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视野下短篇小说《西波利村探险记》中的哈代教育思想解析

2018-03-07 20:12
文化学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斯蒂夫波利哈代

王 娟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云南 昆明 650106)

《西波利村探险记》是19世纪英国文学巨匠托马斯·哈代所写的为数不多的儿童小说之一。在1883年他应美国著名儿童杂志The Youth’s Companion的邀请写了这部短篇小说,并于1892 年 11 月至 1893 年 4 月在波士顿的一家期刊The HouseHold上连载,这本刊物“主要是满足和服务于美国家庭主妇的阅读兴趣”[1]。与他的主要作品“威塞克斯环境与人物小说”不同,在这篇作品中,他尝试了儿童探险及成长主题,以吸引儿童及他们的母亲等大批读者,并旨在他们读小说的过程中发挥教育作用。他在小说中表达了培养孩子正确道德观的教育理念[2]。这些思想与老子在《道德经》中所提倡的人们修身养德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本文将在《道德经》视野下解读《西波利村探险记》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探讨老子与哈代在培养人们修身养德方面共同的教育理念,以探寻中西方文化在这些方面的共同理想。

《道德经》由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老子所著,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珍贵遗产,而且在世界哲学宝库中也高居世界哲学的顶峰。[3]全书短短五千言,既具包容性,囊括了从宇宙到人生的深遂哲理,又具实用价值,无论是治学、治家、治国,还是修身、处世、待人,总能在《道德经》中找到人生智慧。正如鲁迅所言,“不读《道德经》,不知人生真谛。”[4]此外在老子看来,没有人生来就十全十美,只有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身,才能成为圣人君子,而哈代也持有这样的想法,无论是成年人或是儿童都要在学习中培养好的品德,所以他写这篇儿童小说表达他在儿童教育及对父母引导孩子方面的一些教育思想。本文将在《道德经》视野下分析《西波利村探险记》中的共同之处,从而探讨中西的共同理想。

一、成长中的君子——斯蒂夫

“道”和“德”是《道德经》思想体系中两个相辅相成的部分,老子认为“道生之,德畜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5]“道”化生万物,而“德”畜养万物,在道与德的共同滋养庇护下,万物生长发育,开花结果。然而“德”不是人生来有之,而是在后天修得的,所以老子强调德育的重要性。“人之所教,我亦教之。”[6]先人教育今人的道理,老子也用来教育后人。谦谦君子之所以受人敬仰,是后天修身养德的结果。[7]

哈代也持有这样的观点,在小说《西波利村探险记》中,斯蒂夫在探险中发现了溪水的源头,围绕“溪水应该流向哪儿?”这个问题,他从探险前到探险后经历了一个修身养德的过程。在小说开头,斯蒂夫是一个淘气顽皮、生龙活虎、“能干——具有敢做敢为的勇气”[8]有点儿逆反、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具有探险精神的孩子。他做事很有计划,早早为探险做好了物质的准备。他虽然有些顽皮,但他的本质自然淳朴如同老子所说的“赤子”,“含德之厚,比于赤子。”[9]君子修有的真朴之德,与婴儿具有的天然的淳朴之德相合。斯蒂夫天真淳朴的天性让他初具君子的精神品质。

斯蒂夫善良,具有“慈悲心肠”[10]又有正义感。当看到西波利村的残暴的磨坊主虐待可怜的乔布时,他很想帮他脱离困境;当得知水流向东波利村解决了他们的用水困难,而东波利村比西波利村多一百多人,更需要溪水,决定将溪水留在东波利村;但当他看到东波利村的一个贫苦寡妇的菜园将被淹没、她面临着倾家荡产、被粮食批发商赶出家门时,他感到心中不忍。所以他想“做一件对大家都公平合理的事情”将水流引向第三个水道,解救乔布和那个寡妇。老子强调君子必须有仁慈之心。“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11]上天若要救人,先给他仁慈之心,然后庇护他,给予他保佑。当他和他的小伙伴身处困境,获得了村民的援救,安全脱险。

他行为无私,“后其身而身先”且勇于担当。他勇于承担自己的错误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决定彻底解决西波利村与东波利村的用水之争,遵循自然的选择,让“小溪同过去一样长流不断”。[12]“让溪水流进天经地义的水道,并且永远不变”[13]。他到山洞里进行细致观察,发现只有一根石柱支撑着洞口上的岩石;接着他精密地做好计划,并做好准备工作。正如老子所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14]解决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做大事要从细小的地方入手。之后,他冒着牺牲自己生命的危险,炸毁了洞口,恢复了溪水流向。“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15]君子把自身利益放在众人后面,反而能身居前列。斯蒂夫为了全村人的利益,为了维护溪水本来的水道,勇于承担大任,他这种无私的壮举得到了全村人的谅解和由衷的赞赏。

探险事件结束后,斯蒂夫似乎突然长大了,“极力避免任何投机取巧的冒险行动,而今成了当地最有威望的乡坤。”[16]在《道德经》老子中所言他有三宝,一是慈,二是俭,三是不敢为天下先。第三宝是指君子要谦虚谨慎,不当出头鸟,远离纷争。老子还指出“知足不殆,可以长久。”[17]人们做事要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斯蒂夫本来就是一个内心纯朴自然、充满慈爱、敢做敢当、做事有计划的孩子。在整个探险过程中,他经过了一系列修身养德的过程,从一个顽皮、爱冒险的孩子向一个唯道是从、敢于担当、无私、谦虚谨慎、知足不殆的成年人发展,慢慢将自己培养成为一个令人敬仰的具有英雄情怀、怀“道”于胸而外化为“德”的谦谦君子。

二、守道同德的圣人——“失败者”

在小说中,哈代塑造了一个“守道同德”圣人形象“失败者”。他“态度亲切,衣着破旧而合身。”[18]老子强调人们生活要“俭”,这是老子的三宝之一。君子当以食粗茶淡饭为甘,以穿朴素简单之服为美,在物质上奉行节俭,而在精神上知足乐观,返朴归真。“他流露出诗人兼哲学家的气质,如果在比较乐观的场合,那就很可能使他显得像科尔里奇或者爱默生一样睿智。”[19]“失败者”具有节俭纯朴的圣人气象。

哈代给他所塑造的这个圣人形象以“失败者”命名,有其深远的意义。斯蒂夫的妈妈对斯蒂夫说:“失败者的意见比成功者更值得重视,因为成功者根本没有见过事物的阴暗面。”[20]老子强调人要保持谦虚,“不自矜故长,”[21]以告诫人们只有戒除傲气,才能做一个令人敬仰的人。人如果过高地评价自己,蔑视别人,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就不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事业有成的君子。所以“失败者”虽然什么地方都去过,什么活都干过,却隐居到西波利村过着清静的日子了,并自称为“失败者”。[22]圣人要有自省的精神。“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也。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得,以其病病,是以不病。”[23]是指圣人都承认自己的无知,如果人们不懂装懂,就会惹灾祸。圣人对灾祸认真对待不掉以轻心,所以才能免除灾祸。哈代在小说中说了这个名字的含义:“那些人生斗争中的失败者,往往正是最清楚地了解怎样才能成功的人,虽然对他们自己来说已经为时过晚;而那些成功者,则往往被自己的成就蒙住眼睛,兴奋得看不见成功的原因。”[24]

以平等之心看天下。《道德经》所言:“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25]意为圣人以自然的观念去看待天下一切现象,对待一切人事物都以平等之心,不因人的社会地位不同而存在差异。在小说中,在“失败者”看来,磨坊主和学徒乔布是平等的。所以当乔布遭到磨坊主的虐待、打骂的时候,村民们因为“失败者”公正、“是处理这种争执的权威”[26]所以请他来出面调停,他指出根据契约,乔布没有继续留在磨坊的义务,帮乔布获得了自由,并帮助乔布在邻村找到了新工作。当他组织村民营救被困在水位急剧上涨的山洞中的斯蒂夫他们时,磨坊主提出先救他自己时,“失败者”说服磨坊主,先救孩子,从年龄最小开始。他没有因为磨坊主社会地位高于乔布等这些孩子们,而区别对待,而是怀着一颗“仁慈”之心,以众身平等的目光,公平处事待物。

圣人是理想的治者,不仅自己修身积德,而且能够修家、修乡、修国、修天下。“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27]指圣人在人间,圆通自在,为世人浑沌其心,使他们返朴归真,帮助他们回复到单纯无邪的状态。[28]“失败者”受到西波利村民的尊重,因为他公正,“是处理争执的权威”[29]他每次出现都是正义和公平的化身,每次都向村民们讲着他的哲学。他第一次在小说出现,他亲切地告诉斯蒂夫“子承父业”的好处,“你不熟悉的职业同你熟悉的职业一样艰辛,它们的迷人之处仅仅在于你不了解。”[30]他第二次出现是在溪水流向东波利村后,磨坊主因磨面机无法运作而狂呼乱叫时,他安慰磨坊主说:“人生浮沉,想得开点吧,说不定一切又会变好的。”[31]当乔布遭到磨坊主的虐待、打骂的时候,他第三次出现,村民请他来出面调停,他指出根据契约,乔布没有继续留在磨坊的义务,帮乔布获得了自由,并帮乔布在邻村找到了新工作。第四次是他组织村民成功营救被困在水位急剧上涨的山洞中的斯蒂夫他们。当磨坊主提出先救他自己时,“失败者”说:“磨坊主,不能这样,你会让孩子们先上的,最小的最先上。”在他的教育下,磨坊主承认了错误。第五次是预言东波利村将来争夺水源。第六次是他察觉到斯蒂夫将冒着生命危险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东波利村民争水源的问题。他救出斯蒂夫,对其进行教育到:“你的勇敢是值得称道的,可你总该看到,人们热心干预那些他们所不理解的东西,会带来什么危险了吧。一般说来,平心静气地坚持明确的方向,总比诉诸可以造成巨大危害的乖张的行动稳妥。”[32]告诉他避免投机取巧的冒险行动的重要性。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圣人引领众人返朴归真的重要性。“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33]是指圣人让明白了大道,百姓就不敢恣意妄为,人心就归复恬静,社会风气就自正了。在小说中,“失败者”承担着教育者的作用。在他的引导及一次次解救、帮助下,斯蒂夫从一个有点儿叛逆、爱冒险的儿童逐步成为维护自然规律、与大自然和谐处、懂得谨慎行事的英雄人物。

三、结语

哈代小说《西波利村探险记》中蕴含着老子在《道德经》中所提倡的生态观以及人们修身养德的教育观。首先,哈代塑造了一个成长中的君子——斯蒂夫,他在探险过程从一个顽皮、爱冒险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唯道是从”、仁爱、无私、谨慎、维护自然规律的谦谦君子。其次,哈代塑造了一个守道同德的圣人形象——“失败者”。他谦虚仁慈、以平等之心看天下、是村里公平正义的化身,是村里的治者,引领村民返朴归真,在他的引导教育下,以斯蒂夫为代表的村民们懂得了做人处世的道理,西波利村成为了民风纯朴的理想家园。哈代在这部儿童小说中所表达的道德教育寓意与老子在《道德经》中所提倡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哈代和老子都认为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都要培养好的品德,而优秀的哲学、文学作品能在儿童教育及父母如何引导孩子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1]Page, Norman. Oxford Reader’s Companion To Hardy[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448.

[2]郭高萍.叙事学视角下托马斯·哈代儿童小说的教育寓意[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4,(5).

[3][11]高秀昌.易通老子[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7.15.159.

[4][21]老子著.东篱子解译.道德经全鉴[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4.1.38.

[5][6][9][15][23][26][27]老子著.陈仙月,译注.道德经[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113.79.122.15.156.109.389.

[7][14][17]韦明辉.《道德经》智慧新解[M].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7.2.261.

[8][10][12][13][16][18][19][20][22][25][28][29][30][31]托马斯·哈代著,朱炯强,译.西波利村探险记——哈代中短篇小说选[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13.152.172.194.195.199.86.153.196.199.153.164.164.153.159.199.

[24][32]中和.《道德经》注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78.81.

猜你喜欢
斯蒂夫波利哈代
哈代诗歌的民谣艺术
小熊波利
《拿烟斗的男孩》为何被天价拍卖
你一定在别处
你一定在别处
An General Analysis on Thomas Hardy’s Pessimism in Wessex Novels
The Tragical Cause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威塞克斯“万物有灵”观与哈代小说的神秘风格
“人猿泰山”的传奇人生
为爱一生只说“我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