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秦基伟在渡江战役中的贡献

2018-03-07 21:33钱文胜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2期
关键词:渡江战役

钱文胜

摘 要:在渡江战役过程中,秦基伟担任二野4兵团15军军长。作为一名中层的指挥人员,在渡江战役中担任先遣军的任务,承担着具体的侦查、指挥、执行总前委渡江战略的任务,为这场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文章从微观的视角,勾勒渡江战役这场宏大事件的细微之处,论述中层指挥员秦基伟作出的贡献。

关键词:渡江战役;秦基伟;先遣军

渡江战役也称宁沪杭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的战役。人民解放军以120万之众,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总前委的统一指挥下,以雷霆万钧之势,一举突破国民党的长江防线,解放了南京、上海、杭州等广大地区。

1949年2月14日,秦基伟担任由原中原解放区九纵整编为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第15军军长一职。对于即将到来的渡江战役,秦基伟在中央军委的领导下,早已经从“思想上、组织上、物质上做渡江准备工作”,强调“这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比较大的思想转弯”[1]272。

1 荣膺先遣军,千里急行军赶到江边

1949年2月27日,“向长江以南进军的号令来到,我军为先遣军十分光荣”[2]536。“所谓先遣,当然有时间上和态势上的要求,但更主要的是要把一支有足够战斗力的部队带上去,为主力打开通路,构成迫敌就范的军事压力。”[3]276-277为了如期到达望江地区,有充裕时间为渡江作战准备,作为先遣军的15军,根据野战司令部的指示,“决定不带车辆取捷径经沙窝、福田河、沙河、三河口、木子店、平湖、罗田、英山、鼓家贩、松杉铺、何家鋪、合水涧、太湖隐蔽运动,直出望江为有利”[4]277。为了避免残敌的纠缠,15军从3月12日起按新的行军路线,弃大路而走山间崎岖小径,直出长江边。

从3月15日开始,15军进入大别山,开始了翻山越岭的行军生涯。

3月15日,遇到进入大别山后的第一个晴天,一天行程60里;3月16日,从河南进入湖北麻城境内的福田河;3月17日,翻越大别山南段最大一个山头——董家湾;3月23日,到达英山县城;3月27日,先头部队45师进占望江县城及华阳镇渡口;3月29日,15军军部到达望江县城,第一阶段的急行军结束[5]538-547。

自3月15号从潢川出发到29号到达江边,历时14天,其中8天是冒雨行军,共计行程915里(457.5千米),加上从周口到潢川的路程大约360里(180千米)。也就是说从接到命令起,截止到达江边,一共行程为1275里(637.5千米)。“实际上有1500里且大部时间冒雨翻山过河”[6]547,平均一天行军100多里(50多千米),一路还冒着大雨,冲击顽敌,而且纯粹是步行行军,这绝对是行军史上的重大奇迹,印证了渡江战役中流传于战士中的名言:我们的大腿不简单,10天追了1300。

晚年的秦基伟这样回忆这次急行军的经历:“这次行军,可以说是一次小型的长征,从周口出发,过滨川、新蔡到达太湖边上,一千多里,除了长征,八年抗战中从没有一次走过这么远的路。”[7]277

3月21日日记记载:“不但是一切供给无保证,就连向导都不易找到。”“近来部队普遍吃不上菜和油,粮食均自己背,有时找不到吃。”行军之路都是“崎岖小径,爬大山,住穷乡。部队在雨中浇、泥中滚,日夜兼程。艰苦之状,难以尽述”[8]278。

面对困难,身为指挥员的秦基伟亲自示范,采取措施。第一是抓炊事员集训,解决不吃生饭、糊饭问题。秦基伟亲自下厨示范做饭过程。“两尺深的大锅,水加得适当,注意了焖饭的火候,结果米饭上下一色,糯软喷香,战士们都说好吃,连锅巴都吃光了。炊事员看了示范后,觉得不难,他们努力一下也可以做到。”第二是组织师团干部下连,帮助下面解决实际困难,监督点名制度和行军纪律的执行情况。同连队党支部一道分析思想形势,明确巩固对象,因人制宜地进行帮助,纠正某些只重看管而不重教育和感化的倾向。第三是加强宣传鼓动工作,把部队的文化干事集中起来,教唱队列歌曲,设置“行军鼓动棚”,组织流动红旗竞赛,以活跃振奋部队情绪,减少疲劳。军队领导还分头下到部队,跟战士一起行军,带头唱歌,组织拉拉队喊口号。秦基伟不仅把牲口让给体弱的同志骑,还亲自帮战士扛机枪。

早在千里急行军之前,秦基伟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在部队开展了思想教育运动,组建了学习指导委员会。干部则以《将革命进行到底》为基本文件,营以上集中于军,连以下集中于师,开展大讨论,进行自我检查和思想互助,集中解决“政治上过长江”的问题。明确我党关于实现国内和平的立场和方针,揭露敌人企图以“和平”姿态蒙蔽舆论,牵制我军行动,争取喘息之机的阴谋,树立“敢战”方能“言和”的策略思想。批判“右倾”情绪,澄清糊涂观念,坚定“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意志和信念。

部队坚持正面教育,主要是通过诉苦,认清国民党反动政权是一切剥削压迫的总祸根,从而理解“打过长江去”的必要性。秦基伟在给部队上课时还打了一个比喻,人要生了虱子,如果只把上衣的虱子捉干净,不管下衣,那迟早还得挨咬。大家听了会心一笑,说这个比喻很形象。我们要打过长江去,把下衣的虱子也消灭掉。

通过整训动员和思想学习以及指挥员们的亲身示范引领,在千里急行军中涌现出了众多的优秀部队,“出现毫无减员、逃亡的连队五十七个,机关二十三个,‘巩固部队模范营四个”。

2 厉兵秣马于江畔

部队抵达江边后,二野司令部指示作为渡江先遣军的15军从三个方面做好渡江准备工作:第一方面,控制沿江要点,全力搜罗船只、水手,了解一般地形;第二方面,组织具体侦察,选择突破点,集中力量进行战术演习及政治动员;第三方面,深入检查,拾遗补缺。虽然由于北平和谈的政治需要,发起渡江作战的日期几次推迟,但15军的准备工作始终是围绕这几件大事来进行的。

2.1 勘察江边地形,严密筹备工作

为了力求精确周密地完成各项准备,15军明确命令各师建立了三种专门委员会:由侦察、保卫、敌工部门组成情报委员会,以动态观察、捕捉敌探、过江侦察或佯动侦察等手段,查明敌兵力火力配备、活动规律、警戒程度等;由作战、训练、通信部门组成战术研究委员会,搜集水文、气象和兵要资料,研究渡江战术,拟定作战方案,组织水上练兵和战术演习;由政治部、军械、后勤和民运部门组成后勤委员会。endprint

不仅如此,秦基伟多次前往江边察看地形。刚经过长途急行军到达望江县城的当天,秦基伟便在日记记下:明日亲往沿江视察阵地了解江水流速及两岸地形情况,以便拟定作战方案[9]548-549。

2.2 筹集船只与粮草,做好渡江后勤准备

船只方面,由于国民党将大部分船只炸毁或者带往南岸,因此到达江北岸的解放军严重缺乏渡江船只。为了筹集船只,为大军渡江做好准备,军部领导人双管齐下:一方面组织部队大力救灾济贫,宣传我军渡江是拯救民众的义举,争取群众支持。另一方面会同地方政府制订必要政策,利用旧保甲长和船主帮头,强制征集,比如宣布凡有主之船使用后确保物归原主,损坏赔偿;无主之船谁发现打捞并提供给我军,将来就归谁。这样一来,调动了船主和知情者两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提供线索的人越来越多。

有一位老和尚在饥病交加中得到解放军的保护,非常感激,说:“大军仁民爱物,不可不助。”他在签筒里做了点手脚,于是那些对解放军依违未定的船主到庙里去求问吉凶时,总得好签,以为天意助我,遂踊跃交船。

光有船不行,渡江还必须得有船工。解放军方面,大部分士兵来自北方,不熟悉水性,对宽阔的大江有所顾虑。“北方指战员不习惯水上作战,对数里宽的江水及近来敌人军舰不断往返在精神上感到有些恐惧心理。”(4月1日日记)“从作战要求来讲,船工必须成为很好的突击队员。他们有没有信心,敢不敢同舟共济,于渡江成败关系更为直接。”为了更好地发动船工对大军的支援,“各师团领导可以出面请‘大辈分的人喝酒,请他们‘参与军机,帮助出点子;指导员、教导员都要上船去和‘船老大聊家常、交朋友;战士们则要像徒弟服侍师傅那样尊重船工,虚心学艺,上船时集体向其敬礼。除此以外,对船工家属在生活上一律给予优待。对于帮助部队有特殊贡献的船工,颁发记功令,挂光荣旗,领导宴请,记者照相。这些办法,打动了那些经常喝几口老酒、整天衣襟大敞的江湖汉子,船工队剧增至几百人,原先说过‘我这湖里船根本上不了江的,如今砸着自己的胸脯保证:‘不送大军过江,枉为今世人”[10]283。

为了打消战士们对长江的恐惧,秦基伟通过一系列精心的安排予以轻松的化解。

各师通过组织干部战士“谈水”“看水”“试水”,已经初步打消了大家的畏水情绪。有些战士说:“没见长江怕长江,见了长江也平常。”

为了强化战士们的渡江本领,秦基伟命令全军进行了紧张的水上练兵。水上练兵本着军事混编、循序渐进、逐步加大训练强度和难度的原则进行,从上下船、船只操纵、救生器材试验和各类兵器水上射击等一般性课目,转入到航模编队、指挥联络、步炮协同及登陆突破等战术动作。通过短期训练,绝大部分同志学会了摇船划桨,约600人能够掌舵撑篷。连编队行船速度可达到每分钟70米,全连登陆动作只需30秒,卫生员在3分钟内就可以把伤员从百米之处推送到救护船上。有道是“艺高人胆大”,部队掌握了水上功夫,原先怕风浪、怕兵舰、怕江猪(即江豚)、怕迷失方向、怕登陆后掌握不住部队等各种各样的思想顾虑逐一得到解决[11]284。

2.3 根据敌情,制定渡江战略

望江县城西北的泊湖,水域宽阔,便于解放军屯集渡江器材,开展水上练兵。江湖之间有长河(当地群众亦称华阳河)连贯,是良好的出击通道。南岸多系沙滩,便于登陆,但有瞰制水际滩头的两个制高点,左为黄山、右为香山,高差200米以内,便于居高临下组织防御。两山之间突向水际的腿子上筑有灯塔,漆有“海关灯屋”四个字。

隔江的敌人为汤恩伯集团刘汝明部六十八军一四三师。该师师部带四二七、四二八团位于娘娘庙至鼓泽地段,第四二九团附榴弹炮3门位于娘娘庙至茅林洲地段。牛矶、番口、灯塔东南无名高地及黄山、香山有集团工事。近岸构有堑壕,水际有鹿砦等附防设施。两山鞍部为炮兵阵地,纵深没有设防。

看过地形之后秦基伟等人得出的初步印象是望江、华阳镇地区是比较理想的进攻出发地域,适于隐蔽进行作战准备,对岸香口至茅林洲地段也可预定为突击登陆地段[12]584。

渡江地点华阳镇附近的江面宽,且对面为山地,不能普遍登陆。对面敌军布有三道防线,江面有敌人军舰巡回。

对于敌人的三道防线和宽阔江面进攻队伍采用三角形宽正面推进,在手段上采取夜间隐蔽的运动,务求突然迅速出敌意外;集中火器打击敌人滩头阵地,以实现突破。

4 指挥大军横渡长江

“由于和谈未能成功,我渡江作战即将开始。”“不管敌人投降与继续抵抗,我们必须用战斗手段强渡长江。”(4月18日日记)强度长江,对于陈兵江畔、日夜操练的我军来说早在意料之中。

1949年4月21日下午3点,战斗打响。秦基伟在日记中用生动的笔调描述了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性时刻。

第一阶段炮战。敌人对岸的刘玉珍部队每天下午三点左右就会炮击解放军阵地,可能敌人发觉解放军即将渡江。21日上午7点就开始炮轰解放军阵地,一直坚持到14点左右。15点30分,解放军开始试射敌方阵地,敌方仅仅还击了十余发炮弹后就偃旗息鼓了,“担任江防的敌人像老鼠一样到处乱跑”。“十八时三十分我炮兵实行摧毁射击将敌人打得像死猪一样不敢露头不敢开枪”。

第二阶段强渡。担任突击队的指战员们自动向大家保证,坚决完成任务。23点,东北风起,船工们喜出望外,说“天随人愿,共产党有福”。军集号令起航突击。我航渡编队如离弦之箭,争趋中流。各船的尾灯像天上的星星落下来,洒满了江面。远远望去,桅杆如林。24点,部队成功登陆。到22日凌晨1点,突击部队传来了正式的报告,伟大的历史任务完成了。据事后统计,突击部队只以300人不到的伤亡代价就突破了敌人精心部署的三道防线,缴获了敌人来不及带走的大量辎重。

事后秦基伟对此不甚满意,反思到“此次渡江作战虽然胜利完成任务,但没有更多歼灭江防的敌人,这是一个美中不足”。

第三阶段追击。多日的冒雨急行军、翻山越岭,精心筹划战役使得作为军长的秦基伟病倒了,“十余年来未遇到的今天头痛周身痛,发烧至39度整天未吃饭未起床”。4月24日病势更重,“整天未食,全身无力”。25日坐上担架去了44师师部。虽然生病了,还是想着普通士兵假如生病了,会有人抬吗?反思自责自己,并决定改骑牲口,以免增加士兵的负担。大军继续追,先后解放皖南、江西,扩大战果。

我军自渡江以后,兼程追击26天,行程1500里(750千米),实施主要战斗12次,歼敌12000余。部队整日与阴雨泥泞为伍,头上无伞,足下无履,吃不上饭,睡不好觉,不分昼夜地穷追猛打,经受了艰苦卓绝的考验[13]298。

参考文献

[1][3][4][7][8][10][11][13]秦基伟.秦基伟回忆录[M].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2007.

[2][5][6][9]秦基偉.本色——秦基伟战争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

[12]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写文员会.渡江战役[M].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1995.endprint

猜你喜欢
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纪念馆里听故事
渡江战役苏北支前工作述略
安徽省党员干部党史教育基地巡礼(一)
一幅图、一座城与新中国的故事
卓越铜陵:打好新“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中的军事铁路运输
简论秦基伟在渡江战役中的贡献
舒同与渡江战役
元末明初渡江之战与太平文人群体的崛起
渡江战役精神探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