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一片科学新天地

2018-03-09 18:59卢新祁
江苏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科学教学实践

【摘 要】“做思共生”科学教学的主脉和源点是“做科学”和“做中学”,其重视实践,更重视基于实践的思考,旨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做思共生”科学教学有理论架构和实践样态,非常值得科学教师关注和学习。

【关键词】做思共生;科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01-0018-02

【作者简介】卢新祁,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南京,210013)科学教研员,高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科学学科专家组组长。

2017年国庆节前,连云港市马站中心小学校长卢华伟发来一组专题文章“追求‘做思共生的科学教学”,要我也参与,写个点评。这是一组很有质量的文章,对我有很大的启发。

以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科学教研员、江苏省科学特级教师顾长明老师为首的科学骨干教师团队,以“做思共生”为主张进行科学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这项工作,他们有条不紊地、持续深入地开展了十余年。从“十一五”期间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研究”到“十二五”期间的“区域推进小学科学‘做中学创新实践与研究”,再到“十三五”期间的“‘做思共生科学课堂建构与实施研究”,可以看出,“做思共生”的主脉和源点是“做科学”和“做中学”。多年来,他们基于儿童科学学习与学习科学,坚守科学课程的实践取向,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来张扬学科特质,进行科学教学改革,建设科学课程基地。期间,我有幸参加了他们的一些“做思共生”科学教研活动,有主题教学观摩,有专题项目研讨,有网络教学互动,有“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展示,也考察与调研过一些参与“做中学”“做思共生”教学实践的学校。在实际接触中,我感受到了“做思共生”的前瞻性、包容性和多样性,对“做思共生”的内涵和外延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中学习和了解了它的精神实质与规划设计,也了解了其思想路径和行动轨迹。所有这些,包括这组文章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点是方向正确,彰显学科特质,意义重大,切中时弊,操作性强,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结合得很好的教学改革范例。

马站中心小学是一所十分普通的苏北农村小学,而今它却是江苏省科学教育的一面旗帜。学校既是“做思共生”科学教学的样本校,也是科学教育的示范校。学校之所以在科学教育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益于卢华伟校长,他规划与设计了学校的科学课程,从第二课堂的“绣针河科技兴趣小组”到活动化的“科技综合实践活动”,再到课程化的“少儿科学院”综合性学习体验项目,这彰显了学校的课程规划、设计与实施水平。学校也从江苏省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变为江苏省科学教育综合示范学校、江苏省小学特色文化建设项目学校和全国科技教育十佳单位。学校创设了特色鲜明的科学教学环境,开发了丰富而有特色的科学课程资源,搭建了促进学生科学学习的互动平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系列科技实践活动。这让我想起了他们校园里的“六园一廊一广场”“一苑二角四基地”“二室六所一网站”“一站三课一讲坛”“一社一馆十社团”,从这些数字中可以看出少儿科学院的结构。而他们的科学教育实践,还告诉我们一些关于“做”的哲理。我信奉这样的观念:坐而论道,不如立而行之。做,就是要有行动,我从这一组文章中看到了连云港市科学同行们探索的足迹与前行的思考,他们的站位是高远的,设计是科学的,实施是有序的,行动是积极的,脚步是坚定的,也是与时俱进的,当然收获也是丰硕的。一批教师从中脱颖而出,一个团队在成长壮大,一批学校在有效践行,特别是学校的面貌与科学教和学的方式发生了喜人的变化。

由“做思共生”科学教学的实践探索,让我想起十多年前我们一起推进与实施的“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这个项目最早来自法国的科學教育同行的理念和实践,但它却像一面旗帜一样引领了我们多年的科学课程改革和儿童科学教育实践。“做中学”在法语中的字面意思是“开始和面团吧”,只有“动手和面”才能诞生美味。当然,“做”不仅仅与手有关,更要有学生感官的整体参与和“身体”的回归与在场。

我们从21世纪初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便一直强调教学过程与结论的辩证统一,这实际上就是知与行的辩证统一,也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有这样一个最基本的观点,就是强调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2017年2月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的性质定为基础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这同时也规定了科学学科的基本特点和要求。近几十年来,科学课程先后经历了从“作为内容的科学”到“作为过程的科学”,到“作为探究的科学”再到当下的“作为实践的科学”的转变。每一次变革不仅仅是提法上的变化,更蕴含着科学教育思想的转变,体现了人们对科学本质理解的不断深入。课标将“工程与技术”作为重要的课程内容领域之一,这无疑更加凸显了科学课程的实践取向。美国《新一代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也强调了“科学与工程”实践,并将其作为三维框架的支柱之一。“实践出真知”是我十分喜欢的话语,在当前的科学教学中,我们依然强调科学探究与实践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科学学习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又特别强调应引导学生研究身边的事物和现象,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其观察、比较、做等初浅的科学探究与实践的能力上。科学探究不是简单地学习诸如“假设”“推理”这样的术语,也不是记忆科学探究的几个步骤。那样,学生不仅不可能理解探究与实践的意义,也学不好科学知识,要不就是不能将科学知识融会贯通,要不就是只能获得空洞的概念而不会解决问题。科学学习重在经历过程,丰富体验,理解科学,提高能力,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做和思。

2016年,我很荣幸地被南京晓庄学院聘为客座教授,晓庄学院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颇有渊源。我一直十分有兴趣学习和研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他“知行合一”的教育观更是让许多人记忆深刻。陶行知先生研究西方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行相互作用的观点,以及“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论断,这对于很多教育教学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认为“做思共生”就是把“知行合一”的理念以及科学教育和科学课的实践性、探究性很好地结合了起来,既符合学生认知发展阶段性的特点,又符合科学课程本身的要求,既注重实践,又在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中培养了思的习惯,更关注思的结果——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做思共生”的教学主张值得科学教师的关注和学习。当然,我也希望以顾长明老师为首的研究团队在“做思共生”科学教学的研究中取得更多的成果,“做”出一片科学新天地。endprint

猜你喜欢
科学教学实践
莫让小组合作陷入虚假的围城
小组合作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讨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