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抠门大师”齐白石

2018-03-16 20:29张发财
读书文摘 2018年3期
关键词:齐家齐白石老头

齐白石最初的职业是木匠。他16岁时投师周之美门下学做雕花木匠,学得很有兴致,不仅学会了师父的平刀法,还通过自己的不断琢磨,改进了圆刀法。齐白石雕花手艺不错,但最终还是改了行。关于他的改行,家乡传闻说是因为齐木匠太挑活儿,别的雕花刻镂师傅见工即做,而他却挑三拣四,只会抠门。舆论的刺激让小齐木匠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他发誓一生钻研抠门绝技,成为大师。

齐白石用一生的行动贯彻了这一誓言。从少年到中年再到老年,齐白石的抠门技术越来越精,名声越来越大,举国上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齐白石的入室弟子娄师白在访谈中提及老师的节俭技术让人瞠目:老头腰间挂着一斤多重的一大串钥匙,值钱的东西当然锁得死死的,就连油和米也锁起来,每次做饭,他都亲自开锁,用香烟筒计量取米。如果不是因为时间关系,他甚至想一粒一粒数,生怕佣人偷吃。

1936年,齐白石去四川,娄师白替他管家。齐白石除了规定家人每天的菜金和日常开支外,全院的门窗箱柜一律贴上封条,为封得严实,贴成了“米”字,大师就是大师,中国假期能过出英伦风。

据娄师白回忆,齐大师确实异于常人,可一心二用,家人在旁择菜时,他边画画边斜眼盯着,骂:“这些还能吃,就扔了?”齐家南院长了很多稀烂贱的苋菜,娄师白把叶子黄的摘掉要扔,老头不让,拿指甲掐,掐得动的炒着吃。最过分的是,客人拿来的卤肉,包肉的大白菜叶子不扔,仔细抖干净,切碎,用盐腌上,送粥。齐家的餐桌上就没见过绿色,股民甚至想把齐家的餐桌搬到证券交易所当看板。

家里吃不好,出门吃更是妄想。娄师白幼年时与齐家小孩同校,齐家小孩上学时,车站小贩总在那儿叫卖,孩子就吵着要老头买零食,老头很生气,就对小贩说:“你们老围着我这儿转,我孩子吃了东西我可不给钱。”大师说得对,就应该白吃,“齐白食”嘛。

齐大师对内虽然节约,来了客人还是要讲究礼数的,这就不得不引出齐家那块震撼了整个中国文化圈的“白石糕”了。廖静文在回忆录《徐悲鸿一生》中说,她和徐悲鸿去拜访齐白石,大家十多年未见,齐白石很高兴,从腰带上取下著名的一斤钥匙打开柜子。这个柜子有点像俄罗斯套娃,打开一层门,还有一层门,再打开一层门,还有一层门,三重门过后,老头小心翼翼地端出一个碟子,上面放着著名的“白石糕”,请他俩吃。

这块著名的糕点大概只有铁齿铜牙纪晓岚能对付,其特色是既小又硬,吃起来就像是咬一元硬币。甭管好不好吃,都是招待客人的排场,只要来了客人它便会闪亮登场,张大千、李可染、黄苗子……他们都见过。

黃永玉在 《比我老的老头》 一书中形容这块糕点说:

“我远远注视这久已闻名的点心,发现剖开的月饼内有细微的小东西在活动。剥开的花生也隐约见到闪动着的蛛网。这是老人的规矩,礼数上的过程,倒并不希望冒失的客人真正动起手来。天晓得那四分之一的月饼,是哪年哪月让馋嘴的冒失客人干掉的。”

我理所当然以为干掉它的是廖静文,后来发现新凤霞的回忆文章里也提到尝过这块“白石糕”,她吃的时候是有心理活动的:

“这些点心大部分已经干了、硬了,有些点心上面已经发霉长毛了,可我们还是高兴地吃了一些,显然这些吃的东西他是轻易不给人吃的。”

确实如此,齐白石的孙子齐可来回忆说,老人偶尔高兴,会把正在玩耍的孙辈叫过去,打开那个宝贝大柜子,从里面取出发霉的糕点给孩子们吃,老头在家说一不二,孙子不得不咬牙下咽。

大概是孙子吃完糕点后老头忘记了补货,黄苗子说,他有一次在齐家居然吃到了水果罐头!当时的情况稍特殊,黄苗子去齐家不是做客而是买画。面对采购商,齐大师非常大度地祭出了罐头,这让黄老板很有面子。不料黄老板付完画款刚要走时被老头叫住,大喝:“把罐头钱付了!”

比罐头更新鲜的是水果,老头的女儿齐良芷回忆说,确实有人在他家吃到过时令水果。这个可以写进家族史的大事件发生在1956年春,齐大师有天突然携子良迟、良己造访周恩来,周恩来请爷仨吃的是面,大师吃完后小声对儿子说:“把汤喝完,这是鸡汤。”儿子没喝,说早上在朋友圈灌了一肚子。饭后,周恩来送齐大师回家,齐大师让家人买了苹果回来。周恩来懂礼节,先削了一个递给齐大师,齐大师推却说客人先用,周恩来竟然不客气,真的吃起了苹果。齐大师看着周恩来一口一口咬苹果,心疼,肾更疼。

上述轶事发生时,齐白石已经名满天下了,其收入可谓日进斗金,莫说是招待客人一个苹果,就是两个,一狠心也是请得起的,但老头依然不忘初心,努力做一个有始有终的抠门大师。

除了通过抠门来节流,还要努力开源。齐白石开源的主要途径是卖画,他的业务特色是童叟无欺、六亲不认,讲究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赊账、不还价、不以物代钱。

1921年,齐白石从北京到长沙,遇老友索画,因为是多年故交,碍不过面子,便画了给他。第二年,齐白石再到长沙,这个朋友又来索画,齐大师无奈之下又给他画了,不过画好之后,齐大师在上面题写了一首诗:

“去年相见因求画,今日相求又画鱼,致意故人李居士,题诗便是绝交书。”

谁也别想从齐大师这儿占便宜,齐良末说他父亲齐白石是这样对付鸡贼求画者的:

“比如说画一个虾10块钱,举个例子啊,两个虾就是20块钱。人家说了,我没有那么多钱,只有15块钱,怎么办?他就这样了,那边画一只整虾,那上头再画一个虾脑袋半拉,15块。他就这样的,常常有。”

其实这个收费标准已经不低了,娄师白说“那时两块钱一袋面粉吧。”

齐大师卖画是明码标价的,价目如下:“四尺12元,五尺18元,六尺24元,八尺30元,册页折扇每件6元”;“题上款者加10元”;“花卉加虫鸟,每只加10元,藤萝加蜜蜂,每只加20元”;“工笔贝叶草虫,每只照原笔单加三倍,大洋红之画另加价”。

虽然齐白石创作题材很广,画风不限,但有一条,不画没见过的东西。当然,也有一次例外,据藏于北京画院的齐白石手稿记载,某土豪非要齐白石画一条大龙,齐大师虽然没见过龙长啥样,但因为人家钱给得足,不赚可惜了,于是想了个招:先画一个花瓶,又在花瓶上画了一条龙。

齐大师的作品集里几乎看不到神话中的各种怪兽,除了只进不出的貔貅,那是他对着镜子的自画像。他也很少画人像,画起来费事不说,还经常遇见狡猾的双胞胎求画,周杰伦出一半,东尼大木出一半,画完拿出去轮流显摆。最可恨的一次是来了七个长得一模一样的,葫芦娃!

齐白石抠门守财确是事实,但他还是有原则的,绝不是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人。据齐白石《癸卯日记》 记载,1902年秋,翰林院编修夏午诒来信,请齐白石到西安教画,这期间大师就只为夏午诒画东西。齐大师在6月4日的日记中说,有一位求画者出十金索白石工笔中幅,被辞,又以四金索一美人条幅,亦被辞。老头在日记中写道:

“余为夏大知我偕来,重金轻情,非君子也。”

齐大师卖画从来都是明码标价,但也有例外的时候,这就是著名的“大白菜”事件。每到冬天,北京的街头就有人推车卖大白菜,齐大师某天一时兴起,拦住菜农说,愿意给他画一幅白菜,换他一车白菜。不料这菜农不解风情,怒斥大师假白菜换真白菜,搞商业欺诈。启功说齐大师这次大出血是效仿旧文人自造“佳话”,可惜夭折。据说老头夹着画回家时郁闷地说:“真是有辱斯文!”大约菜农不恭敬,说了“好白菜不能让你拱了”之类的话吧。

艺术家的身上多少都有些怪癖,其處世待人的方式多与常人不同,思维方法、行事手段也不会循于常理,这和人生经历有关。齐大师虽然思想、情感和行为随时代推移不断发展变化,但乡村生活形成的诸多习性并未随着艺术上的成功而改变。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他缺乏最基本的安全感,从他对钱的处理方式上表现得最为突出。

对齐白石大师而言,日常开支是几乎没有的,收入却是应有尽有的。严重的收支不平衡让老头特别头疼,怎么存放这些钱?

据齐白石1919年 《己未日记》 记载,他的钱最初是存在好友杨度那儿的。杨度的折子上记:

“齐白石山人寄存款项于虎头陀室。约以周年八厘生息。随时可以取还。非濒生及其世兄子贞亲自取款,不得发与他人。他人得此折者,不足为据。虎头陀杨皙子批。”

存在杨度那儿的钱,只有齐白石自己和大儿子才能提,有折有卡有密码都不好使,只能靠刷脸。杨度死后,齐白石就把钱放在竹篮里,攒够一篮存银行。后来怕通货膨胀,换成了金条,大师的钱从此变得愈加神秘难寻。

齐白石的小儿子齐良末回忆说,20世纪50年代,齐家房子坏了,周恩来批示维修,墙拆到一半工人打起来了,原来墙里发现了金条,老头突然想起墙下应该还藏有东西,赶紧决定不修了。

此后,齐白石认为把金条藏在墙里不够保险,只有越危险的地方才越安全,于是找了个木疙瘩,挖好洞塞进金条,扔院子犄角里,谁都不告诉。一天,有收破烂的过来,家人看木头挺碍事,给卖了……

痛定思痛,齐白石最后把钱换成60根金条,装在一个长长的口袋里,终年绑在身上。平常谁都看不出,就是一个朴素老头,脱下外衣,活灵活现奥斯卡,金光闪闪小金人,引无数明星竞折腰。

(选自《人五人六》/张发财 著/岳麓书社/ 2017年11月版)

猜你喜欢
齐家齐白石老头
General -lumps,-breathers,and hybrid solutions to(2+1)-dimensional generalized KDKK equation∗
雨浥红蕖冉冉香
·齐白石
齐白石买假画
老头与丫头
齐白石·书画作品选