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两相宜,润物无声胜有声
——以《梅兰芳学艺》为例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凸显育人功能

2018-03-11 06:33山东青岛博文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33期
关键词:梅兰芳传统美德京剧

山东青岛博文小学 杜 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将语文课程的性质完整科学地表述出来了,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同时,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忽略其人文色彩的部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格、个性、精神世界的关怀,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高尚的审美意识。在教学中,要既能将语文知识与能力这一显性目标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需求,又能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隐性目标渗透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成为学生自身的感悟,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融为一体,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价值。下面笔者以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梅兰芳学艺》一课为例,浅谈如何在教学中彰显语文的人文性,发掘其人文底蕴,凸显其育人功能。

一、品析语言文字,建立文化认同,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小学语文是语文的启蒙教育,是学生由浅入深地走进中国文化的初级旅程。因此,让学生领略中国文字之美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语文课的初衷,也是语文课的精髓所在。

1.追根溯源,了解汉字演变历史,感悟中国书法蕴含的精神力量

所谓“追根溯源”,就是引导学生感悟汉字的形象性,了解语言文字的演变历史以及文字与思想的关系。如在《梅兰芳学艺》一课识字写字教学环节,重点解决难认字“拜”和易错字“紧”,在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同时,感悟中国书法蕴含的精神力量。

(1)由形及义,趣识会意字

识记“拜”这个字,笔者问学生:“梅兰芳去师傅家拜师学艺,他是怎样拜师的?谁来演一演?”一个学生双手抱拳置于胸前,身子微微前躬。笔者提醒他:“为了表示拜师的诚意以及对师父的尊重,梅兰芳当时一定是深深地鞠了一躬,把头都埋在了两只手的下面。”说着,当场演示,并告诉学生这个动作就是“拜”。“于是,古人写这个字的时候上面是两只‘手',表示双手抱拳并高高举起。在第二个手下面标注一个‘下',表示头要深埋于两手之下。右边的‘手'和‘下'合起来发生变形,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借助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的演示,学生经历了一次神奇的汉字演变之旅,并对中国传统礼仪产生浓厚的兴趣,润物无声中树立了礼仪意识。这堂课结束后,他们起立郑重地以一句“老师,您辛苦了!”来表达对笔者的尊重与感激,顿时,职业幸福感溢于言表。

(2)音义结合,巧析形声字

在学习“紧”这个字时,笔者首先单独出示了那个“系”字去掉一撇的“糸”,告诉学生其实这也是一个字,它读作mì,指的是很多细细的丝线紧紧缠绕在一起(所以“紧”这个字和“糸”有关),在这里是一个新偏旁,读作“糸字底”。随后再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字的上半部分,其实是“仅”的变形,表示的是这个字的读音。最后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仅”变形(收起一撇的锋芒)后整个汉字的结构才紧凑、美观。此后,学生对揭开汉字神秘的面纱乐此不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书法博大精深的自豪感已深深根植于他们的心里。

2.潜心涵泳,关注语言文字运用,体验中华汉语特有的丰富内涵

所谓“潜心涵泳”,就是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体会其丰富内涵,积累语言精华,给学生美的熏陶渐染。如在《梅兰芳学艺》一课词语教学环节,对于“紧盯”和“注视”这两个表示专心看的词语出现在课文的同一句话中,笔者设计了“创设情境理解词语—归类拓展积累词语—训练表达运用词语”三个学习层次,螺旋递进,把学生带入中华汉语丰富多彩的词汇中自由翱翔,学生对母语的崇拜与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首先,笔者问学生:“梅兰芳是怎样看的?”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初步理解“紧盯”和“注视”的意思。接下来,笔者创设情境:“我们也来做一回小梅兰芳,练一练眼神吧!(播放课件)请同学们紧盯着它,眼睛不要眨,头不动。看,鸽子飞起来了,它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大家的眼睛可要密切注视啊!小鸽子飞到我们的头顶上,在我们的头顶上转圈圈呢!你们的眼睛可千万别眨呀!”同时采访学生:练眼神的感受如何?学生经历了情境体验后加深了对“紧盯”和“注视”的理解。然后笔者问学生:“你还知道哪些表示专心看的词语?”最后,借助刚刚拓展的词语进行仿写,“想象一下,梅兰芳还会怎样练眼神?”引导学生运用“他常常________,或者________。”的句式训练表达。这一环节,学生在归类积累、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再一次感受到母语的丰富与美妙。

二、发掘思想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都散发着人性的光辉,闪耀着思想的光芒,是影响学生思想观念的重要资源。因此,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掘教材丰富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因文悟道,提升思想境界。

1.因文悟道,弘扬优秀传统美德

《梅兰芳学艺》是“杰出人物”这一单元主题下的一篇课文,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在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为突出“勤奋好学”,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创境体验环节,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梅兰芳“练眼神”的不易。顺势继续追问:“才练了这么一会儿你们都叫酸叫累叫苦了,梅兰芳是练这么一会儿吗?哪个词告诉我们了?”(常常)“梅兰芳练了一天两天、一年两年,整整练了十年!梅兰芳练眼功,一练就是十年,还要练习唱、念、坐、打……这就叫‘勤学苦练',难怪后来人们称他为‘大师'。”课文学到这儿,对于梅兰芳“勤奋好学”精神品质的提炼便水到渠成。

2.拓展延伸,阅读同主旨名篇佳作

在这一环节,笔者采用“多版本教材整合、1+X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推荐阅读湘教版教材《孟母断织劝学》以及拓展篇目《喂鸡求学的诸葛亮》,并开展“古今中外的那些勤奋人”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明白,“勤奋好学”不仅仅是中华传统美德,也是世界公认的美德。

3.情感升华,探讨文字里的中国梦

经历了拓展同主旨名篇佳作的阅读实践后,学生从最初的“个人梦”放眼到整个民族的“中国梦”,初步建立了中华传统美德——“勤奋好学”的理性认识,深切感悟其精神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培养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从而发挥语文教学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育人功能。

三、链接文本知识,树立文化自信,激发民族自豪感

链接是语文重要的学习途径,链接人物生平、写作背景、相关文献……在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生成真正的学习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梅兰芳学艺》一课自然离不开“梅兰芳”与“京剧”相关知识链接。因此,笔者在本课教学前设置预习板块引导学生多渠道收集资料,初步了解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为接下来的课堂学习板块做好铺垫。另外,在课后学习板块还邀请了音乐、美术教师围绕“京剧”这一主题实施主题教学。音乐教师为学生浅显地讲述了“京剧”这一艺术表现形式,并教授学生学唱简单的京剧曲目;美术教师为学生讲解“京剧”脸谱的相关知识,并带领学生绘制“京剧”脸谱。通过跨学科项目整合的学习方式,学生初步感知了我国国粹——京剧,同时树立了文化自信,激发了民族自豪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教育应服务于人生全程。”教书育人两相宜,润物无声胜有声。吸纳语文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领略汉字魅力,传承中华文化,陶冶情操,滋润灵魂,方为语文教学之本真!

猜你喜欢
梅兰芳传统美德京剧
我和康爷爷学京剧
梅兰芳评传
让老人幸福 促社会和谐
助人为乐的小牛
做人美德
梅兰芳家族:国重于家,德先于艺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梅兰芳苦练基本功
关于京剧《辛追》的创作
百善孝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