其反,不但不会推动学生的管理工作,还恶化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1.3 学校师生比例失衡

高职院校在不断扩招后,往往忽略掉师资问题,高职院校的学生不同于低年级的学生容易管教。由于管理者的缺乏,学生管理的工作就会因为人手不够而变得复杂起来,随着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多,学校的管理制度不能及时的进行调整。教师在日常管理中,面对着不健全的管理体系,对于学生管理上也有了较大的困难。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等各种途径接收新鲜事物,他们的思想行为也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所以教师也要随时面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这种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也导致教师没有时间精力去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学习新的教育管理理念,也就不能适应新时期整理出健全的管理体系。

1.4 传统的高校大学生管理方式的局限性

如果要讨论大学生管理方式,必须要立足于目前大学生的现在的具体实际。目前高校学生大多是90年后出生,他们是与网络新媒体共同成长起来的,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成长的每一步都有着新媒体的痕迹,网络不仅是他们生活的工具,更是生命组成的一部分。他们在认识世界,获取信息,参与生活,甚至是表达自己时,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对于网络的便利性,他们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因此,当代大学生中网络是必需品,管理者必须能够立足于当代社会特点以及学生的特点,与时俱进,才能更好的去管理他们。

在过去,我们经常采取的教育管理方式更多的傾向于人与人的当面互动。例如在教学时要当面讲授,当面演示。当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也会当面教育。虽然就可以达到教育的效果,但人力资源却得不到充分的应用,只有人数较少时才会实用。一旦人数增加,就会让管理者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然而如今我国高校正不断扩招,人数也在逐步增加。一个班从以前的十几人到现在的六、七十人,有的班级甚至是超过一百人的超大班级。并且高校中的直接管理者,辅导员一个人可能管两个以上的班级,甚至管整个年级。因此过去的传统管理方式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现状。并且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一对多的模式导致了管理者不能根据学生个体情况有的放矢的采取管理模式。并且教育内容也在教授结束后无法反复查看,如果学生记忆不深刻的话,就会出现事后模糊不清,却又无处查找的结果。因此,采用新的教育管理方式方法极其必要。

2 新时代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应对措施

2.1 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提升自身素质

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学习成绩差,而周围大都是同一水平的学生,在这样的氛围里,他们往往失去了斗志,放松了自己,可是不管在怎样的环境里,都会有不管是学习成绩还是道德方面相对出色的人才。所以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们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在管理中教师也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这个能力高过学历的时代,强化学生的自强意识,提升学生自身的素质。

2.2 教师要立德树人的管理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所谓“立德树人”的教学管理理念就是一切以学生利益为出发点,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深入的去了解学生。以往传统的教育管理体系,对于学生的管制大都过于强硬,没有切身的去关心,尊重学生。高职院校的学生整体素质较低,自律性差,强制的管理往往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所以学校要遵循“立德树人”的管理理念,适当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以及提出的建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励学生,挖掘学生的潜能,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2.3 学校要完善教育管理体系

一个学校建立健全的教育管理体系,对于学校的发展有著强大的推动作用。而一个学校师资力量的壮大对于学校的发展也有着直接联系,所以学校要重视对在职教师的培养,及时的充实新知识,而教师作为学校制度的实施者,在日常的管理中也要根据遇到的问题合理的提出管理意见,细心研究规章制度的建设。同时学校也要适当引进学习新的管理理念,完善管理学生的方法,做到全方位的去管理教育在校学生,提高办学质量。

2.4 就业指导以及心理辅助双管齐下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就业指导以及心理辅助都是高校管理中的重要层面,改进学生们的管理工作需要不断进行深化以及改革,比如建立心理咨询室,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通过就业指导中心和咨询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帮助学生环节压力。大学生的管理既复杂又很艰巨,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学的决策以及指挥,贯彻相关理念,协助学生完成自我服务。

2.5 日常行为管理与网络新媒体相结合

首先需要有效利用网络新媒体来优化大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工作。一个人的日常行为举止是他进入社会的第一个明信片。良好的行为举止能够给人优秀而良好的第一印象,从而为接下来的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各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对大学生日常行为举止的培养。现在的大学生主体,也就是90后,因为成长于新媒体时代,能够自主选择和接触各种各样不同的信息,因此具有更强的自由度,自尊心和各自独特的价值观。因此有些学校为了能够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管理条例愈加繁琐,管理也越加严格。然而这样会使学生感到尊严被冒犯,从而与学校之间产生不愉快。因此,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管理者可以运用新媒体巧妙的、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例如可以编辑幽默的信息推送,将教育内容巧妙的融合于其中,或者是通过推送新新闻新鲜事等等方式宣扬正面事例。总之要根据年轻人的心理特点选择推送内容,避免高高在上、枯燥无味的说教,使学生们更愿意听,更愿意去感受、思考,轻松愉悦的接受教育。

由于网络的发达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快捷、更加迅速。可以说现在的大学生没有一个人是没有智能手机的。而智能手机的强大功能更超乎我们的想象。无论是出行导航、天气预报、出门旅游购票,甚至是生活中的购物或者是各种各样的定制服务,只要能够想到,就能够通过手机来实现。因此,学校可以制定专属的校园服务app,不仅能够在日常中为校园大众的生活服务,例如食堂订饭、外卖外送、快递存取等等。同时还可以通过app开始动画为同学们介绍一些日常生活中所需能用到的健康知识,或者进行正面宣传,例如名人名言等等。还可以两三句警句介绍坏习惯的危害。也可以通过节日提醒,例如父亲节、母亲节提醒送祝福之类的话语提醒学生们问候父母,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们感恩之心。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大大的方便了学生们的生活,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行为举止进行管理。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要把我国建设成教育强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国家一级技术型应用人才,所以学校要全方位的管理教育,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调整传统的高职学生管理模式,分析新时代下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出应对措施,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的管理体系。

[1]曾丽达.让人本理念渗透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J].南方论丛,2017(5)

[2]张旭辉.生本管理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践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6)

[3]王莉媛.关于“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6(01)

猜你喜欢
管理工作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对干休所管理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